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再探黃昏情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
人性论、近现代中国的历…
人性论、近现代中国的历…
李白《古风》(其一)再…
最新热门    
 
再探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时间:2009-9-8 17:40:34  来源:不详
文学,“指民间长期留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但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是有本质区别的,它往往给人以“真实历史”的错觉。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虽然在一部分作品中也可能包含有真实历史的成分,但归根到底,它还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刘红,1999)因而,尽管普舍树和彭公爵主的美丽传说赋予摆手舞的起源以趣味性及娱乐性,但它并不能直接代表历史,所以用它们来解释一种具体舞蹈的起源也是不充分的。
第三种,原始祭祀的巫舞之说
林永仁在《巴楚文化》中写道:“巴楚舞蹈是从原始祭祀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在古代,巴人和楚人对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疾病瘟疫等灾害无法解释,便认为有个‘神’的世界存在,这些自然现象都是‘神’在主宰。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在想象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赋予自然力以形体。’巫,正是自然力的形体,手持‘法具’,戴着面具,为人们驱灾驱邪。最初从事这种占卜祭祀的人,男曰觋,女曰巫。人们认为巫能通神,神的旨意可以由巫告诉人,人的祈求希冀可禀告给神。与是巫就成了‘化出化入’的‘神’的化身和代言人了。后来人们又发现巫的跳神舞蹈动作还可使人快乐,巫风最浓的楚国便产生了对舞蹈形式美的自觉追求,最先把乐与礼分离开来,各自独立,分别发展。当时在周文化中,常常礼乐并称,礼乐构成了一种既有互补性又有主从性的关系,乐为礼服务,归旨于礼,又维系着礼,所谓‘礼崩乐坏’就反映了这种礼乐共存的关系。楚国把舞蹈从礼乐分离之后,在独立发展中又吸取了巴人的舞姿,与楚舞融为一体,形成了多种舞蹈形式。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提倡,巴楚地区的群众舞蹈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并普及到婚丧嫁娶、成产生活与节庆娱乐之中,世代相传,从无间断。”在林永仁等看来,摆手舞作为最具巴楚风味的舞种,便是从原始祭祀的巫舞发展而来的。
吉首大学艺术系的陈东,以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上三组“连臂而舞”的舞蹈图形为例,说明“也是‘男女相携’连臂而舞”的土家民族摆手舞与原始巫舞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舞者手执‘朝简’(木纷)或常绿树枝,这种‘朝简’或树枝就是舞饰,可视为原始巫舞中‘旎’之流变,舞姿中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正是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其中的战阵舞,也正是原始武舞的演化留存,相牵连臂而跳的群舞,是原始的部落舞、氏族舞的遗习,其原始文化意象,就是祭祀怡神的巫舞,或是庆贺狩猎成功,或是出于生殖崇拜而有利于氏族繁衍。所谓摆手堂,便是祈告收获与生命的祭坛。原始时代的土家先民巴人,就早已懂得在沟通神与人的祭祀仪式中,最适宜的沟通工具莫过于人的自身,运用人体舞蹈这一最古老的艺术符号达到人与神沟通的目的,反映的却正是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存与繁衍的两大课题。可见,土家摆手舞的最早源头在我国西北,那是远古氏羌部落的栖息地,也是古代巴人的摇篮。”(陈冬,2004)
由上所列可见,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原始祭祀的巫舞之说,主要是根据摆手舞自身的舞蹈动作,并将其予以原始意象化而产生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但是,除“祭祀”之外、摆手舞还包括反映“狩猎”、“农事”、“民俗”、“军事”等多种舞蹈动作,它们同样是摆手舞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巫术是远古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但它不能涵盖原始时代的所有社会活动。它并不能替代生产或政治或经验的积累,只能对它们发生一些影响。音乐和舞蹈是巫术的重要成份。这只表明它们被巫术利用了,或者说它们被巫术或多或少地发展了。(曹万玲、吕孔永, 1997)因而,把巫舞作为摆手舞的起源,缺乏足以服人的理论依据,不能阐释其产生的全部原因和土家族早期的舞蹈现象,是不严谨的结论。因此,这种学说的论证也不够全面。
第四种,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
“世代居住在峡江地带土家族继承了古代巴人歌舞的优良传统。他们与杂居在这里的苗族、外来的汉族长期相处,时代相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所以这里的歌舞活动,也深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的影响,其中尤以楚文化的影响为甚。” (彭万廷、冯万林,2003)
“土家人继承了巴人英勇善战、擅长歌舞的传统。巴人歌舞自商周、秦汉,乃至唐宋、明清。从战场到后方,从宫廷到土族之家,成为全社会、全民族享用的歌舞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