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两汉气感取象论
楚风北袭与北学南渐——…
先秦两汉文学对山的审美…
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
汉代梁堆墓——兼谈两汉…
说走马楼简所见“小妻”…
学术与政治的内在互动:…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
最新热门    
 
两汉掖庭女乐考论

时间:2009-8-8 16:55:44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考察两汉掖庭制度建设之始末,尝试从制度史的角度,分析汉代掖庭女乐的性质、功能、音乐品类,探讨其发展并得以繁盛的历史原因,阐述它对中下层贵族蓄伎之风产生的影响,揭示它在乐府音乐和乐府文学的发展、繁荣、传播中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永巷 掖庭 女乐 乐府音乐 乐府文学


  掖庭是汉代帝王管理后庭女性的行政机构,是帝王后宫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由贵人、材女、宫人、女伎组成的掖庭女乐则是汉代宫廷礼仪燕飨及后庭娱乐活动的重要力量。大量史料证明,汉代的掖庭女乐曾经极为繁盛,并影响了诸王、列侯、公卿、士夫、豪民、富吏等中下贵族阶层蓄伎之风的形成,成为促进两汉乐府音乐、乐府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关于汉代掖庭的建置、职能,以及掖庭女乐的性质、功能、音乐品类等问题,尚无研究者予以关注。本文拟从制度史的角度,考察汉代掖庭制度建设的始末,分析掖庭女乐的性质、功能、音乐品类,探讨其得以繁盛的历史原因,揭示它在乐府音乐和乐府文学的发展、繁荣、传播中的历史意义。

  一 掖庭的建置及职能

  掖庭初设于汉武帝时期,其前身为永巷。据传周宣王时已有永巷,刘向《列女传》即有"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的记载。据《通典·职官典》"掖庭局"条,秦代亦设永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于是范雎乃得见于离宫,详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张守节《正义》:"永巷,宫中狱也。"汉初职官多沿秦制,其后宫置永巷。据《吕太后纪》,吕后因嫉恨刘邦宠妃戚夫人,曾将其囚入永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永巷为掖庭,置掖庭令及八属丞。《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左弋为佽飞,居室为保宫,甘泉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掖廷八丞。"可见,武帝时期的掖庭较之汉初永巷不但规模扩大,而且加强了掖庭职官制度建设。
  至后汉,光武帝又将掖庭、永巷分置,并各设令、丞,《续汉书·百官志》及刘昭注补"少府""大长秋"条,对二者分职及所掌员吏之数有详细记载。今据以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后汉时期掖庭、永巷各设有令、丞,仅掖庭从官、待诏及其他员吏就多达一百八十七人,可见其职官设置已非常完备。关于后汉掖庭、永巷的分职,《通典·职官典》"内寺省"之"掖庭局令"条也有叙述:"秦置永巷,汉武更名掖庭,置令,掌宫人簿帐、公桑、养蚕及女工等事。后汉掖庭令掌后宫贵人、采女;又有永巷令,典官婢,皆宦者,并属少府。"
  除上述职能外,掖庭内还滋养了一大批音乐伎人。《汉书·礼乐志》云:
  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
  这段简短的文字,历来为乐府研究者所熟知,对其内涵的解读也见仁见智。我们认为郊庙诗歌、掖庭材人、上林乐府,显然代表了汉乐府中三类活跃的乐府音乐:以太乐为代表的郊庙音乐,以掖庭材人为代表的宫廷女乐,以上林乐府为代表的乐府音乐。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汉代存在三类乐府乐员:郊庙乐员,掖庭伎人,上林乐府乐员。《汉书·元后传》云:"公(王根)聘取故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置酒歌舞。"两汉文献中仅此直接提及"掖庭女乐"之名,但是这足以证明汉代乐府中存在一类重要的音乐品类---掖庭女乐。除此之外,《后汉书·乐成靖王刘党传》曾提到东汉和帝时出嫁掖庭伎人哀置之事。《后汉书·宦者·张让传》也有掖庭令铸造铜人、钟等宫廷乐器的记录:"(灵帝)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于玉堂及云台殿前。"出嫁掖庭伎人及掖庭令兼制乐器之事,也从侧面证明了掖庭女乐的存在。过去的乐府研究者对汉代掖庭女乐几乎没有论及,今笔者尝试讨论之,并力图揭示其曾经繁荣的那段历史。

  二 掖庭女乐与巫祭之风

  掖庭女乐,即指主要由掖庭人员所演奏女伎之音乐。何为女乐,古代女乐与掖庭女乐有何种关联?广义上讲,女乐是供古代帝王、诸王、列侯及中下贵族饮燕娱乐的女伎之乐。古代很早就有女乐的说法。《管子·七主七臣》载:"昔者桀纣是也……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同书《轻重甲》又说:"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据传,春秋时齐国曾赠鲁定公女乐,以怠其政。《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颖达疏:"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焉。"女乐甚至等同于古代的俳优伎乐。《新序·杂事·齐人有妇人》载:"无盐女曰:'……女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齐宣王)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由上可见,广义上的女乐泛指供人娱乐的女伎之乐。
  狭义上的女乐,指人员、组织相对固定,且有等级差别的女伎之乐,这与古代的佾舞制度相联系。春秋时秦缪公曾赠给西戎王女乐,以弱其志。《史记·秦本纪》说:"内史廖曰:'……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此"女乐二八",显然是指佾舞之乐。古代佾舞女乐又与总章舞伎相关。《宋书·乐志》:"今诸王不复舞佾,其总章舞伎,即古之女乐也。殿庭八八,诸王则应六八,理例坦然。"西汉是否有佾舞之制我们不得而知,东汉至晚到献帝时已备佾舞。《后汉书·献帝纪》载:"(建安)八年冬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于北郊,总章始复备八佾舞。"李贤注引《袁宏纪》说:"'迎气北郊,始用八佾。'佾,列也。谓舞者之行列。往因乱废,今始备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佾舞女乐与房中乐的含义大致相同。
  《左传·襄公十一年》:"及其磬,女乐二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孔颖达正义:"以魏绛蒙赐,始有金石之乐,知未赐不得有也。赐之而云礼也,知礼法得赐之也。……唯言魏绛有金石之乐,不言女乐,女乐,房中私宴之乐,或不以赐之。"
  正是因为此佾舞女乐具有房中乐的性质,而依照古礼,房中乐不能用以赏赐,所以史官说晋侯所给赐魏绛的女乐是"金石之乐"。
  房中之乐的传统可谓源渊流长,《诗经》之《周南》、《召南》是周代房中乐的代表。《仪礼·燕礼》云:"若与四方之宾燕……有房中之乐。"郑玄注:"谓之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其君子。"秦代的房中乐为《寿人》,汉称《安世房中乐》。从礼仪功能上看,《安世房中乐》与周代"二南"之乐有所不同,后者一开始是乡乐,渐而用于房中饮燕,但不用于宗庙祭神。汉代的房中乐,则成为作于堂上、歌颂祖宗功德、祭祀祖宗神灵的宗庙之乐,这在晋代缪袭宗庙乐议中讲得比较明确。《宋书·乐志》载:"夫神升降无常,何必恒安所处?故《祭义》云:'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汉书》《安世房中歌》曰:'神来宴娱。'《诗》云:'三后在天。'又《诗》云:'神保   归。'注曰:'归于天地也。'此并言神有去来,则有送迎明矣。"《安世房中歌》中"神来宴娱"之词,说明汉房中乐有送神、迎神、娱神的礼仪功能。《南齐书·乐志》也说:"《安世诗》本故汉时歌名……袭案《周礼》注云,《安世乐》犹周房中乐也。往昔议者,以房中歌后妃之德,宜改《安世》名《正始之乐》,后读汉《安世歌》,亦说'神来宴飨',无有后妃之言。思惟往者谓房中乐为后妃歌,恐失其意。方祭祀娱神,登歌先祖功德,下堂咏宴享,无事歌后妃之化也。"可见自汉以来,房中乐不仅用于饮燕娱乐,同时用于宗庙祭神,具有娱人、娱神的双重功能,即所谓"登歌先祖功德,下堂咏宴享"。周代房中乐是"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其君子",其"后"、"夫人"与汉掖庭人员的身份大致相同,就此而言,汉房中乐应是掖庭女乐的一部分。
  汉代《房中祠乐》,据传为唐山夫人所作,孝惠帝时乐府令夏侯宽改制此曲为《安世乐》,成为汉乐府常备的房中堂上之乐。唐山夫人为汉高帝姬,其身份与武帝时掖庭夫人、贵人的身份相当。由此可见,汉代仍大致沿续了两周时期由帝王后妃、夫人讽诵房中之乐的礼制。西汉帝王之后、夫人,多有音乐伎能,除参加房中之乐外,还参加上陵、祀子、上巳等风俗礼仪。《西京杂记》卷一载:"(侍儿贾佩兰)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陵》之曲。既而相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七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三月上巳,张乐流水,如此终岁焉。"又说:"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除上文提及的唐山夫人、戚夫人外,元帝 时 元后也善于鼓琴,武帝时卫夫人、李夫人,成帝时赵飞燕均以擅长歌舞专宠于后宫,她们可以看作掖庭女乐的代表人物
  汉代后宫还活跃着一大批近乎专职的女伎乐员,这类人员主要集中于掖庭及其各宫苑中。武帝即位后大兴郊祀礼乐,广建宫苑,并纳以美女材人,由掖庭令总掌其名籍。《汉书·贡禹传》载:"武帝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武帝故事》说:"(武帝)又起光明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满四十者出嫁。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补之。凡诸宫美女,可有七八千。"仅掖庭之内有台榭馆阁数十处,是掖庭女乐主要的汇集之地。秦始皇时曾广建宫观,各宫观内钟鼓、美人、职官及用具齐备,常年不移。《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武帝建 设 各宫苑也是仿秦而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若此辈者,数千百处。嬉游往来,宫宿馆舍,庖厨不徙,后宫不移,百官备具。"张守节《正义》:"后宫,内人也。言宫馆各自有。"武帝、宣帝、成帝兴游宴之风,各宫苑馆阁是游宴时必经的过所,因此各宫苑必然蓄养大量女伎,以供帝王游宴时饮燕享乐。这类宫苑女伎也是汉代掖庭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女乐具有迎神、降神、娱神的礼仪功能,如武帝时泰一之祭就设女乐迎神。《汉书·郊祀志》载匡衡云:"甘泉泰   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紫坛有文章采镂黼黻之饰及玉、女乐,石坛、仙人祠,瘗鸾路、驹、寓龙马,不能得其象于古。"又据"汉郊祀歌十七章",汉代其他祭祀活动也有女乐迎神:
  《练时日》:"众   并,绰奇丽,颜如荼,兆逐靡。被华文,厕雾   ,曳阿锡,佩珠玉。侠嘉夜,兰芳,澹容与,献嘉觞。"如淳注:"嫭,美目貌。"颜师古注:"孟说是也。谓供神女乐,并好丽也。"应劭注:"荼,野菅白华也。言此奇丽,白如荼也。"颜师古注:"菅,茅也。言美女颜貌如茅荼之柔也。"如淳注:"佳、侠,皆美人之称也。"
  根据各家注释,此篇着力描写供神女乐的美貌及服饰之好丽,充分表现了女乐迎神、降神、娱神的礼仪功能。泰一祭、《练时日》均主祭男性之神,据此,汉祠祀其他男性之神,也应当有女乐迎神。在古代的祠祀文化中,女能侍无形之事,其弦歌鼓舞,可以礼事神灵。《说文》云:"巫,巫祀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在汉代史籍中也保留了许多女子及巫人降神、迎神的记录。《后汉书·王符传》说:"又妇人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