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方文山歌词对中国传…
试论中国与希腊的神话
让人性自由舒展——试析…
试析《红楼梦》所反映的…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籍…
试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
试论电影《赤壁》对中国…
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
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
最新热门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考察

时间:2010-11-17 11:38:39  来源:不详
、“提破”?
    至为关键的原因,应为现实功利性所决定的。即当时的说话人,把“说话”作为一门可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职业伎艺,“说话”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才会有说话艺人们近乎夸大其词的自我标榜(诸如“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长久”,近乎自我吹嘘的名号(象X进士,X解元,X贡士不一而足,这颇有些近乎今天的商业化“炒作”,从中可窥见其商业化程度之一斑。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受众这一因素便凸显出来。他们的审美取向往往左右了说话人的审美取向,使之最大程度地丧失了自我。这也是宋元说话往往“情节大于形象”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口头艺术,在场上敷演的过程中,不得不偏向于追求情节的离奇、怪诞,无法倾力塑造人物。
    为最大限度招徕听众,换句话,为最大限度追求商业利益,说书人在选材上、创作上不得不倾向于“谐于里耳”。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现存的一些话本为什么会呈现出芜杂、浅俗,兼容并包的艺术状态。

    明清白话章回小说中存在的大量混类现象,实则渊源有自。
  二
    作为章回小说各类型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属于世代累积型成书,它们无一不从宋元话本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尤其是故事素材的大量取用),所以在诞生之初,不可能褪去这浓重的“胎记”。《三国演义》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三国志平话》,《水浒传》袭用了((大宋宣和遗事》,就是《西游记》也没完全摆脱《西游记》平话的影响。
    这样一来,混类现象自然不可避免,成了白话章回小说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质。
    但我们又必须看到,从宋元话本发展至长篇章回小说,经历了所谓“从谐于里耳”到“人于文心”的飞跃。章回小说创立之初,创作者秉承自觉的独立意识,尽管所用素材,可能是前代累积而来,但往往自出机杆,使传统题材焕发新意。创立了小说类型的典范。《三国演义》开历史演义创作先河;《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范本;《西游记》成为神魔小说的里程碑。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西游记》,它们的创作者都可谓苦心孤诣。罗贯中在“天命”与“人道”之间徘徊;施耐庵为天下忠义之士谱写悲歌;吴承恩借鬼怪凸显傲世之心。创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这种“混类”趋向的泛滥。

    可以这样说,由于各个小说类型处于创立之初,创作者空无依傍,难免借鉴先贤,有所蹈袭。世代累积型成书,尤其是对宋元话本的过多依赖,某种意义上造成了“文兼众体”的混类现象不能彻底消除。因为累积的素材多数来自民间,所以不能不兼顾大众的审美趣儿。但独立之初,创作者的主体意识高涨,或者说,由口头转向案头,审美情趣儿有了很大的调整。按鉴演史也好,借幻写真也罢,作家的主体意识涵摄了全书的艺术风格,所以,章回小说发展前期混类现象存在,但并不严重。
    以神魔小说早期的两部扛鼎之作《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例,它们都是典型的世代累积型成书。从“纪实”性的《大慈恩师三藏法师传》,经过《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最后至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终于集历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