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我为什么一直记录少数民…
民间故事的记录史和生命…
最新热门    
 
[记录·2007] 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

时间:2009-9-8 17:39:12  来源:不详
工程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回想起记者赴工程现场,专就工程涉及地域的文物保护问题采访忙碌在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时的情景,记者仍为他们默默无闻、献身考古事业的精神所感佩。

  当时,面对那些泛绿的青铜、失序的金缕,还有零落成星星点点的断瓦残垣,身处在难以掇拾的古迹遗址中,茫然的记者深感无知和无力。若没有那些埋首于工地的文保工作者,记者会更觉无助!但因为有了他们,古人留存下来的文物,才能被考证、识断、连缀;这些珍贵的古物,才能在幽泽之外,重现昔日的辉煌。

  然而,昔日的繁都胜景,古时的通都大邑,多已沧桑成芜草败莠。故当代投身于考古事业者,其所承担的孤寂与清苦,实非常人所能堪,更非无此志趣者所能受。但记者一路访看,有年逾七旬依然活跃于一线的曹桂岑,有甘愿放弃优越生活条件投身文保的楚小龙,也有朴实尊师虚心求教的朱家生……他们的执著,曾留于记者的镜头中,更存印于记者的心里。这不单因其见识学问,更为其质朴可佩的言行,正是他们,令今人能见古时物,也能令读者顺着记者的笔触,感物更感人!

  今年夏天,年轻的脸

  本网记者 吴月辉

    吴月辉

  一转眼,北国已是飘雪时节,犹记采写《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和《耍牙的姑娘》两篇文章时还是夏季。江南的天气潮湿而闷热,燥热的阵阵侵袭时时让我感到混沌,然而与两个主人公朱晞和薛巧萍的先后接触,却让我能感受到一丝清凉。一位人到中年就已大有成就,一位20出头就崭露头角,然而,相对于古琴和耍牙这两门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而言,他们都是如此年轻。

  在采访中,我总是不断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虽然期间每个人都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坎坷,但一谈到自己钟爱的艺术,能感受到那种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时时被感动着。

  在当今绝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大有“钱”途的职业时,他们的选择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希望――“艺术是靠人来传承的,艺人总会老去,但艺术却需要永葆青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重视保护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在不断更新中传承,注入新的血液,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这种传承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像朱晞和薛巧萍那样将自己的人生与这些艺术、这些绝活相连接,一代代更替,使艺术能以最适应时代的方式得以永存。

  藏戏是种生活方式

  本网记者 张意轩

    张意轩

  虽然已时隔一年,采访次仁老人的那个清晨,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徘徊,老人现场清唱的那段藏戏,更是时常在耳边回响,带我回到西藏那高远澄澈的天空。

  在过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