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关于白蛇传说及其生存境…
400年李渔“热”了4次—…
誉满天下 谤满天下——…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
关于散文的争论
关于朱彝尊对《花闻集》…
关于达尔文主义对文学创…
关于尚书文学批评思想探…
试析《金批西厢记》看金…
最新热门    
 
关于《金瓶梅》英译本误译解析

时间:2011-04-18 13:29:37  来源:不详
“飘风戏月”、“惹草招风”都是同义词,英文里即gowhoirng/wenching之意,译者完全按字面直译,难以达意;“纵横取乐”、“七手八脚”的处理已经不只是直译的问题了,而是彻头彻尾的“死译”,无疑是犯了翻译中的大忌,只能叫败笔。余光中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直译,甚至硬译,死译,充其量只能成为剥制的标本:一根羽毛也不少,可惜是一只死鸟,徒有形貌,没有飞翔。
  翻译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古今中外再高明的翻译家概莫能外。误译多半源自误读,即对源语的错误解读。翻译错误五花门,但不外乎“硬伤”和“暗伤”两大类。段连城先生将这两类错误分别称之为“甲型病状”和“乙型病状”。前者是指技术性的错误,也就是译者粗心大意所致(当然有译者不负责任的因素);就后者而言,问题就复杂多了。译者双语水平的高低,翻译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得当,还有双语文化、特别是源语文化的修养程度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误译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金瓶梅》该英译本而言,导致上述误译的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其所依据的母本——德译本的错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