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灯——中华文明之光 |
 |
时间:2009-9-8 17:39:52 来源:不详
|
|
|
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
从用途上可分为座灯、行灯和吊灯。堪称经典的是以长信宫灯为代表的带烟道式座灯。行灯是一种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而在灯盘一侧装有扁把手的器形灯,便于用手把持行走,故亦称“拈灯”。吊灯发现较少,以长沙出土的人形吊灯为代表,由灯盘、“人体”和悬链三部分组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灯盛行,青铜灯逐步减少,但没有消失。连枝灯、行灯仍有制造,但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铜烛台成为古灯主流。如河北曲阳出土的北魏的铜烛台,设计灵巧,使用方便。
隋、唐、五代金属缺乏,青铜灯具极少。河南出土的铜灯,器身呈浅碗形,一侧有曲柄,柄端呈凫头形,下有三足,制作精良。
宋元的铜灯,与豆形灯相似,惟烛插加长。内蒙古库伦旗出土的一件铜灯,其灯台、灯座为双层覆莲,下层九瓣,上层六瓣,灯柄作灯节状,分为四节,长短不齐的六瓣莲花作为灯盏,造型美观。
明清的铜灯多为仿古造型,如骆驼灯、羊灯、凤鸟灯、圆盘灯。此时的青铜灯已经变成古玩艺术品,装饰和观赏成为了主要的功能。
瓷灯——古灯王子。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原始瓷器,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东汉时完美的瓷器已经形成,取代了价格昂贵技术复杂的青铜灯的地位,使用广泛而年代久远,获得“古灯王子”的殊荣。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瓷灯成为古灯的主体,造型发生较大变化,小巧、简易、实用,盏座分离,盏中无烛扦已成为灯具最基本的形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烛台十分盛行。烛台的特点是带有便于插蜡烛的管状立柱。有的瓷灯既可燃油,也可插蜡,故也被称为烛台。浙江余姚的越窑卧羊烛座,在羊头正中有一圆形洞,用来插置烛把。
隋、唐瓷灯主要有青瓷和白瓷两种。如唐代末期的钵形灯,腹部和圈足绘有精细的褐彩卷云纹和莲花纹,笔法娴熟,色彩鲜明,显示了唐代釉下彩绘的水平。
宋代是瓷灯的繁荣时期,省油瓷灯被广泛使用。此时辽、金的瓷灯也在发展,特别是辽代的瓷灯工艺水平高。如摩羯灯造型生动,装饰性很强。元代的瓷灯也很发达。
明、清由于景德镇瓷器的兴盛,瓷灯是实用灯具的主流,精品迭出。书灯十分流行。灯盏做成小壶状,壶直口,带圆顶盖,短颈,腹扁圆。前带管状长流,后一弓形把,立于带矮圈足的宽边圆盘中央,灯芯从壶嘴插入壶中。此灯具有实用、美观、省油、清洁的特点。瓷烛台在明清两代十分盛行。明永乐流行八方烛台,正德烛台常饰青花回纹,嘉靖烛台常用宽把豆托底,万历烛台造型分大小两个承盘、支柱镂空底座,柱顶烛盘内有一尖状高烛插。彩绘和镂空并用,最为精美。
宫灯——古灯公主。宫灯,南朝已有记载,既是照明工具,又是建筑装饰艺术品,主要是指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各种图案的彩绘灯。虽然历朝历代王宫中都有宫灯,如最著名的长信宫灯,但现在“宫灯”的概念是指达到辉煌时期的明清宫灯。宫灯与宫殿建筑相辅相成,互相映衬,达到完美的统一,是我国古灯的瑰宝,豪华典雅,具有公主的风范。
从质地看,宫灯大部分以红木、紫檀、花梨、楠木等贵重木材作为立柱,也有骨刻、铜铸、烧蓝、雕漆等作为立柱的。纱灯用竹子劈削成篾条,糊扎成椭圆形,然后裱上纱绢而成。云南首创的玻璃灯又称料丝灯。在形状上除圆形的外,还有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的。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大下小。宫灯的骨架,由近百块大小不同并刻有花纹的木片粘合而成。灯顶雕龙凤等图案,灯的各面绘有精致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文玩以及戏剧故事等图画,每角上都悬挂各种色彩的缕穗,灯底坠红黄流苏。宫灯里照明燃料全是蜡烛。从用途来看,宫灯可分室内灯和室外灯两大类。室内灯有客厅礼堂用的吊灯、桌上使用的桌灯、座椅两旁的戳灯、墙壁悬挂的壁灯、宫殿内悬挂的彩灯、供结婚使用的喜字灯和供祝寿使用的寿字灯等。室外灯有庭院使用的牛角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