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房价涨幅将比07年来得更…
万宁扶峰村,百年大宅风…
沉淀四百年的历史回响—…
百年前的茶话会规则
北京琉璃厂百年老字号难…
“老地契”讲述百年故事
中国神话百年反思之三:…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四…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四…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四…
最新热门    
 
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时间:2009-8-8 16:56:12  来源:不详
有所区别?曾有学者用“熊猫是熊,但必须像猫”来譬喻《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质,其意思是说,历史小说是小说,但必须与历史相像。据此,历史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艺术形象,但也必须与历史人物相像。替曹操翻案的学者,其主要依据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人物曹操不大相符。而反对翻案的学者,则强调历史与小说的区别,认为历史小说有权利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变形;可这样也就产生了这种变形是否应该有个“度”的问题,以及历史小说中的人物与其他类型小说中的人物是否应有所区别的问题,若有区别,那么评价标准是否也应有所不同?
    其三,历史小说人物塑造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什么是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与历史事实是什么关系?什么是艺术真实?它与历史真实、历史事实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对于研究《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历史小说的指导意义究竟何在?这恐怕不是只言片语能够说清楚的问题。按照郭沫若的观点,古代历史小说家罗贯中是根据他所理解的历史真实去塑造曹操形象的,但是以今天的意识、眼光来看,也就是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真实来衡量罗贯中所理解的历史真实,那么罗贯中的历史真实就成了问题,因而他创造的艺术真实也就失去了基础。如果照他这样以今例古,那么所有古代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不符合今天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标准的,因而都是可以翻案的,只要我们想给谁翻案,就可以给谁翻案。如此这般,岂不是有些荒谬、滑稽了吗?
    其四,“两种版本,两个曹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问题。笔者曾看到一篇题为《明反曹,暗反刘》的文章,论者罗列了《三国演义》中某些客观上似乎可以反映刘备虚伪、狡诈的细枝末节,通过深文周纳的分析后,指出罗贯中并不真心“拥刘”,他的骨子里是“反刘”的,他认真地揭示了刘备的伪诈和残忍。这种看法似乎并不符合罗贯中的主观创作意图,也不符合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感受。究其原因,就在于论者人为地割裂了人物与文本主旨、情节、环境、语境,以及其他人物等多重的具体关系,孤立地分析人物的言行,以至于主观臆断,用矛盾的次要方面掩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这种情况是否也存在于“两种版本,两个曹操”的研究方法中?这是值得思考的。
    其五,建国以后至六七十年代,研究者多喜欢用阶级论、人性论等观点来定性、评价曹操形象,这种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对50~70年代国内古代小说研究成果的客观、公正的评价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反思的。
    以上这些问题,无疑多是令人困惑的学术难题,虽然并不易解决,不过列举出来,对于促进、深化《三国演义》乃至其他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研究,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0.
    [2]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A].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A].鲁迅全集(九)[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李辰东.三国水浒与西游[M].北京:北平大道出版社,1946.
    [5]顾学颉.《三国演义》所塑造的曹操[N].大公报,1954—08—11.
    [6]陈涌.《三国演义》简论[J].文学研究集刊(第一册),1955,(7).
    [7]周立波.谈《三国志演义》[J].文艺学习,1955,(9)、(10).
    [8]顾肇仓.关于《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J].新建设,1956,(3).
    [9]权延赤.红墙内外[M].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10]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泽东[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11]刘知渐.罗贯中为什么要反对曹操[N].光明日报,1959—05—25.
    [12]李希凡.《三国演义》和为曹操翻案[J].文艺报,1959,(9).
    [13]袁世硕.试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J].山东大学学报,1959,(2).
    [14]苏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曹操是成功的艺术典型[J].吉林师大学报,1959,(4).
    [15]李庆西.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J].文学评论,1982,(4).
    [16]程毅中.重提旧案说曹操[A].三国演义研究集[C].成都: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3.
    [17]黄钧.曹操形象辨[J].文学评论丛刊,1982,(16).
    [18]黄钧.真假曹操辨[J].北方论丛,1982,(3).
    [19]沈伯俊,胡邦炜.略论“为曹操翻案”[J].社会科学研究,1982,(5).
    [20]傅隆基.曹操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的演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1).
    [21]刘敬圻.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J].文学评论,1980,(2);陈铁民.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塑造的曹操[J].北京大学学报,1982,(6).
    [22]胡振务.也谈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A].三国演义研究集[C].成都: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3.
    [23]唐富龄,王旻.版本不同 实质未变——也谈罗、毛本中曹操形象的基本倾向[J].武汉大学学报,1995,(1).
    [24]周兆新.《三国演义》中的两个曹操[A].三国演义考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5]李厚基.曹操——一个丑转化为美的不朽的艺术典型[J].社会科学研究,1982,(5).
    [26]许建中.试论曹操性格的二重组合[A].三国演义学刊(2)[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27]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28]陈继征.论曹操的“奸”与“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3).
    [29]刘上生.曹操形象的成功奥妙[J].古典文学知识,1994,(4).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