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沈万三居所是沈厅?——…
沈万三生于何年?——沈…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
沈万三犒军之谜——沈万…
思想界的章鱼——伪自由…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
《黄子诗会》——答不文…
赤裸的民族——汉民族文…
唐装——荒唐之装?
京剧——“国粹”,还是…
最新热门    
 
古灯——中华文明之光

时间:2009-9-8 17:39:52  来源:不详

古灯——中华文明之光

 来源: www.ccdy.cn 作者:凝石
    


    古灯,是古代以燃料燃烧所形成的火焰作为光源的照明工具,包括火炬、油灯和烛台。原始先民点燃的篝火是灯的雏形。

一、“灯”字的起源

    灯,繁体字写作“燈”,形声。从火,登声。本写作“镫”。本义:置烛用以照明的器具。

    关于“镫”字的起源,和祭祀的礼器有直接的关系。“镫”在古代最初是当作“盛熟食的器具”,“镫”成为照明器具的称呼经历了一个转化的过程。《尔雅·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瓦豆谓之登”说法在《仪礼·公食大夫礼》以及郑玄的注、贾公彦的疏中都有记述;在《诗经》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和注释。可见,古时瓦豆称为“登”。

    豆,形似高足盘,有的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陶豆是目前最早的实物证据。豆盛行于商周时期,多陶制,也有青铜制、竹制或木制涂漆的。最初是普通的食器,后来用作祭祀的礼器。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在祭祀时,增加了“瓦豆”,也就是“登”的功能,成为照明的器具,并且沿用原来的称呼“登”。(木质的“豆”和竹制的“笾”由于易燃而不能点火充当照明器具)于是,中国最早的灯诞生了。

    后来,人们也用青铜的“豆”来当作灯具,于是产生了“镫”字。“登”与“镫”通用。秦代汉字发生隶变以后,创作了形声字“燈”作为照明器具的对应文字,“燈”比“镫”表示的意义更加准确,因为此时灯有石、陶和金属等多种材料制作,青铜只是其中的一种,而“火”是灯的最基本特征,这样“燈”字就最终科学合理地定性了。战国一些青铜豆形灯名为“烛豆”,这证明了灯是由“豆”演变而来,而“镫”后来转为“马镫”(马鞍两旁的铁脚踏)的专属用字了。再后为了书写方便,将“燈”简化为“灯”。但是,“燈”和“灯”是有区别的。宋代的徐铉在解释《说文》对“燈”的字义时说:“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二者的区别在于:“燈”是神圣的祭祀礼器,而“灯”只是普通的照明器具。

    古灯的量词“盏”,来源于唐宋的“茶盏”。当时饮茶、斗茶的小瓷碗叫“盏”。“盏”与“盏托”合起来和瓷质的油灯十分相似,故以“茶盏”类推,称为“灯盏”,所以,灯也可简称“盏”,并以“盏”为灯具的量词。

二、烛火与古灯的定型

    豆形灯是我国最早的定型化的灯具,其材质是先陶后铜,出现的时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春秋战国只是灯的名称和文字产生的时代,中国古代的灯早已有之,只不过没有灯的称呼而已。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对照明器具的普遍的称呼是“烛”。但这不是蜡烛,蜡烛产生于西汉兴盛于晋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烛”(繁体字作“燭”)是指火炬。

    炬,本义是“火把”。本字原作“苣”。《说文》的解释是:“苣,苇烧。从艸,巨声。俗字作炬”;“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意思是说:没有点燃的火炬统称“燋”,用手举着的较小的火炬叫“烛”,放在地上较大的叫“燎”,立在门外的叫“大烛”,门内的叫“庭燎”。大的火炬用松枝和芦苇、小的火炬用竹麻等材料做芯,外面缠上植物柔软的纤维,浸满松脂混油脂。火炬照明持久方便,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灯具,只能说是灯具的前身,而蜡烛和烛台则是标准的灯具了。

三、古灯的燃料

    古灯和火炬的燃油主要是动物油,以牛油居多,植物油主要是麻籽油、白苏籽油、乌桕油、油菜籽油、棉籽油、桐油等。

    油灯的灯芯是由火炬演变而来的。用麻去皮捆绑做成的灯芯叫“麻蒸”,特点是硬挺,可插在灯盏中心的支钉上。战国、秦、汉的油灯大都如此。云南出产的一种松软的灯芯草,绑在几根细细的竹条上就成了灯芯。棉纱灯芯产生较晚,因柔软不能插在支钉上,而置放于灯盏中心的小圆台上。宋元时期除上述光源燃料外,用石油当作照明燃料也已出现。

    蜡烛,是用蜂蜡制成中间有灯芯的柱状照明器具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