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释“爻”
“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
简论“诗亡”与“《春秋…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
略论“永嘉四灵”诗歌积…
从“诗正而葩”说起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礼学…
释“伫中区以玄览”
唐代“雅丽”诗学观与《…
孔子乐正“诗三百”的经…
最新热门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时间:2009-8-8 16:55:52  来源:不详
源最早,更意味着后来的诗学观念大都是在“诗言志”的基础上合逻辑地展开的。比如说,由“志”所蕴含的“情”与“理”的结合,可以分化出“缘情”、“写意”(或称“主情”、“主意”)的不同诗学潮流,成为后世唐宋诗学分野的主要依据。再比如,由“志”与“言”的矛盾而产生的“言不尽意”的思考 40 ,促成“立象尽意”的美学原则的建立;而“立象”能否“尽意”的论辩,又激发了“境生象外”的新的追索;乃至由“立象”、“取境”拓展为心物、情景、形神、意象诸问题的探讨,超升为气、韵、味、趣、神、理等因素的讲求,更落实为辞采、骨力、体势、声韵、法式、格调各种诗歌语言形式规范的设定。可以说,中国诗学的整个系统便是在这“言—象—意”的基本框架上发展起来的,而“言—象—意”的框架正导源于“诗言志”的命题。据此,则“诗言志”作为原生细胞,逻辑地蕴含着中国诗学的整体建构,这或许是它被称作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的更深一层涵义吧!

注 释

①《闻一多全集》第1集第185页,三联书店1982年版。

②《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1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③《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194页。

④据《诗言志辨》考证,甲骨文、金文都不见“诗”字,《周书·金 》始云“诗”,其可靠性亦为人怀疑。《诗经》中十二次说到作诗,六次用“歌”,三次用“诵”,仅三次用“诗”,可见到这时“诗”字的使用尚不普遍。

⑤见《礼记·郊特牲》。

⑥载《吴越春秋》卷五。

⑦《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第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⑧《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所载《候人歌》。

⑨见《汉书·艺文志》。

⑩《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220页。

11见《毛诗序》。

12借用钟嵘评阮籍语,见陈延杰《诗品注》第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3《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271页。

14见《毛诗序》。

15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第2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7见《论语·阳货》。

18见《论语·公冶长》。

19见今本《老子》第一章。

20《庄子·秋水》。

21《庄子·齐物论》。

22《庄子·人间世》。

23《庄子·大宗师》。

24见《庄子·天下》。

25见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释》第609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26《三国志·魏书·荀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所载何邵《荀粲传》,见中华书局1982年版《三国志》第319—320页。

27上引均见《王弼集校释》第609页。

28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对各家考证有具体介绍与论析,可参看。29无独有偶,与《左传》所记年代相当,《国语·鲁语》中亦载有师亥言及“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言”的话,“合意”就是“合志”,是“言志”的另一种提法,可见“诗以言志”或“诗以合志”是通行之说。

30见《诗·卷阿》毛传。

31见《汉书》之《艺文志》、《食货志》及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32《论语·阳货》。

33按:《竹书》整理者释读的“离”字,另有学者释读为“隐”字,但不管“诗无隐志”或“诗无离志”,都是讲的“诗”、“志”合一,原则上同于“诗言志”。

34见《孟子·万章上》。

35《诗言志辨·比兴》,《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259页。

36见《论语·为政》。

37《礼记·经解》引孔子说。

38参见《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的一段话与《毛诗序》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论说。

39见《孟子·万章》,又《孟子·告子下》中亦有示例。

40按:“言”、“意”矛盾并不单出自诗学,但包含诗学,且在诗学领域里有充分的展开。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