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试析从《南史》看初唐人对诗歌风格的品评 |
|
时间:2010-7-11 10:59:32 来源:不详
|
|
|
幼敏痞寐,……救撰《当涂堰碑》,辞甚赡丽。”(《南史二·南史卷十八》)“严字彦威,幼有孝性,……又作《七算》辞并典丽。”(《南史二·南史卷十八》)谢裕“子微字玄度,美风采,好学善属文,……微二刻便就,文甚美”(《南史二·南史卷十九》)。“肌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南史二·南史卷十九》)“彬字思文,好文章,习篆隶,与志齐名。……彬献赋,文辞典丽。”(《南史二·南史卷二十二》)“弟瑜子千玉,少笃学,美词藻。”(《南史四·南史卷四十八》)“操笔便成,文章既奥,辞亦华美,举击赏。”(《南史四·南史卷四十九》)“迟辞采丽逸,时有钟嵘著《诗评》云:‘范云婉转清便,如流风回雪。迟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虽取贱文通,而秀于敬子。’其见称如此。”(《南史六·南史卷七十二》)“元简令嵘作《瑞室颂》以族表之,辞甚典丽。”(《南史六·南史卷七十二》)“傅昭尝请思澄制《释奠诗》,辞甚典丽。”(《南史六·南史卷七十二》)“软遗制《建陵寺刹下铭》,又启撰武帝集序文,并富丽。”(《南史六·南史卷七十二》) 所谓“典”指“典雅”,《文心雕龙·体性》云“典雅者,熔式经浩,方轨儒门者也”,意为取法经典,依傍儒家立论。“丽”,本意“附著”,此处与“辞”相连,便指骄偶,《文心雕龙·丽辞》专论此事。从以上所引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南朝的文坛上,追求的是一种“典丽”“华美”的文风,这股文风一直延续到陈子昂登上诗坛,才明确地提出了兴寄、风骨的创作要求。 从唐朝建立到景云中,是初唐的九十四年,“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二十四》殷《河岳英灵集》)。初唐的主要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这个时期的诗歌发展轨迹,是逐渐而又缓慢地改变南朝遗留下来的绮靡诗风。唐太宗等人虽然想改变南朝绮靡的诗风,但是由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一个过程,初唐人对于诗歌的赏析还主要限于“调工”与“词美”上。所以,一方面由于统治者的喜好,李延寿在撰写《南史》的时候也会跟随初唐宫廷诗人们的审美情趣,对南朝的文人及其作品做出取舍与点评,在那些被认为富有文才的文人作品后大多添上一句“辞甚典丽”或“文章清丽”的评语;另一方面,由于初唐文坛还没有完成自己的文学理论建设,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得已而沿习了南朝的绮靡文风。 初唐的诗人面对着南朝留下的大量诗歌,一方面要吸取其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另一方面要摈弃其绮靡、空洞的诗风。这需要几代诗人的辛勤探索。从唐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初唐的诗人们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否定一切的方法,而是重视诗歌的抒情特点,重视诗歌的形式美,同时用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去取代纤弱颓靡的情调。例如,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出兵高丽,还师辽东时所写的《辽东山夜临秋》:“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帕断猿吟。”魏征的《出关》也是这类作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渴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落。郁纤阶高帕,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这类诗中表现出的雄浑刚健的气息,突破了南朝绮靡诗风余波的束缚,为盛唐诗歌的成熟作了有益的铺垫上一页 [1] [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