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
论刘勰的“论”体散文观
刘勰“养气”说今探
刘勰赋学观的缺失 ——…
眷恋与隐忧——论刘醒龙…
刘勰、萧统的赋学观
以《文心雕龙》的风格论…
刘勰的通变理论与实践
论刘禹锡诗词的独特魅力
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
最新热门    
 
论刘勰理论创造人格形成的个人因素

时间:2009-8-8 16:55:59  来源:不详
当自谦的。否则他也不会不做和尚,却又“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为他在佛经整理上做了大量文字秘书方面的工作。《梁书》本传说是“今定林寺经藏,刘勰所定也”。当时定林寺是名寺,齐梁两朝权贵多曾赴寺讲经说法,寺藏经籍更是名冠天下。所以刘勰这个工作量很大,十多年青灯黄卷,如果不是性情谦和平易是难以熬过的。更不会在《文心雕龙》撰成之后,想要取得当时权倾天下的沈约的肯定,就“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了。这种为人做事上的低首下心,不是性格上的自卑,恰恰反射出他另一面的自负。就如落魄时的韩信,讨饭钻胯不以为羞,反是他心雄天下的表现。刘勰之所以甘愿像个小贩一样等候在沈约经过的路上,恰恰是他“自重其文”才会采取的办法。《梁书》本传说他在定林寺十多年“遂博通经论”,看来这也是他依附僧祐的真正目的或目的之一。南朝佛教大盛,不少帝王自己奉佛,还推广天下。精研佛法经传,在那时显然是接近上流社会的一个方便法门。刘勰是不甘人下之人,在“无由自达”的窘境下入寺学法,既是无可奈何的事,又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刘勰是因为家贫,还是要避租税,或是虔诚礼佛,这之间的差别对刘勰的性格来讲,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不管是其中哪一种情况,刘勰都会走进定林寺,而不会守在失怙无妻的穷家等待梦想实现。
  
  刘勰学识上的自负,除了《梁书》本传上所说的“自重其文”,在《文心雕龙》中也时有所见。如《诸子》:
  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
  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
  赞曰:丈夫处世,怀宝挺秀。辨雕万物,智周宇宙。立德何隐,含道必授。条流殊述,若有区囿。
  在“声其销乎”句后,晚明诗文名家钟惺有眉批:“数语严然以子自居。”纪昀也批道:“隐然自寓。”是的,这些话既是刘勰对诸子之文的评价,也是自己为文的自视之见。赞语更是把锦绣文章视为大丈夫顶天立地必不可缺的德行,一个不是对自己文章学问怀有充分自信的人,是不会写出这样气冲云霄的话来的。刘勰更自负的话集中出现在《序志》中: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看起来好像不是在说他自己的著作,君子立德立言都有其不得已处,实则以君子来夫子自道,对自己的智慧和著作有着一种近乎自命不凡的肯定。序志中记载着刘勰的两个梦,引起不少论者的兴趣。“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研究者多以江淹梦笔的故事来诠释第一个梦,江淹因为梦见神人授笔遂有锦绣文采,故刘勰梦彩云也透露了他对文章才华的期骥。人们大都认为第二个梦表明刘勰对孔子的崇仰,中国人相信圣人是很难梦到的,连孔夫子本人晚年都叹息梦不见周公。实际上第二个梦更多的意义还是刘勰自负心理的无意识表现,梦中的他成为圣人的亲炙弟子,差不多也就是圣徒的身份了。对第一个梦也可作如此解读,弗洛伊德指出,记忆中越是幼小年纪的梦越不可靠,因此梦本身无多大意义,有意义的是人提起这个梦时的动机。刘勰七岁是不是做过这个梦,或刘勰做的是不是这样的梦,这并不重要。刘勰在成年写作《文心雕龙》时提起这个梦,实则是把他对自己文章的自负推前到幼年时代,即自负到家了。明人张之象为《文心雕龙》作的序中,在提到刘勰的两个梦后写道:“勰自负盖不浅矣!”[5](P731)正中此意。
  刘勰自负是自负,但刘勰其实志不在论文,他有着那个时代作为男人的更宏大的鸿鹄之志,他写道:“?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盖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鲁之敬姜,妇人之聪明耳。然推其机综,以方治国,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彼扬马之徒,有文无质,所以终乎下位也。”连一个聪明妇人都会从家务想到治理国家,大丈夫怎能学俳优文人而不干政呢。就跟他入寺学佛不是为了做僧徒一样,论文叙笔在刘勰其实是“君子藏器,待时而动”之权益,是达到理想的一个台阶。一旦机会来临,他就必定会离开文坛而去发挥栋梁的作用。
  这样的个性对刘勰的理论创造会发生什么作用?这种性格的人必定不会满足于量小器窄的小打小闹,他要做文坛上“万钧之洪钟”,而不屑于只发出“铮铮之细响”。因此刘勰出手就高屋建瓴,以道论文,文本于道,所见不凡。连大才子纪晓岚也对此大手笔赞叹道:“自汉以来,论文者罕能及此。彦和以此发端,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不但见解要高,论述也要全,所有的文体都要囊括其中,这就造成了《文心雕龙》的体大。其实写五十篇还是四十篇,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差别。有的篇目中多个文体拆开来写就变成两篇,两篇的内容合在一起说也可以成为一篇。因为《周易》中正好有个现成的数字五十,刘勰就拿来做了文章的篇数。五十篇的排列当然是有刘勰的通盘考虑的,但个别篇目的前后顺序也未必是绝对精当的。在这些问题上有争论,意义不大。
  (二)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
  章学诚说过:诗品文心,专门著述,自非学富才优,为之不易。如果说刘勰的自负性格影响到理论创造上的“大”,那么理论创造上的“周”就跟他广博的学识和超人的才华有关了。广博学识首先要靠极佳记性,他在定林寺十余年就做到了博通经论,没有好记性是根本不可能的。广博学识还要靠勤读苦研,从《文心雕龙》本身也可以发现,各种文籍涉及之多,各种材料征引之广,各派观点阐发之周,都是可以让人叹为观止的。论文叙笔部分中的每一篇,确实都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文体史。张之象说:“自非博极群书,妙达玄理,顿悟精诣,天解神授,其孰能于此耶?”[5](P731)用刘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积学以储宝”、“研阅以穷照”。
  刘勰超群的才华体现在他精湛的理解思维能力上。在佛言佛,他能“精湛佛理”,成为全国僧俗界都知晓的佛学家,以致名僧寺塔要他写碑,皇帝要他撰经,就连他的老师僧祐的著述,许多人都相信其实是刘勰代笔的。而当他转而去论文,他的才华让文坛宗主沈约一读到《文心雕龙》,就“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后来他做官做到东宫通事舍人,跟喜爱文学的昭明太子萧统接触多了,萧统对他也是“深爱接之”。刘勰也不是光会读书的书呆子,他曾做过太末令,在任期间“政有清绩”,证明他也有行政任事的才干。从他被选任的官职,也可以看出刘勰的性格特点。从梁武帝天监初年他起家奉朝请,做过的官职为:中军临川王萧宏的记室、太末令、南威仁康王萧绩的记室,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兼步兵校尉。除了外放的太末令,刘勰任过的官职基本上都是侯王秘书一类比较显要的职位。那么,在当时人的眼里是什么人最宜担任这一职位呢?《宋书·孔凯传》有关于这一点的说明:“记室之局实为华要。自非文行秀敏,莫或局之……夫以记室之要,宜须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才华要广博,思维要敏捷,做事要勤奋,性情要细密,这些正好跟上文所说的刘勰个性相吻合。
  刘勰这方面的个性于他的理论创造有什么联系呢?首先让他在广阅博览和比较的基础上练就辨文品藻的老辣眼光。所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搏观。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知音》)这是刘勰教人鉴赏的道理,其实也是他自己品鉴辨识文章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方法才会制定出评文的“六观”标准。有了这样的眼光,才不会把文章中的凤凰和野雉相混,将宝珠和燕砾等同。《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再怎么宏大,它也是建立在品评精当的基础上的,缺了这个基础,体系就是金玉其外的花架子。其次是使他站高望远,对前人论文的各种著述,臧否然否,“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使自己的论文水平前无古人。“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旸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如果没有刘勰的盖世才华,像这样指点文坛、挥斥前贤的文字是难以让人心服的。更重要的是,他看出了前人的局限和不足,就会在自己论文时努力加以克服。也是因为刘勰的识文巨眼,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袭用前人旧说,也不自矜于前人所无的新创。可以这样说,正是前人的缺陷,玉成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序志》)对此,黄侃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此义最要。同异是非,称心而论,本无成见,自少纷纭。故《文心》多袭前人之论,而不嫌钞袭,未若世之君子必以己言为贵也。[1](P281)
  (三)杰出的语言能力和极高明的文学悟性
  这一点,其实是形成刘勰理论创造个性最重要的因素,而少了这个重要因素,前面所列的全部特点也就无足轻重了。因为刘勰论述的对象是文学,尽管刘勰的文学概念不是指当时已经细分了的纯文学,但他在理论运思时,实际上是以文学的观点来分析所有的文章及其创作的。如要求“为情而造文”,如“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如“声律”等等。如果不是从文学的角度去创造理论,那么《文心雕龙》也就不是一部文学的论文之作了。但这一点似乎最为人所轻视,好像这跟《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创造没什么联系。
  对刘勰的语言能力,范文澜早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能把骈体文字写得比散文还要美丽流畅的人。但人们一般只是把这种语言能力视为一种工具性的因素,可以用来更有效地表达思想。其实语言能力是一种最重要的文学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才有可能去创造文学,虽然一个理论家不一定进行文学创作。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刘勰有没有创作过文学作品,但刘勰掌握的优美而高难度的语言表现力,也使《文心雕龙》中的有些篇章或段落,水平一点也不比那些真正的文学作品差。谨选一例,如《物色》篇就写得回肠荡气、满纸烟云,清初的清谨轩评本赞此篇为“清新赡丽,集中之要篇也”。对该篇的赞语,众多评家更是赞不绝口。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
  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明人陈仁锡评为“四言之佳者”,钟惺誉为“神来之笔”,纪昀说“诸赞之中,此为第一,政因题目佳耳”,李安民曰“在诸赞中最为请旷”[13](P152)。《文心雕龙》在后代影响越来越大,跟刘勰的语言表现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文心雕龙》的历代评点家,都慷慨地向刘勰投以表扬。有的说他“辞旨伟丽”,有的赞他“旷世之宏材”,有的说“惟灵心之结撰”,不一而足。和刘勰的文学语言能力相比,我们大多数搞文学批评的人都只能赧颜以对。
  可以说,只有能用这种文学语言能力来创作的人,他才能真正赏鉴文学作品的美,他才能真正体会语言创造中的甘苦,他才拥有一种和文学对象平等交易的权利。用语言能力来打通文学悟性,使刘勰成为如宋人吕本中所说的“此知文者也”。我们且来看看一些著名的诗文评家是如何赏识刘勰的这个特点的,明·谢榛:“其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此刘勰明诗至要,非老于作者不能发。”(《四暝诗话》卷四)清·袁枚:“刘彦和所谓富于万篇,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随园诗话》)清·伍涵芬:“刘舍人论作文云: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此用暇持满之说也,可谓善养文机者矣。”(《读书乐趣》)……此亦所谓心有灵犀、惺惺相惜吧!刘勰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学悟性是怎么形成的呢?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