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10年内全世界爆发一场世…
酒后吐露包二奶的经历:…
漫游210年前的美国费城
前后改革30年,月人均食…
某男报八字测运 1960年…
两大韩国家族近400年墓…
30妙计看房地产风水不求…
房价涨幅将比07年来得更…
最宅30法秘断 下
专家称3000年立夏民俗已…
最新热门    
 
30年来财神信仰及其研究状况概述

时间:2009-9-8 17:37:50  来源:不详
然而并不是学术研究著作。总而观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对各富地方特色的财神信仰做深入考察和理论研究,包括宗教心理学研究,过渡仪式研究,结构主义研究、文化形态分析研究等,还很少有人去做。

近30年来对财神信仰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下面主要从财神本体、财神功能、祭(接)财神仪式、当代财神信仰复兴等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关于财神本体的问题,也就是财神是什么和是谁的问题。前者比较抽象一些,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研究者还不算太多。吕微说财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主管财运的神灵”(《隐喻世界的来访者:中国民间财神信仰》P3),刘仲宇说财神是一个神灵群体,“在民众的心目中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财运的主管者”(《正逢时运:接财神与市场经济》P7)。胡小伟、郑建斌都注意到了财神身上的伦理道德特征,郑建斌说;“几乎民间信仰的每一位财神都是一种道德原理的化身,从而反映了世间各色人等在财神身上寄托的愿望和要求。”(《中国财神·前言》)不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展开,还有待于今后深入探讨。关于财神是谁,或者说是哪个或哪些人,是一个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宗力、刘群的《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辛编就介绍了赵公明、五显、五圣、五通、五路神、五盗将军、利市仙官等民间信奉的财神。马书田的《华夏诸神》则介绍了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关公,还介绍了利市仙官、五路神等。吕微《财神信仰》介绍的财神有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关羽,偏财神五路神、五显、五通、五圣,还有从火神到财神的华光,从水神到财神的金元总管,儿童财神利市仙官和招财童子,超越交往极限的万回、和合,此外还有准财神灶王爷、刘海蟾、无常鬼等。仓圣的《财神图说》将财神分为佛教财神和民俗财神两个部分加以介绍,佛教财神部分除了大家熟知的弥勒佛、善财菩萨、北方多闻天王、财源天母、五姓财神、大黑天之外,还介绍了其他二十多位具有施财功能的神祇;民俗财神部分介绍了天官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智慧财神范蠡、义财神关羽、福德财神土地公、活财神刘海蟾、江南第一富沈万三,家财之主灶王爷以及和合财神和五路财神。关于五路神与五显神、五通神、五圣神、五盗将军、五道将军、华光菩萨及其关系,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难题,很多学者注意到并力图去解决它,胡小伟对五显神的来历传说、传播渠道及奉祀演变作了比较详细的考探;吕微、范荧、赵杏根也为此花费了较多笔墨。但是,由于民间对这些神灵的信仰比较复杂,历史文献记载也有矛盾和错乱之处,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也许永远都无法理清。当然,对这个问题研究者也不能一再重复低水平考证,这样的研究近年出现不少,但意义不大。关于赵公明如何转变为财神的问题,以前不少人从《封神演义》说起,其实忽视了更为深远的道教和民间信仰源头。刘仲宇通过分析宋元道教经籍《道法会元》、《三教搜神大全》对赵公明的描述,认为:“赵公元帅实为金水相遘之象。按古代金为财富的正式代表,而民间复以水代表财。赵公元帅为金水相逢的象征,自然是财富的第一代表了。……他不仅管财,自己本身就是财富的集聚。” (《正逢时运:接财神与市场经济》P13)张富春则对赵公明从瘟神转变为财神的过程进行探寻,他认为,明代中晚期,为了满足日益广泛的祈财需要,道士和民众继承前代对赵公明的改造,完成了对财神赵公明的建构,“而元代大黑天神信仰的盛行和骑虎形象则对赵公明成为财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关公如何转变为财神,胡小伟在《中国文化史研究·关公信仰系列》中进行了深入探讨,非常值得重视。此外,有的研究者认识到晋商在关公转变为财神过程中的作用,也有人研究关公信仰与晋商诚信品格和商业成功的关系,这些都是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关于财神的功能,也得到了较多讨论。首先,财神有保护神、创造神之分。胡小伟指出,佛教的财神多是财富的保护神而不是创造神,而道教的财神都是财富的创造神。 财神信仰是一种职能神崇拜,即对于可以带来财富的神祇的崇拜。财神的专门职能就是招财进宝。刘仲宇认为:“财神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直接将财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