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魏晋文学自觉”辨
从嗜酒之风看魏晋文士的…
魏晋玄学与山水田园诗的…
两汉魏晋“以舞相属”现…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
从《世说新语》解读魏晋…
汉末魏晋时期的经学与辞…
名教、自然与魏晋士人的…
最新热门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神话认同

时间:2009-9-8 17:39:55  来源:不详
社会的主流神话,当北方民族政权袭用传统的政治神话模式时,便标志着社会的主流文化趋向统一。

 二、选择共同的祀典标志着北方民族站到中华文化的同一神灵庇护所下

当北朝统治者与南朝统治者采用共同的祀典时,便预示着南北文化的统一。中国古代的皇家祀典自商周开始形成而于秦汉趋于成熟,是各族统治者和人民广泛认同的范本,拥有它就是拥有对神灵的垄断权和对社会的主导权。天地、社稷、祖先、日月、山川、风伯雨师之神是整个社会文化统治的主宰。北方神话对传统神话认同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面对共同的神灵,尊奉同样的祀典。它需要抛弃种族地域色彩很重的旧神,因而,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脱胎换骨。
北方民族统治政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仅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是觉得自己是整个天下的主人。他们建立政权起初是同南方他庭抗礼,最终目的是统一天下,而统一天下的文化是中原传统文化。所以,北方政权大多自称“中国”,而称南朝政权为“逆乱”,其征伐的目的是显“中国之威”,他们追求的是统一大业。正是由于这种境界,北方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大融合的态势,他们自觉地遵奉商周以来的皇家祀典和秦汉以来的五帝德运,是中国传统的真正主人。
刘渊在称帝前有这样的宣言:“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尔?”(《晋书·刘元海载记》)他认识到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历史并不是种族中心论而是道德决定论,这是周公以来尊天敬德观念的发展延续。刘渊高举德统大旗,历数司马氏父子的罪过,又借助汉室宗亲的身份,这不是一个代表匈奴种族的政权,而是一个人以继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面目出现的政权。《晋书·刘元海载记》云:“永兴元年,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僭即汉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晋书》以“僭”贬之,显示出民族观。然而,我们从这段记载中看到,刘渊为坛南郊,承《礼记》《周礼》的祭天传统,把握了皇家祀典的核心,表明自己是一个继承华夏文化传统的正统王朝。
鲜卑慕容生于幽漠,当他作了燕皇帝,便告晋使者说:“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他建立的是一个“中国”政权,而不是割据一隅的独立王国。关于大燕的历数,臣下已这样安排:“大燕受命,上承光纪黑精之君,运历传属,代金行之后,宜行夏之时,服周之冕,旗帜尚黑,牲牡尚玄。”(《晋书·慕容  载记》)燕承袭五德转移学说,以金生水,承晋金为水德,与中原五德转移学说接上了轨,成了“正宗”的帝王。
前秦符坚是北朝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是对传统文化颇为醉心者。他说:“帝王历数岂常哉,惟之所授耳!”他向往一统天下而封天禅地,他始终以中国正宗之位居之,而称“东南一隅未宾王化”,时时计划引兵讨之。朱彤一席话让符坚心潮激荡:“陛下应天顺时,恭行下罚,啸咤则五岳摧覆,呼吸则江海绝流,若一举百万必有征无战……然后四驾岱宗,告成封禅,起白云于中坛,尔则终古一时,书契未有”。符坚听后大悦说:“吾之志也”。朱彤构画的夺取天地后,以成功告天地,然后受命于天,成万世之功业的蓝图,使他成为一个自豪的天神之子,所以他对传统的受天大命之典心向往之。
北魏政权建立后,其祀起初是一个周秦传统的祀典与鲜卑民族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是周秦祀典。《魏书·礼志》:
太祖(珪)登国元年,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设祭,告天成礼。天兴元年,定都平城,即皇帝位,立坛兆告祭天地。祝曰:“皇帝臣珪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土之灵……”事毕,诏有司定行次,正服色。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帮神兽如牛,牛土畜,又黄星显曜,其符也。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牺牲用白。祭天之礼用周典,以夏四月亲祀于西郊,徽帜有加焉。
很明显,拓跋珪一称帝就归入了皇天后土的麾下,这是中原古来天子的共神;而继黄帝之后,不仅意味着种族认同,更是帝德传承,于是北方中国有了一个强大的“正统”政权。
但早期祀典中颇多鲜卑旧礼,如郊天,太祖西郊,则与周秦祀典之南郊不类,但天兴二年便转为“亲祀上帝于南郊”,把原先对西方故乡的恋情也割断了。又如祭坛上的神灵,原从食者有一千余神,可谓杂乱,且多为胡神。孝文帝厉行汉化政策,祀典据《礼记》费了一番斟酌。他要求祀典合力于古礼,曾召集臣下讨论《礼记·祭法》篇及郑、王注文异同问题,这种严肃的态度表明孝文帝是要在祀神大典上绝对合于传统,做到“有文可据,有本可推”,这“文”这“本”都是指儒家经典。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下诏:“国家自先朝以来,饷祀诸神,凡一千二百余处,今欲减省群祀,务从简约。”(《魏书·礼志》)他汰去的小神是民众普遍祭祀的神灵,而留下的仅能传统祀典中的神学骨干,祀典真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