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阿多诺的大众传媒批…
试析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
试析电视游戏节目的文化…
试析从吉祥图案看中国传…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
试析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
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
试析对哀牢后裔施甸县布…
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
最新热门    
 
试析《逸周书》中周文王叙事视角的转变

时间:2010-10-12 11:41:31  来源:不详
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文王谓武王日:‘女何梦矣?’武王对日:‘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日:‘女以为何也?’武王日:‘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日:‘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这则传说带有神秘色彩,所述文王、武王的寿命并无历史根据。文中展示的是文王的爱心,他甘愿把自己的年寿减少三岁,让武王多活三岁。对于王季而言,文王是孝子;对于武王而言,他又是一位慈父。

  至《吕氏春秋·制乐》,文王则把这种爱心广施到周国百姓:“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日“请移之”。文王日:‘若何其移之也?’对日:‘兴师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日:‘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师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文王日:‘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无几何,疾乃止。”《韩诗外传》卷三也收录这则传说,可见是流播很广的故事。文王在面临死亡威胁之际仍然充满爱心,他之所以不肯以加固城墙的方式免灾,就在于这是劳民伤财的举措,他不愿意用百姓的辛劳来延缓自己的生命。他灭灾的一系列措施都是惠民利国,是对各类人群施恩。
  为了突出文王仁爱之心的广度,《吕氏春秋·异用》还记载了文王更葬死人骨的故事,这则传说又见于《新序·杂事五》。故事结尾通过天下之人的赞扬:“文王贤矣!泽及髓骨,又况于人乎!”展示出文于的爱心。他对枯骨尚且充满关爱加呵护,对于生人自然是倍加关爱,保护他们的生命。
  第三,宣扬文王的仁政
  《孟子》对文王仁政的宣扬,可谓不遗余力。《粱惠王下》写道:“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这里寄托的是孟子本人的理想,他把文王说成是仁政的身体力行者,是一位与民同乐的圣君。
  《孟子·离娄上》还写道:“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极力渲染文王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通过伯夷、姜太公归附文王的事实,用以证明文王推行仁政所收到的良好效果。其中周文王重用姜太公一事,在战国时期成为美谈,《战国策·秦策五》写道:“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周文王、姜太公传说,寄托了士人所向往的圣主贤臣遇合的理想,同时也是文王仁政的体现。
  综上所述,先秦许多典籍所出现的文王形象,是以文德仁政著称,其核心价值是尚仁。虽然上述传说出自不同学派,但都突出文王的美德懿行,而对他建功立业的叙述则居次。
  二
  《逸周书·文传解》记载文王传授武王治国纲领,提出了自己从政心得:“厚德广惠,忠信爱人。”即君主必须要有厚德于内,要广施恩惠于外,做人讲究信用,要存爱人之心,这是文王为君从政的根本。钟惺在《周文归》中称其为“八字心传”。这个评语言简意赅,是文王为君形象的写照,浓缩地显现出文王之德的根本所在。
  在文王看来,为政的关键在于君主,君主的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所谓“君之所好,民必从之”,因此,文王特别注重君主本人的身体力行。《逸周书·大匡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