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三国志演义》与《东周…
“英雄”与“奸雄”——…
《三国志》裴注研究
《拓跋虎墓志》释考
《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
论《碧鸡漫志》的词学思…
文多时贤 事多近代——…
最新热门    
 
《汉志》“小说”考

时间:2009-8-8 16:55:11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小说”作为一个重在文学的类别名称始于《汉书•艺文志》,对《汉志》“小说”之义的探讨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主要运用拆词为字的语义分析方法,依据《汉志》本身的语言材料,切入作者用字造句的语言习惯和《汉志》语境,对“小”、“说”与“小说”之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同时搜集《汉志》中“说”的一批近义字以及与“小说”甚有关联的“记”、“传”两字的使用情况,作了比较说明。

《汉书·艺文志》秉承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从汉代几次收集和整理所得的大量图书中,把其中一类相近的图书拣选出来并归集为一起,称之为“小说”。《诸子略·小说》著录了小说十五部,一千三百八十篇 ① ,并在小序中对“小说家”的有关情况作了简要的说明。治小说史者均已熟知,“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外物》,指的是异己言论,与“大达”即“大道”相对立。在《汉志》出现以前,作为词语的“小说”除此一见外,不见任何典籍重复使用 ② 。同义词另有《荀子·正名》中的“小家珍说”,亦泛指任何异己的言说,表明“小说”在此阶段尚未成为专名术语。“小说”一词经历了较长的术语化过程以后,在《汉志》中才得以独自立目著录并被予以评价。它虽借用自《庄子》,却被赋予了重在文学兼含学术的内涵,并且由一般的名词,转化为特定的术语。这一术语的出现,标志着自先秦以来一直在民间层次发展着的小说活动,得到了正史在名目上的追认和在理论上的总结;并同时表明,小说开始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据了应有的一席之地。

欲究“小说”之名在《汉志》中的内涵,方法有这样几条:一是依据所著录的小说篇目的佚文来提取其共同性;二是根据《诸子略·小说序》和作品注言来进行分析;三是参稽作者前代和同代人关于“小说”的解说;四是对“小说”作拆词为字的语义分析。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选择第四条方法。

以拆词为字的方法对“小说”进行语义分析,近人和时人均有运用成篇的前例,此点评述详后。总体上我们认为,依据字典如最早的《说文解字》所设的相应条目来析解字义,可能不失为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但鉴于“小说”作为文学中一个类名的确立始自于《汉志》,故而分析“小”、“说”与“小说”之义最可靠的语言材料就是《汉志》本身。依据这类材料,并通过切入作者用字造句的语言习惯和《汉志》其时的语境,就可能把握到“小说”的真义和始义。

一 “说”义上: “说”字用于篇名与非篇名情况

“小说”是偏正词语,词义重心在“说”字。“说”字的使用,《汉志》中有两类情况:一类是用作篇名,另一类是用于篇名之外的表述。对此两类及其相关内容,我们以表格形式分别进行统计。

表一:“说”字用于篇名情况

(注言部分包括《汉志》自注、颜师古注和应劭注。师古注来源甚古,唐时仍存的《别录》和《七略》也在其参考之列,应劭注则更出其前,因而值得重视)

《汉志》“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从上表可知,“说”字明确用于篇名,计三略十一种,二十九家(《说苑》、《世说》计一家)。结合统计情况与表格所选录的《汉志》作者自注、东汉应劭和唐颜师古注言,我们初步得出结论如下:

l、以“说”命篇的现象截止西汉末已经产生,并已有一定数量;

2、“说”篇主要出现于六艺略和诸子略。较之其它几略,这两略所辖的作品,其内容客观上更需

要解释和发挥; 3、“说”篇二十九家,在《论语》、《孝经》和“小说”三种出现得较为集中,分别为五、六、五家。《汉志》中,《论语》十二家,《孝经》十一家,小说十五家,出现“说”篇的比例分别是42%、55%、33%。相对而言,“说”篇在“小说”中,比例并非最高,即使把《说苑》和《世说》作为一家移入“小说”,情况也同样如此。这样,以“小说”作为类别名称,并非因为在此类别中较为集中地出现以“说”命篇的现象。在目前的小说史研究中,那种认为“小说”得名源于“说”篇之出现的观念,是经不起分析的;

4、根据注言,“说”义及其要素包含有:(1)对经书的解释和发挥,在此义项上,沿袭《汉志》已用的文字,似与“故”、“诂”、“传”、“述”相接近;(2)诸子之间的论辩诘难;(3)依托古人;(4)语言可能是浅薄的,效果可能是迂诞而不当大雅的。在这四条中,符合其中一条,都有可能以“说”命篇。“说”的这几条义项和要素,均导向明显的主观性,大多与“说”者凭意恃心的内在行为有关系。这一初步结论,我们在稍后“说”与另外几个字的比较中还可见得更为明显一些。

从表二可以看到,《汉志》作者以名词或动词形式使用“说”字较为频繁,远胜于以“说”命篇的情况。“说”字的内涵,前面所得出的四条义项在此全部具备,可资进一步确证。除这些之外,尚有这样几条表现得较为明显和充分:

1、“说”字的背后总是负载着一定容量的言语内容,这种内容可以是言谈、学说,也可以是故事;

2、除了个别纯粹表示出声动作而呈现为无褒无贬的中性色彩之外,“说”字往往用于被轻视、指责和批评的语境之中,换言之,“说”字有贬义色彩。它所负载的内容,未必受人重视和让人信服,受到“咸非其本义”之讥;

3、不为所信甚至遭到讥评指责的内容,被认为由于大多含有杜撰、任意发挥、来源不可靠、无稽之想象的成分而远离事实,如“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便辞巧说”、“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等例句就存在着这种意味,此与前面所指出的“说”义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有关系;

表二:“说”字用于非篇名情况

4、“说”的作用也遭到怀疑。《六艺略·小学序》中师古所引孔子之言表明:当典籍有所阙疑时,“不说”比“说”要好;如果阙而犹说,反而是对典籍的“任意改作”。这种意思,别的例句也可互证。

二 “说”义下:“说”与一批近义字的比较

在《汉志》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批“说”的近义字,它们是:言、语、述、称、辞、词、曰、云。当“说”宇的义项单指名词或动词性质的出声动作时,这批字与“说”字构成基本同义的关系;而当“说”字具有了前面两表所陈列的其它义项时,它们就与“说”字构成近义关系,而感情色彩则存在着差别,甚至有较大差别。在这批字中,其中“言”字出现次数最多,几乎不下于“说”字,并且大多被用于正经堂皇的语境之中而与“说”字在感情色彩上形成明显的反差,构成反义关系。

为了在比较中进一步凸显“说”字的义项及其感情色彩,笔者不避烦琐,把这批字细心地整理出来,分类陈列于下,其中“言”字以表格的形式最后出现。

1、语:

(1)《论语》、《孔子家语》(《六艺略·〈论语〉》);

(2)盖孔子对鲁哀公语也(《六艺略·〈论语〉》,师古对《孔子三朝》的注言);(3)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六艺略·〈论语〉序》);(4)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诸子略·儒》,作者对《高祖传》的注言);

(5)其语浅薄(《诸子略·小说》,作者对《伊尹说》的注言);

(6)非古语(《诸子略·小说》,作者对《务成子》的注言)。

2、述:

(1)似河间献王所述也(《诸子略·儒》,作者对《河间周制》的注言);

(2)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诸子略·儒》,作者对《高祖传》的注言);

(3)祖述尧舜(《诸子略·儒序》)。

3、称:

(1)圣上喟然而称曰(《总序》);

(2)《论语》载孔子称殷汤伐桀告天辞也(《诸 子略·农序》,师古对“所重民食”的注言);(3)称诗以谕其志(《诗赋略序》)。

4、辞:

(1)《论语》载孔子称殷汤伐桀靠天辞也(《诸子略·农序》,师古对“所重民食”的注言);(2)辞人之赋丽以淫(《诗赋略序》)。

5、词:

竟为侈丽宏衍之词(《诗赋略序》)。

6、曰、云:

此两字在《汉志》中出现较多,不及征引,概述如下:(1)“曰”字出现在正文和注文中,典型句式如:“《论语》曰”、“师古曰”,前者导出直接引语,后者纯指出声动作;(2)“云”字均出现在注文中,导出间接引语即转引,典型句式如:“刘向云”、“《新论》云”;(3)感情色彩均为中性。

7、言: 见表三。

表三:“言”字出现情况

以下对各字义项略作分析,并借此总结“说”义。

“语”字有与人对答谈论(论难)、语言、辞句的意思,其中表示“辞句”之意(如“述古语”)时,似乎负载着一定的内容,而且多用口语形式,这就与“说”义相接近,但其内容被视为较可信。西晋有托名东方朔的志异小说集《琐语》(已佚,嵇含《南方草木状》存其“抱香履”一条,乃为介子推的传说)、东晋裴启的小说集《语林》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表明“语”有与“说”相通之义,亦可用来命名小说。

“述”与“称”在义项上较为一致。“述”在《仪礼·士丧礼》中被注释为“既受命而申言之曰述”,但除此之外,尚有传承、强调、陈述之意。“称”则另有举言、举例之意。两者的一致之处主要在于施语者的身份较为高贵,不外是帝圣、王公和君子一类;施语对象亦甚有地位,如“古语”、“尧舜”和“殷汤”之语、《诗经》等。相较而言,“说”在施语者和施语对象上则很平常。但在最基本的表示出声动作的义项上,则“述”、“称”又与“说”相通。南朝齐和梁各有一部署名为《述异记》的志怪集,作者分别为祖冲之和任,其“述”字用的就是基本义。

“辞”与“词”作为名词都有言辞、文辞之意,与“说”也有相通之义;但它们各为韵文文体之一种,与“说”的分界又较为鲜明。

“言”的意思并不复杂,但与“语”和“说”均有所牵涉。这三字所在的句子比照着来看,可知“言”与“语”之间,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自语为言,与人谈话为语。至于“语”字所含之文句、辞句的意思,则“言”也具备,后代取此义项也有拿来作为小说篇名的,如《型世言》。“言”与“说”的联系,在于“言”也表示出语动作,如“白首而后能言”、“其言非殷时”等。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言”的内容较为可靠(如“孔子之言”),并且真实地表达出心意(如“不学诗,无以言”),因此被“左史”、“君子”和“儒家者流”所认真对待和采纳。简言之,“言”的意思基本上朝向正面,而“说”义则反是,其间自有一褒一贬之分野。后世以“言”命名小说者非常稀少,但“说”则极多。综合起来看,“说”的义项大概有这样几条:

1、解释发挥,论辩诘难,自承学说或故事。这与后来作为历史小说之专称的“演义体”的“演”字或近义字“衍”的意思,非常接近 ③ 。“说”的这一基本义项,有利于小说日后开拓出各种题材类型;

2、撰作“说”时,撰作心理是否纯正,撰作态度是否认真,撰作内容是否信实可据和不离圣贤之意,这些基本上都被从反面加以肯定;

3、“说”的效果无法让人信服和采用,读后令人不悦;

4、因其难以为人所重,故“说”须假托前贤往哲;

5、在感情色彩上,“说”被认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