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逸周书》中周文王…
试析阿多诺的大众传媒批…
试析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
试析电视游戏节目的文化…
试析从吉祥图案看中国传…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
试析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
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
试析对哀牢后裔施甸县布…
最新热门    
 
试析“梵我同一”思想与印度古典味论

时间:2010-10-24 02:55:32  来源:不详
《舞论》中,认为“味”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味”,艺术就丧失了一切意义。但他对“味”的理解,显然有悖于奥义书中的最初意义,它已不是一种类似梵天欢乐的体验,而是具有唯物客观本质。他认为,“味就是被尝的(物)”、“味产生于别情、随情和不定情的结合”,并指出情是味的客观基础,味是审美体验的对象。由此看来,婆罗多以神的名义创作《舞论》,但他开创的却是客观味论的先河。
    在婆罗多之后的数个世纪,味论仍沿着婆罗多的轨迹发展。在很长时期里,梵语诗学家主要关注诗的修辞和风格,把“味”纳人“庄严”的范畴,带上形式主义色彩。“所谓‘味’竟从《舞论》的素朴解说愈来愈变成包括神秘的、色情的、宗教的内容的繁琐哲学。这段论述,指出了印度味论兼具世俗性②和宗教神秘性两种截然相反的特征。我们认为,宗教性和神秘性是“味”的固有特质,只不过婆罗多在诗学意义上的系统解说把它变得唯物、素朴了。10至11世纪新护主观主义味论的系统化提出使“味”的内涵向奥义书的原始意义回归,重新显示了“梵我同一”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新护的主观主义味论经其身后几个世纪的补充完善绵延至今,成为印度美学的一个主流传统,并且直接催生了印度接受美学,为艺术欣赏规律的探索做出极大贡献。新护是第一个自觉运用宗教哲学观点阐述“味”的美学家。在哲学上,他坚持湿婆主义不二论。这派理论是极端主观主义的,强调主观体验,把“梵我同一”的欢喜视为最高本质。他又继承了《奥义书》中关于味是最高本质“梵”的观点,并把“喜”作为解“味”的最高原则。他认为味不是客观物质,而本身就是享受,是自我体验和审美快感。艺术作品中的味感体验有着“形象性、普遍性、非凡性和享乐性等审美特征”,不同于生活中的常情体验。他认为,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之所以感动人,就因为它激发了欣赏者心里埋藏的潜在印象,从而获得快感。新护所谓的潜在印象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它与审美主体个人的审美经验无涉,而是指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所谓快感也不是个人的感官享受,而是梵天欢乐。这种快感具有无障碍性特征,即欣赏者的心灵必须从时空、自我、他人、客观、中立等障碍中解脱出来,处于一种自我宁静状态,获得欢乐意识,达到“喜”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欣赏者进行的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它超脱世俗,超越功利。新护指出,虽然味体验具有类似梵天享乐的特征,即强调自我主观体验,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宗教中的梵天享受只能通过瑜如修行获得,是纯粹专一的个人自我享受,无美感可言。而文艺欣赏过程中的味体验与所表现的情密切相关,以世俗的常情为基础,实质是审美的。并且味感可以普遍化,为不同的读者和观众所体验。可见,新护的味论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且这种神秘的宗教审美经验有别于西方,它并不直接来源于最高本体,而是来源于人自身对神秘世界的神秘体验。
    新护以后,14世纪的毗首那特的《文镜》是以味论为核心的综合性诗学著作。他主要依据新护的主观主义观点,对新护的味论进行了条理化。他也认为味是超俗的,只被具有心理潜印象的欣赏者品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对象。
    17世纪,世主的《味海》受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深刻影响,力图用吠檀多不二论观点阐释味的本质和味的生成。他说:“你是味,获得了味就具有欢乐。他认为艺术欣赏者体验到的常情,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而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存在,“味”就是这种不可言状的常情。这种观点显然来源于商揭罗的幻变说。这种学说认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