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谈孔子儒家思想的现代…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试析颜延之研究综述
试析高启诗歌风格之管见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
试析文本阐释视域下的杜…
试析“诗史”观辨正及宋…
试析一篇《锦瑟》解人难…
试析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
试析蒋琦龄诗歌的“诗史…
最新热门    
 
试析孔子为政素养论

时间:2010-9-1 10:38:41  来源:不详
其言之不作,则为之也难.;孔子的“正名论”实际上讲的也是名实相符、言行统一的问题。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是形式,是表现于外的。他要求“正名”,也就是要求形式与实际一致,即表里如一。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是讲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的政治学,可以说即由孔子的这一言论而荤始.这种“正名论”是合乎逻辑的。孔子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名与言必须一致,即是说,名的概念必须与所名的东西相符而不相矛盾,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才能行之可通。因为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言”,即“名”的内涵,“行”即名的外延,概念要与其内涵和外延都相一致。“正名论”正体现了孔子仁政的合于逻辑的理论要领,也具有朴素唯物论的因素,这是为政者应当具备的品德与情操。

    (二)为政者要“立人”“达人”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政者不能为了自己的名位而不择手段。要“两立”、“两达”。不仅自己要有所树立而至于通达,也要使他人也有所树立而至于通达。在中国社会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筹,不是努力的向上奋斗,却是不择手段地压制他人,借以相对地抬高自己的地位。连起码的公平竞争都不敢直面,又何谈“立人”、“达人”?这即所谓的嫉贤妒能。若是一般人,尚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而为政者却不然,将延缓社会进步的脚步,甚至使社会走向衰退。“立人”、“达人”是为政者应具备的风格与气度,否则,就无法“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能做到“爱人”。
    另外,孔子还严肃地告诫为政者:“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n[B]骄、吝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嫉贤妒能的因素,都会陷于脱离群众的孤家寡人境地。吝于财物,当赏不赏;吝于官职,当予不予;吝于称誉,当赞不赞。这些都有违“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原则,无法达到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效果,其政绩当然就“不足观”了。
    (三)为政者要智、仁、勇三达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n[1]即是说,为政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机立断,都不能患得患失,都要冷静、沉着而毫不畏惧。即敢于知难而进、“见危授命”,甚至为救危难而殉身,这是为政者所必须具备的高尚情操,或者说是忠烈精神。这三者又是相联系的,惟有“智”才能“不惑”,惟其“不惑”才能“不优”,惟其“不优”才能“不惧”。而“仁者不优”是基础,只有具有“仁”的博大意识,才能在得失、生死、祸福、利害面前忘我而“为人”,否则必然会患得患失。孔子曾明确指出:“那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为政者患得患失,什么寡廉鲜耻、卖国求容、祸国殃民的勾当都可能做出来,历史上不乏其人其事.而具备了“三达”,就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成为为国为民高度负贵和献身的仁人志士。
    (四)为政者要先行其言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nbs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