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破解的研究——从老子德育观说开去 |
 |
时间:2010-9-10 11:40:30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老子德育观 政治课教学 困境 研究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了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困境,主张“道法自然”的老子,以其独特的德育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老予以“不言之教”而“复归于朴”,顺任自然天性而返璞归真,无疑为我们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为大众化的教育形制,对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格操守的塑造,愈益关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令人尴尬的困境:一方面教育部门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极大的关注,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另一方面收效不显,大学生普遍对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表现出可有可无、应付了事的心理倾向。笔者尝试以老子的德育观来破解这一困境。 一、“复归于朴”的德育宗旨 目前,造成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德育目标的“高大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个性心理成长轨迹。德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共生性的社会现象,“从德育的目的上看,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取向,即‘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牡会本位的德育目标强调的是德育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实现,个人本位的德育目标倾向于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类德育的整体性目标应是两者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德育本有的逻辑。但长期以来,人的自由个性在社会政治功能泛化的挤压下萎缩、变形、异化。早在文明发展的初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为我们从哲学层面上揭示了德育的应有宗旨。 老子的德育宗旨是从“道”人手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大德的样态是由道决定的,老子认为道体德用,“德的内容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通过德反映出来;大德的表现,是随道变化发展的。’乍佬子又将“德”区分为“上德”与“下德”,所谓“上德”就是那种体现了“道”的“德”,即“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则是背离了“道”的“德”,即“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叹第三十八章)。显然,老子的德育宗旨是要达到体“道”的“上德”境界。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视界里,道是宇宙万物万象的根源、母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不仅创生天地万物,而且“道”更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规律,“道法自然”的法则融人万物万象之中,主导着万物万象的生成、发展乃至衰亡的全过程。顺任自然,尊道而行,就会“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否则“不道早已”(第三十章)。 道的规律,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即“天之道”与“人之道”。老子深恶背离“人之道”的“有以为”的“下德”,在老子看来,“仁、义、礼、孝、慈”这些“有以为”的具体道德规范,“是自然素朴的本真状态遭到破坏之后人类堕落的结果。’,阎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失道而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儒家企图通过“仁、义、礼、孝、慈”这些“有以为”的道德规条,达到整伤秩序,匡正人心的目的,但实际上这些人为性带有强制色彩的人伦道德只能是对人自由天性的抑制与束缚,是一种伪饰与造作,“夫礼[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