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八卦体用总诀『谒见占第…
面试经典十四问的经典点…
面试经典十四问的经典点…
二十五岁的爱情
五行捷诀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节气及物候
二十四香谱
五行神话 第一卷 粉墨登…
《易经》第五十一卦到第…
自立的资本(十四)
最新热门    
 
《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

时间:2009-8-8 16:56:34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现代意义上的《二十四诗品》研究始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至今70余年,约称“百年”。这一研究自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发展缓慢,在60年代前期形成一个短暂的小高潮,在60代后期至70年代遭遇严重挫折,自80年代以后发展迅猛。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美学史的研究领域中,《二十四诗品》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本文对这一发展历程及其中的种种具体状况进行述评,并对21世纪《二十四诗品》研究应予关注的问题提出看法。 

《二十四诗品》(下称《诗品》)是中国古代诗学名著,美学瑰宝,其署名作者是晚唐人司空图。《诗品》研究在清代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最初成果,出现了一批对《诗品》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如《诗品臆说》(孙联奎)、《诗品浅解》(杨廷芝)、《诗品解》(杨振纲)、《皋兰课业本原解》(杨振纲《诗品解》引)、《诗品注释》(无名氏)等。这些著作,解释辞句,剖析义理,间有理论阐发,对《诗品》多所发明,对读者阅读《诗品》很有帮助。这为后来的《诗品》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诗品》的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至今仅70余年,故本文所谓“百年研究”,只是一个近似的说法。70余年来,这一研究的发展始而极缓,继而稍快,中途突遇曲折,至近20余年来则堪称迅猛。对这70余年的《诗品》研究,本文拟将之分作20世纪8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后三个阶段来进行述评。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诗品》研究”的义界问题。《诗品》研究当然要以对《诗品》本身的研究为主,但又绝非仅限于此。对于研究《诗品》这样一部重要著作来说,深入了解其作者乃属题中之义。所以,对其署名作者司空图的生平、思想,他的其它诗学论著乃至他的诗歌创作等等的研究,一般也应属于“《诗品》研究”的范畴,至少应属于“《诗品》相关研究”的范畴。本文所谓“《诗品》研究”,指的就是以《诗品》为核心的这样一种综合性研究。

一 20世纪80年代前的《诗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诗品》研究,处于一个初创和渐次发展的时期。以下分三个阶段简要述评之。

1、1959年以前的《诗品》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前期,一批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著作陆续出版,大致有陈钟凡 ① 《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1934年)、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年)、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年,1943年)、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4年)。这批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由于这批著作大都论及了《诗品》,因此也标志着现代《诗品》研究的正式开始。由于尚处草创时期,也由于《诗品》本身的简奥难解,还由于文学批评史体例的限制,现在看来,这批著作对《诗品》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是明显不够的。然开创之功,终不可没。其间有的著作,还是揭示了《诗品》的一些重要特点,并显示了作者的见地的。比如郭绍虞指出,中晚唐人善用形象化的语言品诗论文,而成为象征的批评;又常用此种象征的批评来刻划形容抽象的风格。《诗品》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而又成为此类批评的集大成者。又如罗根泽认为,《诗品》是以比喻的品题方法,对二十四种独立的诗境,提示其意趣,形容其风格;这种以比喻提示风格的方法,魏晋六朝已启端绪,至唐而盛行。应该说,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见地和深度,大体是得当的。

1959年以前发表的相关论文很少,已知的有如下几种 ② :朱东润《司空图诗论综述》 ③ ,李戏鱼《司空图〈诗品〉与道家思想》 ④ ,杜呈祥《司空图》 ⑤ 。从理论水平和影响来看,朱氏论文较为突出。朱东润认为,作为诗的哲学论,《诗品》主要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论诗人之生活,论诗人的思想,论诗人与自然方面之关系,论作品(阴柔之美,阳刚之美),论作法。又认为,司空图身处乱世,故其诗论不得不抹杀现实而另造一诗人之幻境以自遣;“思与境偕”是司空图论诗真谛,以“味在酸咸之外”论诗自司空图始。这些见解,都有合理性或启发性。此文在之后几十年间曾被多次收入不同论文集,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诗品》研究的专门性著作,这一期间尚未出现。

总的看,1959年以前的《诗品》研究,成果不算多,成就不算高。然而这第一波次的开拓,为后来者奠下了现代研究的最初的基础,在《诗品》研究的发展中有着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其间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即相关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出现于20世纪30和40年代,而50年代几乎呈现空白状态。大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思想等等方面的巨大变动,是造成这一空白的主要原因吧。

2、60年代的《诗品》研究

1961年,祖保泉《读司空图〈诗品〉札记》 ⑥  和雷履平《诗的含蓄美——读司空图〈诗品〉札记》 ⑦ 相继发表,拉开了20世纪60年代《诗品》研究的序幕。1962年,有吴调公、雷履平、孙昌熙和刘淦的六篇论文发表,《诗品》研究明显升温。整个60年代,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共有相关著作四种(其中古籍整理著作一种),文章17篇,《诗品》研究呈现一个明显的小高潮。

1962年,孙昌熙、刘淦将清人孙联奎《诗品臆说》和清人杨廷芝《诗品浅解》合并整理出版,名之曰《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山东人民出版社)。此二种著作皆是理解《诗品》的重要津梁,将之校点出版,为《诗品》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性工作。整理者分别在两书后写有详细评说其优长与缺失的“校点后记”,后又发表《读(司空图)诗品臆说》一文,(《文史哲》1962年3期)它们是迄今仅见的对注释、说解《诗品》的专书进行专门性研究的文章。

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于1963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有几大优点。其一、诠释《诗品》字辞句义,发明其理论意蕴,所释所论,每每精审明晰,广博畅达。其二、汇集、征引五种前人重要相关著作之精华以说解《诗品》,这五种著作中有三种为至今所未曾整理出版者 ⑧ ,这为现当代《诗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参考资料。其三、书后除附有司空图的多篇论诗、赋的文字外,并附有作者广搜博辑而得的前人与《诗品》有关的序跋题记、题咏、演补类文字数十种,颇有利于研究者参观。此书于诠释说解中虽亦难免有疏误,但总体上有着很高的学术质量与价值,是当代人在《诗品》研究领域所撰的名著,也是《诗品》研究者们必读的重要基础性著作。

祖保泉于1964年出版了《司空图诗品解说》(安徽人民出版社),为《诗品》第一次提供了现代汉语的翻译文本。此书于1965年更名为《司空图〈诗品〉注释及译文》在香港出版后,在台、港随后一段时间的《诗品》研究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就本期发表的论文看,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当首推吴调公之作。吴调公共发表论文四篇 ⑨ ,对《诗品》的美学观、风格论,司空图的其它诗论,司空图的生平与创作实践都作了较深入的考察,精到之论,不时可见。特别要指出的是,在那样一个一切为政治所笼盖所浸透的年代,吴调公坚持对《诗品》作纯学术纯美学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而值得格外称道的。

此期出现了关于《诗品》作者的文学观点是否属于“现实主义的”等问题的争论。本来,学术发展是非常需要正常的争论和批评的,但惜乎讨论中一方的观点 ⑩ ,受当时思想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比较明显,学术意味有所不足。

20世纪60年代的《诗品》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在中国大陆,1965年以前短短五年间形成一个小高潮,而1966年以后却嘎然而止,归于死寂。个中原委,人人尽知。学术研究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3、70年代的《诗品》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同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的《诗品》研究在大多数时间里仍是万马齐喑。到了政治气候转暖的1978年和1979年,才有少数几种论著发表或出版 11 。而这十年间,台湾地区的《诗品》研究却继60年代后期的最初发展而进一步活跃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70年代的《诗品》研究是属于台湾地区的。此期台湾的研究成果,有江国贞的专著1种,萧水顺、王润华、李丰   、杜松柏、菊韵、彭锦堂、任日镐的文章共14种。如果说,台湾60年代《诗品》研究的“最有表现者”(王润华语)是陈晓蔷 12 的话,那么70年代的最有表现者当推江国贞、萧水顺和王润华。

江国贞《司空表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考察了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和《诗品》的文学理论。此书是迄今对司空图、《诗品》的多个方面情况都进行过较为专门考察的不多的几部专著之一。1973年,萧水顺在台湾《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发表了《司空图〈诗品〉体系探讨》等四篇相关论文,对《诗品》的渊源、体系、特质,《诗品》与司空图论诗杂文,《诗品》之影响与评价都作了比较具体细致的考察。王润华此期发表相关论文三篇。其中《“观花匪禁”之文字及其意象之根源》 13 ,据唐代刘禹锡玄都观看花之典故与诗作而对《诗品·豪放》之“观花匪禁”一语作出新的解说;另外两篇论文 14 则参考西方文学理论观点以评析《诗品》,亦有其所见。

台湾70年代的《诗品》研究,卓越的见解并不很多,但研究面日广,在不少方面的研究都较前 具体深入了一步,明显表现出一种将《诗品》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的努力和趋势。

二 20世纪80年代的《诗品》研究

从1980年起,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学术繁荣的进程,《诗品》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1980年,即出版(修订、再版)相关著作二种,发表论文17篇。之后,发展势头持续不衰。据大致的统计,自1980年至2003年,相关著作出版18种(修订版、再版著作除外),相关文章已发表至少260篇以上 15 ,年均近一部著作,11篇多论文。此时期出版的多种文学批评史、文学思想史和美学史类著作,也基本都设专章或专节对司空图、《诗品》加以评介。《诗品》研究的新气象,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的剧增,也表现在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视角的增多,研究程度的加深和整体研究质量的提高。在此期蓬勃兴盛的研究中,中国大陆学者是主力军,台、港学者亦时有成果问世。

这二十余年的研究,总体上是连续发展的,可视为一个整体。但本文仍拟将之分为80年代和80年代以后两个阶段加以述评,这是因为:第一,成果太多,若一并描叙,易导致头绪纷杂。有一个相对的时段感,利于作者述评和读者把握。第二,有的问题,两阶段的研究虽然连续,但分量轻重或关注重点有所不同。有少数问题,前阶段较多涉及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