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关于性格决定命运——史…
关于“隆中对”的现实思…
关于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
关于推进城市化工作汇报
关于快乐工作的演讲稿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
关于研究开发齐文化的现…
海南第一本关于文身的书…
关于加强中原城市群文化…
蒋勋:关于孤独的六个关…
最新热门    
 
关于由禅开启的诗境——《二十四诗品》禅思分析

时间:2010-2-11 12:05:29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字:禅思 诗境 无有执着 不立文字
  论文摘要:《二十四诗品》产生于晚唐,当时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已经成为继儒、道两家后,中国本土的又一种精神品格,深刻的影响着文学批评理论。笔者以禅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分析《二十四诗品》的文本,进而考察司空图对诗歌创作和生命体悟的观照。
   
  禅讲求灵性,诗歌追求意境,二者内在互通。禅的灵性来自于禅宗自大乘佛法中沿袭、再创的方法论,即提出“自性”问题,认为人的本性清净,无奈受到世间生老病死、诸多情感以及千万幻相的影响,失去了心中的佛性;在“定”“慧”中顿悟的人可以实现“自性”,继而达到个体与生活、与世界的和解。诗境的创造同样是追求这样一份和解,无论是雄浑、冲淡,还是旷达、流动……让个体与自然融合,或超自然而屹立都是成功的诗境。
  禅思可以由两方面来相互印证:
  (一)但行直心,无有执着。这里讲的是破除“我执”——不为个体在世间的荣辱而执着。
  (二)不立文字,直取佛性。这里讲的是破除“法执”——让思想超越文字的局限,不被系统所桎梏。
  通过《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引导我们在诗歌镜像中以及镜像之外,感悟创作过程中流动着的个体精神。这样的诗论方式与它传递的构思精神都渗透着禅思。我们不妨以上述两方面为框架来探讨在《二十四诗品》的文本中诗歌创作与禅学精神的融合及共生。
  (一)但行直心,无有执着
  “禅”在梵语中是沉思之意,译为静虑。秉持禅境,就需要使自身对外静虑,摒躁趋静;对内能够平和凝息,从而达到无我无物的超然境界。这一境界在文艺中首先表现为一种“体性清净”、“境上不染”的审美情趣。
  《二十四诗品》中,多次出现蕴含清净、不染尘埃的意向。如: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冲淡》起首四句,从人之起居气质说起。平素退隐闲居,以清心寡欲、静默澹泊为本,自然心中没有嚣张轻狂的燥气,天地之间只留下鹤与我相看两不厌的清爽自得。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气,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洗炼》一品借深潭流碧波的一望见底与古镜照神的纤毫毕现,摹绘洗心炼性之景。这是没有人参与的自然的清净与无滞。当人的因素加入时,保持洁白清虚境界的个体,同样可以偶乘月光之精洁,实现顿悟,在星光高悬、幽人吟唱那一刻顿悟,从而体验到洗练的结果正是表里清澈,一尘不染。这里又从人的活动重返自然。 
  开启“体性清净”、“境上不染”的审美情趣,需要有自身的法门。在禅宗看来这就是要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一念断绝,了却世间争名逐利之心,从对自身、对世界的要求中抽身出来;直面因缘际会的各种幻相,静虑自我;不再有耽溺之处,甩开各种束缚。 
  《典雅》的文本最好的点出了司空图的禅思及其指导意义: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末尾两句是对前面情景的总结,如果人真的可以像落花一般悄然飘过,不去用自己的意志去强制世界,也可以像菊花一样,隽逸疏淡,那么自然是破除了各种捆绑在身上的枷锁,无有执着。因为远离了执着的痴与愚,再睁眼看世界时,云间滑过的幽鸟、飞瀑、绿荫下抱琴而眠的酣畅,这一切都不再是梦。随着“我”在诗境中的弱化,一股抱琴高卧、清流映带的典雅之气弥漫开来,涨满了我和身边的世界。 
  放弃执着,让自然的自然,所作出的行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