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有感于“有什么意外怨不…
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为“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中国法官第一贪”所办…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危机”中推进节能减排…
最新热门    
 
关于“中间作品”问题和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问题的讨论

时间:2009-8-8 16:56:33  来源:不详
的同志虽然大体上同意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并未扩大的说法,但又认为不能低估他们的战斗作用和数育功能,不能把古代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学遗产和共产主义教育的联系完全割断。如《中山狼传》、《画皮》在肃反运动中所起的战斗作用;穆桂英、花木兰、老黄忠这样一些古代英雄人物在劳动人民中的影响,诸如此类。[1][24]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文学遗产》为中心展开的关于“中间作品”问题和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的两个讨论,曾经引起了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教师、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广泛注意和关心。讨论展开以后,来稿踊跃。关于“中间作品”讨论的来稿数量已如上述,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从发表加林文章以后至编辑部发表综合报导的两个月时间,就收到文章一百三十八篇,计三十七万字。其他刊物发表的还不计在内。许多高等院校古典文学教研室还为这两个问题组织了专题讨论。从理论上说,这两个讨论涉及到这样几个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古代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它究竟应否为一定经济的上层建筑?讨论中,普遍认为它是上层建筑。但如果是上层建筑,为什么并未随着它的基础的消亡而消亡?有人对此加以阐释,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    

二、如何认识古代文学中各种类型的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教育功能?为什么山水诗、一些短小的抒情小品,以至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明显,但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读者中可以引起不同的共鸣的现象?    

三、社会主义时代如何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学遗产,至少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还有一个正确的领会问题。    

两个专题的讨论是有深化,有进展的。尽管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但都提出了经过认真思考的分析,可供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作参考。





[1]见《文学研究集刊》第三册,后又收入《文学遗产》编辑部所编,《李煜词讨论集》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   
2]《文学遗产》第254期,1959年4月5日。
[3]《关于盂浩然及其〈春晓>诗的争论》,《文学遗产》第267期,1959年5月28日。
[4]据《文学遗产》编辑部来稿综述,《关于“中间作品”的问题》318期,1960年6月19日。   
[5]《文学遗产》293期,1959年12月27日。
[6]《“中间作品”存在吗?》,《文学遗产》307期,1960年4月3日。
[7]《谈‘中间作品”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313期,1960年5月15日。   
[8] 蔡仪《所谓“中间作品”的问题》,《文学遗产》297期,1960年1月24日。  
[9]《谈划分出“中间作品”的不合理》,《文学遗产》323期,1960年7月24日。
[10]《试论所谓“中间作品”的阶级性》,《文学遗产》323期,1960年7月24日。
[11]《关于“中间作品”问题》,《文学遗产》338期,1960年11月13日。
[12]《“中间作品”与阶级》,《文学遗产》296期,1960年1月17日。
[13]《略谈“中间作品”及其它》,《文学遗产》803期,1960年2月28日。
[14]见《文学遗产》编辑部《关于“中间作昂”问题》的来稿综述,318期,1960年6月19日。
[15]《文学遗产》308期,1960年4月10日。
[16]《文学遗产》296期,1960年1月17日。
[17]《文学遗产》303期,1960年2月6日。   
[18]《驳〈古代作品社会意义缩小了吗>》,《文学遗产》309期,1960年4月17日。
[19]《关于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问题》,《文学遗产》310期,1960年4月24日。
[20]《不能模糊界线》,《文学遗产》312期,1960年5月8日。
[21] 《对待古代作品必须采取阶级分析和批判态度》,《文学遗产》314期,1960    年5月22日。   
[22]《关于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问题的讨论》,《文学遗产》316期,1960年6月5日。
[23]以上引语未注明出处者均见编辑部综合报导。
[24]逸人《不应该过低估计古代作品在今天的作用》,《文学遗产》314期,1960年5月22日。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