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
试论井上靖长篇历史小说…
试论中华书局点校本《全…
试论《诗经.秦风.小戎》…
试论从《橘颂》看屈原的…
试论何晏的《道论》“《…
试论左思风力”文学审美…
试论“恨不相逢未嫁时”
试论复杂难理的人生情绪
试论唐传奇叙事中女性形…
最新热门    
 
试论从体验论的角度解析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时间:2011-11-29 12:00:53  来源:不详
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盐铁论·未通篇》曰:“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吴越春秋[注: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 。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曰:“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无论是“不忘本”,“哀其生”,或者“同类相亲”,都是用以比喻人的乡土室家的情感。正如李周翰所说:“胡马出于北,越鸟来于南;依望北风,巢宿南枝,皆思故国。”意义是统一的。伪苏武诗:“黄鹄一远别,千里共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就是运用这个意思而略加变化。本篇当然也是这个意思。尽管“会面安可知”,但自己对于对方是不能忘怀的。对方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照情理说,应该也不会忘记家乡,忘记相亲相爱的人。这样的一个设想,有力地带动了下文,为下文的思潮起伏掀起无限波澜,成为全诗的纽带。朱筠说:“就胡马思北,越鸟思南衬一笔,所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也。”(《古诗十九首说》)。“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如果按照传统观点理解确实是叙述思妇思念丈夫之情,不过用伊瑟尔的话说:“文学文本总是有许多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想象力去填充。”这就好比是看一幅未完成的山水长卷,为了览其全貌,只好根据以往的欣赏经验挖空心思构想其余的部分。伊瑟尔还认为,“对审美客体的建构只有通过读者一方的认识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文本的完整意义是读者期待的结果。”根据笔者的经历,笔者认为此诗不仅仅叙述了“思妇思夫”之情,这首诗同样能够激起读者思念其他亲人、朋友的感情。胡马都知[注: 都知是宋代宦官官名。-douzhi]道依望北风,越鸟都知道筑巢南枝,何况“生别离”的人呢?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两句诗刺痛着读者的神经,令人忽生岁月无情之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离别的人都希望能够再次见面。离散的人努力地寻找,但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岁月真是如白驹过隙,即使多年过去,但是思念仍然不减。只要我活一天,只要一天没有他们的死亡的消息,他们就会在彼此[注: 介绍 彼此 :bǐ cǐ 意义 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ㄧ~互助。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做答话):‘您辛苦啦!’‘~~!’。]心中活一天。这是希望,也是“生别离”的真实感受。“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最后两句使人感到生活之无可奈何,不要再提这件事了,努力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不是不想提,是提了也没用。虽然表面看似绝望,但是还孕育着希望,因为毕竟知道好好吃饭保重身体。这使人体会到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失望和希望并存的情景。
  笔者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反映的不仅仅是男女思念之情,这首诗同样可以引起所有对“生离别”有切身感受的人的共鸣。《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在于其存在着许多“间隙”和“不确定性”,而读者恰恰需要通过阅读去发掘和填补诗歌中的“间隙”和“不确定性”。
  注释:
  叶嘉莹:《迦陵论诗从稿》,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