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关于“裸体”的世界纪录…
网络文学:关于自由的文…
关于开展三学三创主题活…
关于余华中的“存在”
维他命空间:大隐于“市…
关于加强市场监管防控甲…
关于学校加强第三批深入…
农业部关于做好秋粮增产…
小学党支部关于开展第三…
关于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
最新热门    
 
关于“元稹自寓说”辩议

时间:2009-12-12 11:15:52  来源:不详
品之情事与《莺莺传》有相同者。(主要以《春晓》、《梦游春七十韵》、《古决绝词》为例)如果我们对文本多加留意,将发现尹先生这几条理由其实不足成立。首先,崔母与元稹之母同姓,并不一定就能跟元稹本身扯上关系,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将不难发现唐时传奇多喜用五姓,《李娃传》是郑生与李娃的故事;《霍小玉传》李生另娶卢氏;《任氏传》、《枕中记》、《柳毅传》、《游仙窟》等等篇幅都与五姓有关,如此情形,一姓之同如何就能成为“元稹自寓”的证据?其次,有什么理由和证据能证明三为二之误,二十二岁的元稹就是二十三岁的张生。再其次,如笔者前文所述,元既更姓为张以避就,那么怎能将自己的行踪与此事件时间地点一一如实道来?其实不管元稹是否与张生同岁,是否同年结婚,是否曾仕于河中府。如果元稹真是托张生以自寓,那么故事发生的地点绝不在蒲州普救寺,时间绝不是他仕于河中府的时候。原因之一就是他既避就则不能如实述说行踪,原因之二更简单,如果他公职在身,焉能寓居于寺庙之中日日与一身份不明的女子厮混。如果元稹不是托张生以自寓,那么这些行踪考订更是无稽。至于尹先生奉为铁证的元稹艳诗之情事(亦为王性之、陈寅恪先生津津乐道),乍看去也确乎有些相同,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字的相互联系功能所致吧,可是我们如果仔细批读,将发现其诗与众人所标榜的“元稹自寓”根本就是两回事。现在试以几首诗为例略作分析:

  其《梦游春七十韵》之“未敢上阶行,频移曲池步。”与“夜夜望天河,无由重沿溯。”写尽了其入梦之初“爱而不敢爱”与梦醒之后“可望不可及”的心理,这哪一点象那个始乱终弃的张生。

  《赠双文》(王、陈二位所提)一诗,标题中之双文是否就是传奇中之莺莺,其实并无实据,仅仅只是王性之认为莺莺二字为复字,当就是其诗中之双文。而此诗所描绘的实则是一个娇憨痴顽,舞姿美妙的女子,与传奇中那个时而“端服严容”、时而“娇羞融冶”、时而“恭貌怡声”的被弃女子相去何止千里万里。

  其《古决绝词》也未必就与崔莺莺有什么关系。吴伟斌就在《“元稹薄幸说”驳议》中指出:《古决绝词三首》所云,是原先相恋的一对青年男女,因男方的猜疑薄情,最终决绝的故事。这在某种意义上,与元稹的《古题乐府十九首》中的《忆远曲》、《织妇词》、《田家词》等篇,旨意相同,同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之作,所刺即世人中薄情寡义之举。既然如此,《古决绝词》与元稹的薄幸与否就根本扯连不到一起。

  五、程国赋《论元稹的小说创作及其婚外恋——兼与吴伟斌先生商榷》

  程国赋先生同样力挺“元稹自寓说”,他的理由有二:

  (一),唐代小说家、评论家受到史学家“实录”的影响,注重真实原则。

  (二),自宋代以来,历代学者提供了大量而有力的证据。

  这两条理由似乎头头是道,但其实失之过偏。首先,虽说唐代小说家受到史学家实录影响不假,但他们受到俗讲、变文、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影响更不假,小说最初本就是街谈巷语,虚者为多,实者为少。应该说小说与小说的虚构功能在中国历史上向来不受重视,但这并不表示小说就成了“实录”,况且至唐代这种情况大有变化,文人们争相作意好奇,有意虚构。如果非要用这么一个理由断定《莺莺传》为实录,那么,请问唐代那么多的传奇,有多少出于实录呢?其次,自宋代以来,虽有大量学者赞成“元稹自寓说”,但真正提供“大量而有力证据”的仅王铚、陈寅恪二人而已,余皆仅有结论式的三言两语,而且王、陈二位的证据虽多但并非“有力”,稍加推敲,便觉矛盾重重。试问这样的理由怎么能够成立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