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歪曲抑或创造——《女勇士》中历史传说的真伪之争 |
 |
时间:2011-01-15 15:25:42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历史传说 中国文化 文化身份 论文摘要: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一直备受争议,其中一个焦点是围绕小说中的中国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反对者说她篡改传说故事、歪曲中国文化,是为了迎合白人读者的口胃。支持者却说改写神话、传说并非是对中国文化不负责任的歪曲,而是一种古为今用的写作策略,目的是帮助自己在两种文化的边缘找到自己的位置。本文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改写并不是歪曲,也不是出卖,而是一种新的创造,目的是探讨处在两种文化边缘的华裔女性的身份困境,以及她们寻求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构建的努力。 1976年马克辛·洪·金斯顿(汤亭亭)的自传《女勇士》获得“国家图书批评大奖”,这成为华裔美国文学史上一件轰动的大事。这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也开始备受关注和争议。一边是主流媒体热情的称赞和接纳,另一边是部分华裔作家的抨击和质疑,尤其是针对其中中国经典传说和历史故事的篡改。具体的讲,应该是对《木兰辞》中花木兰的故事和《胡茄十八拍》中蔡淡故事的改写和利用。在作品中,汤亭亭大刀阔斧的把中国古代传说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主题进行了改编,比如她将岳飞离家抗金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传说移植到了代父从军的花木兰身上。又如她把流放女诗人蔡淡置于一个蛮荒之地,以至于她的子女也听不懂她的语言,以此来隐射作者本人在异域文化中失语的境地。质疑者说汤亭亭书中的中国神话传说都是“伪”的,是为了满足主流白人读者猎奇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要,指责汤亭亭“为了迎合白人读者群体而出卖了自己的人民。”而支持者(如黄秀林、谭恩美等)认为,书中对神话传说的改写是叙事的需要,也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匡此争论的焦点落在,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经典程说故事的改写是否合理? 一、真伪之争 (一)反对的声音 反对的声音最多不是来自白人读者群体和诃论界,而是来自华裔美国作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健秀、Jeffery Paul Chan , Ben ’1 ong等人。他仃发表许多书籍和言论公开表达对汤亭亭及类似华裔女作家的不满,抨击她们肆意捏造华裔美国人文化。如作家及评论家赵健秀认为,汤亭亭书咋的中国神话传说都是“伪的”,是作者故意的篡改来吸引白人的眼球。《女勇士》出版后15年,赵健秀还对汤亭亭把《木兰词》中的花木兰改变成一个浪漫的复仇者,一个背上带着纹身的战士这一事实愤慨不已。《木兰词》中的花木兰是没有纹身的。“她根本就不了解花木兰,”在1991年《水星新闻》上一篇文章中赵写到:“她理解中的花木兰是个种族主义者。她对中国人的描述—种族主义者!对中华文化的描述—种族主义者!她对中华文化的论断都是虚妄的。她说在汉语中女人和奴隶是一个词,不是这样,根本不是!任何学习汉语的学生都该知道。这让人难以忍受!” 赵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一些评论家的支持。Jef-fery Paul Chan指出汤亭亭首先关心的是市场,《女勇士》符合了当下女权主义的热潮。华裔心理学家和作家本杰明·同指责汤“为了迎合占主导地位的白人读者,用陈腐的文化习俗来包装中国和美籍华人从而出卖了自己的人民,也混淆了一个事实,即华裔美国人并非只是具有异域色彩的外国人,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中已经扎下了根。[1] [2] [3] [4] [5]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