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最新热门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

时间:2009-8-8 16:57:21  来源:不详
第二次“为诗辩护”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这是在神权的面前为诗辩护。“文艺复兴”这个译词很容易引起人的误解,以为是文艺得到了解放。实际上 “文艺复兴”在西文中正确的解释是“古典学术的再生”。文艺复兴在精神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恢复古希腊时期开始的“自然科学”。⑤当时,教会的力量还是很大,神学仍然压制着文学艺术。针对着教会对文艺的摧残,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学者起来“为诗辩护”。在意大利,但丁(1265—1321)最早起来为诗辩护。我们要知道,但丁生活的年代,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元代中期,当时的中国文学已经度过了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唐宋古文、元曲等辉煌的金色时期,产生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一大批伟大不朽的诗人,而古老的诗篇就被尊称为《诗经》,但生活在西方的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鼓励下,开始羞答答地为诗辩护。但丁提出文学的“寓言”说,“从宗教的观点为诗辩护”。其后,还有薄伽丘、帕屈拉克等在重复了但丁的“寓言”说的同时,提出文学的虚构不是说谎,“真理埋藏在虚构这幅帐面纱后面”,“诗和神学可以说是一回事”,“神学实在就是诗,关于上帝的诗。”⑥还是怕神权,不得不如此为诗辩护。比但丁稍晚200年左右的英国文学家菲利普·锡德尼(1554—1586)针对当时仍然有人认为诗人、演员和剧作家欺骗公众、败坏道德,才写出了第一篇以《为诗辩护》为题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说:自然的“世界是铜的,而只有诗人才给予我们金的”⑦这才给出了一个像样的理由。

第三次为诗辩护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这是在科学的面前为诗辩护。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工厂遍地林立,烟囱冒着黑烟,童工超时打工,城市挤压乡村,田园逐渐丧失。科学技术成为统治世界的力量。科学主义盛嚣尘上。似乎只有科学才发现真理,文学艺术与真理根本不相匹配。科学不但发现真理,而且有用,有用的才是可以存在的,文学艺术受科学的挤压而再次经历危机。很少人重视现代的工业给环境带来污染,并使人性变得残缺。这个时候产生了英国浪漫派,出现了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他们出来为诗辩护。他们对那工业革命非但不感兴趣,而且呼唤回归自然。“大自然啊!大自然!”这是华兹华斯的口号。他的著作《〈抒情歌谣集〉序言》以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反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许多的原因,从前是没有的,现在则联合在一起,把人们的分辨能力弄得迟钝起来,使人的头脑不能运用自如,蜕化到野蛮人的麻木状态。这些原因中间影响最大的,就是日常发生的国家事件,以及城市里人口的增加。”⑧所谓“国家事件”,所谓“人口的增加”,就是当时现代工业的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他呼唤失去的田园生活,他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做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境地,少受一些拘束,……因为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是从这些基本情感萌芽的,并且由于田园工作的必要性,这些习俗更容易为人了解,更能持久;最后因为在这些生活里,人们的热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⑨华兹华斯为了反驳那些只有科学才发现真理,诗歌不能发现真理的说法,他强调:“我记得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的确是这样。诗的目的是在真理,不是个别的和局部的真理,而是普遍的和有效的真理;这种真理不是以外在的证据做依靠,而是凭借热情深入人心;这种真理就是它自身的证据,给予它所呈现的法庭以承认和信赖,而又从这个法庭得到承认和信赖。”⑩华兹华斯进一步把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作对比,说“科学家追求真理,仿佛是一个遥远的不知名的慈善家;他在孤独寂寞中珍惜真理,爱护真理。诗人唱的歌全人类都跟他合唱,他在真理面前感到高兴,仿佛真理是我们看得见的朋友,是我们时刻不离的伴侣。诗是一切知识的菁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上的表情。”11华兹华斯对于现代工业的批判,对于古老田园生活的神往,对于回归自然的呼喊,这都能给我们以启发,甚至令我们感动,但是他为什么要站到“科学家”的立场上为诗辩护呢?他辩护的逻辑是,诗歌不是不能发现真理,它的真理比之于科学所发现的真理更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全人类都跟着合唱。就是说,华兹华斯为诗辩护诚然让人感动,但他对文学价值的理解,仍然脱离不开“科学”和“真理”。文学艺术为什么一定要和科学去比真理性呢?

当前,我们又一次不得不为诗辩护,这是在电子技术面前为诗辩护,在高科技图像面前为诗辩护。这一次,是解构主义者德里达挑起的。他认为文学和情书将随着电子图像的流行而走向终结。中国当代一些年轻的或不太年轻的学者也跟着喊。这次“为诗辩护”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回响。笔者也在此次争论中12。这场关系到文学命运的对话将继续下去。

为什么在中国从来没有什么“为诗辩护”,文学艺术一直是中国历代的人们所珍爱的瑰宝,毫不怀疑文学艺术的价值性,也毫不吝啬的把最美好的词语奉献给我们心灵以无限滋养的文学艺术,没有哪个人会说文学艺术不具备真理,或者说文学艺术与真理隔着几层。反观西方,则不断地有“为诗辩护”的事情发生,不断有人怀疑文学艺术的价值性。柏拉图的“理式”认为诗与真理隔着三层。中世纪的神权蔑视文学艺术,认为它败坏人心。英国工业革命后,科学主义也认为文学艺术不能发现真理,似乎没有存在的理由。现在呢,德里达们又说我们有了这么多这么清晰的图像、影视、网络,还要古老的文学艺术干什么呢?而西方文论就其学术背景说,主要也是在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理式”、“神学”、“科学”、“高科技”等为价值根据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次“为诗辩护”,都似乎理不直气不壮,甚至羞羞答答,令人不解,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文学艺术属于情感的领域,属于美的领域。“为文而造情”乃文学艺术的本份。人面对自然(包括人本身)的一声叹息,一声赞美,一点兴会,一点意念,一点欢喜,一点哀怨,甚至只是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氛围,一点韵味,一点色泽,一点神采,一段感情,几个人物,不都是文学之价值所在吗!也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神”、“韵”、“境”、“味”、“意象”、“意境”、“神思”、“情采”、“风骨”、“比兴”、“夸饰”、“隐秀”、“吟咏”、“涵咏”、“以意逆志”、“感物言志”、“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虚实相生”、“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景外之景”、“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独抒性灵”、“杂而不越”等等一整套的范畴、概念,不正是与文学的价值根据———人与自然契合———相匹配的吗?我现在的理解是,中国文化是素朴的、自然的、有生命力的,其核心价值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难道不是现代的吗?诚然今天的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影响,但“西方的”并不一定就是“现代的”。“理式”、“神权”、“科学主义”难道是什么现代的吗?“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我们今天的文化实践难道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实践吗?“‘现代生活’即是中国文化在现阶段的转变。”13同理,中国现代文论尽管吸收了西方现代一些概念、范畴和体系,但深入地探索一下,内里的灵魂还是在坚持“以天合天”,人与自然契合的价值根据。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文论界来说,是更多地吸收以“理式”、“神权”、“科学”、“高科技”为核心价值的西方文论呢,还是要更多地吸收并转化中国古代文论?这就是西方不断的“为诗辩护”命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2006年7月

  

①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价值意义》,《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② 《理想国》卷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3—83页。

③ 亚里斯多德:《诗学》第9章,参见《诗学·诗艺》,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

④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价值意义》,《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⑤ 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

⑥ 同上书,第152页。

⑦ 锡德尼:《为诗辩护》,钱学熙译,见《为诗辩护·试论独创性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