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关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伦理…
最新热门    
 
关于《招魂》研究的几个问

时间:2009-8-8 16:55:16  来源:不详

那么这位“失魂者”究竟是谁呢?王逸认为是“屈原”,故作者虽为宋玉,《招魂》开头一节则如五臣所称,是宋玉“代原为词”。但这说法与《招魂》内容显然不符。清人方东树在批评“招屈原”说时即指出,文中所陈“皆人主之礼体,非人臣所得有也” 26 ;郭沫若也以为“文辞中所叙的宫庭居处之美,饮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盛,不是一个君主是不相称的”27 。我愿补充的又一证据,是《招魂》开头天帝所说“我欲辅之”之语,用在屈原身上并不妥当。天帝所辅助的,一般均指天子或诸侯国君。如《离骚》所云“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正指皇天“观万民之中有道德者,因置以为君,使贤能辅佐,以成其志”( 王逸注 )。由此可以判断:《招魂》所招者,实为一位具备国君身份的楚王。

正如上文所说,由于我们至今仍无证据推翻《招魂》的作者是宋玉,且宋玉的身世据姜书阁先生考证,主要活动的时期当“在顷襄王时期”28 ,故宋玉《招魂》所招者,自当为顷襄王较合情理。至于顷襄王当时究竟是因为生病还是死了而需要招魂,我们从《招魂》开头帝曰“我欲辅之”之语推断,他此时应该是生病而并非死亡。最重要的证据是《招魂》的“乱”辞。宋玉在“乱”辞中追述了一次陪同楚王的云梦狩猎,还明确点出了“君王亲发兮,惮青兕”的受惊情节,并在结尾三句发出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试问:倘若楚王的失魂而病,不是与射猎云梦有关,宋玉又怎会在“发理词指,总撮其要”的“乱曰”中,横添这一节与“招魂”无关的内容?倘若楚王的返郢卧病,不与射猎云梦有关,则“乱曰”中为何偏要遥望“江水”、“目极”千里“江南”,而发出“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呼唤?正因为楚王之失魂与云梦射猎有关,而且宋玉还亲身陪同前往,经历了“君王亲发兮,惮青兕”的惊心一幕,他才会在巫阳已经为之“招魂”之后,进一步抒写自己遥望江水、“目极千里”江南时的“伤心”之情,并情不自禁向令人哀伤的江南,再次发出“魂兮归来”之语以收结全文。考虑到这次向“江南”的招魂,最终是引导惊失之魂进入郢都南门(“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可以推断此次射猎惊魂,当发生在“白起破郢”、顷襄王“东北保于陈”以前,大体在《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所揭露的“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的那一段时期(估计当在顷襄王十七、八年)。又据史籍记载,顷襄王死于在位之三十六年,故顷襄王此次是受惊而病,并没有死亡。而据我的考证,长期放逐沅湘之间的屈原,却已在此前一二年沉江 29 。宋玉则早经友人引荐,成为顷襄王之侍臣,并与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0 ,他当然有资格担当“招魂”之辞的撰写者。

说清了这一些,再看《招魂》的开头六句,其内容显然是宋玉代“失魂者”顷襄王,向天帝的告求之语:“朕”为顷襄王之代称,代顷襄王自述“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也正有宋玉“主文谲谏”式的委婉之风;因为顷襄王耽于游乐、射猎失魂,为了向天帝告求帮助,让他自己承认“牵于俗而芜秽”,终于因受惊而长久“离殃”(卧病),也还算不得是“显暴君过” 31 。金式武先生认定这几句不可能出自宋玉手笔,原因正在于他误认这几句文字乃“屈原自述”,并包含了“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意。现在既经证明,它们恰是宋玉代失魂者顷襄王告求天帝之语,则金氏所断言的宋玉“一不敢自称‘朕’”、“二不敢称怀王为‘上’”、“三不敢‘显暴君过’”云云,便全失去了依据。而且当我在上文已证明《招魂》所招,不可能是楚怀王( 见本文第二节 ),并指出宋玉之作《招魂》当在“屈原既死”以后,则金先生提出的“反题”,即“1.确立《招魂》是招楚怀王死魂,2.承认司马迁讲的‘屈原既死之后……’云云,3.宋玉没有写作《招魂》的时机和时间” 32 ,也便同样失去了辩驳力量:因为宋玉在“屈原既死之后”,固然没有再为早已死去十多年的楚怀王招魂的时机,却完全有条件和时机为射兕失魂的顷襄王写作招魂之辞!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能认定《招魂》的作者不是宋玉吗?

注释

①见拙作《〈招魂〉研究商榷》,《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②金氏《〈楚辞·招魂〉新解》,文汇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③见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572页。

④分见《〈楚辞·招魂〉新解》第12页、第63页、第6页。

⑤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656页。

⑥见《〈楚辞·招魂〉新解》第37页。

⑦见《〈楚辞·招魂〉新解》第14页。

⑧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278页。

⑨分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335页、第1399页。

⑩分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457页、第1595页、第1656页、第1458页。

11见《诗经·大雅·文王》。

12《礼记·檀弓下》记延陵季子观长子之葬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由此亦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对死后灵魂何归的观念,并非认为必居于墓中或地下。

13分见《〈楚辞·招魂〉新解》第91—98页。

14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545页。

15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334页。

16见《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陈留风俗传》:“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宫招幽魂……”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207页。

17见《晋书·东海王越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25页。

18此文收拙著《屈原与楚辞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176页。

19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张兴武文。

20见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页。

21分见屈原《离骚》、《怀沙》、《渔父》。

22见《屈原研究》,《沫若文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61页。

23见《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5页。

24见《〈楚辞·招魂〉新解》第109页。

25此节断句,以“若必筮予之”三句归帝之语,取闻一多说,见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古典新义》(下)第452页;以“巫阳焉乃下招曰”为句,取王念孙说,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读书杂志》第1040页。

26见方东树《昭昧詹言·解招魂》。

27见《沫若文集》第12卷,第360页。

28见姜书阁《先秦辞赋原论·宋玉传略》,齐鲁书社1983年版。

29见拙著《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30见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1文中的“上无所考其盛德”,指顷襄王一度牵俗芜秽,故上天(天帝)无从考知他的德行,从而引出他此次射猎失魂之殃。也正可通。

32见《〈楚辞·招魂〉新解》第118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