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再探黃昏情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
人性论、近现代中国的历…
人性论、近现代中国的历…
李白《古风》(其一)再…
最新热门    
 
再探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时间:2009-9-8 17:40:34  来源:不详
术,有过辉煌的历史。土家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劳动、狩猎、战斗、祭祀及婚姻家庭生活中,无不用自己的歌舞艺术,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既是歌舞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土家人在保持自己的民族舞蹈特色的同时,大量吸收了楚、汉民间舞蹈的营养成分;在接受外来的楚、汉民间舞蹈形式及内容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将它地方化、民族化——贴上土家人的‘文化’标签,烙上巴楚文化的‘印记’。”
“迄今为止,土家族摆手舞保留巴文化成分比较多。像来凤、利川、宣恩等地流传的摆手舞,与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比较接近。但仍有楚、汉文化渗透的影响,也就是说现在土家族跳的摆手舞,含有楚、汉文化的因子。” 
“酉阳土家摆手舞是一个以土家族原生文化为主体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呈文化多元化局面的民族舞蹈,其中,巴文化与楚文化两大主体交融十分明显。从许多史籍资料中不难看出,土家人的祖先巴人尚歌舞,敬虎、蛇,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楚地则巫风盛行,以龙、凤为图腾,而酉阳的酉水地区处于巴、楚文化交融的结合部,还是两大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最理想之地。酉阳土家摆手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地体现了巴、楚文化交融的事实。如前所述,酉阳是巴、楚文化交融的结合部,两大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产生了独具土家民族特色的摆手舞。” (邹明星,2003)
“酉阳土家摆手舞集歌、舞、巫(祭祀)于一身,是文化多元化的真实体现。加之清初‘改土归流’以来,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几次大移民,中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渗入,酉阳土家摆手舞中的祭祀主体由过去的单纯的土王崇拜演化而为宗族宗教敬仰,摆手舞的舞蹈由过去的大摆手(战前舞)派生出小摆手,即在宗祠前举行。祭祀活动中的土老司头戴凤冠,身穿红褂(客老师的装扮),腰系八幅罗裙,手摇八宝铜铃和司刀,口念咒语,其中不乏滩戏成份。这些现象,说明土家摆手舞已明显呈现巴、楚文化相伴相生的局面。” 
土家文化与相邻各民族文化进行双向交流,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它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也成为巴、楚文化交融的奇芭。

三、结论
以上各种关于土家族摆手舞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的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因素交织发生作用而得。笔者试着从民间舞蹈的定义以及功能的角度,对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做进一步的探讨。
1、 民间舞蹈的定义
民间舞蹈指的“是一种传统的借助于身体的形体造型和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而表达情感、观念,保存和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王娟,2002)它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了人们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各民族的生活、生产劳动、民间习俗、祭祀传统等都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内容,它有着深邃的内涵、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体表现在:“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生活与劳动的缩影;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展现;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原始崇拜的形式。”(谢琳,2004)
2、 民间舞蹈的功能
民间舞蹈的表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就是说人们很少从纯粹的审美或欣赏的角度表演民间舞蹈,人们表演舞蹈,或者是为了酬神、娱神,或者是为了驱鬼、辟邪,或者是为了向意中人示爱,或者是为了促进动植物或农作物的生长,或者是为了渔猎的目的等等。各民族人民在民间歌舞中唱述历史、祭祀祖先、教育后代、祈祝丰收、倾诉爱情、赞美家乡。总之,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社会、宗教和文化功能。
1) 民间舞蹈是人类最早用于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艺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生而起。从人类的童年开始,它便是氏族和部落不可或缺的集群活动。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舞蹈艺术得到逐步完善与发展。民间舞蹈,属于大众“自娱性”的艺术,在舞蹈艺术中所占比重最大。它与宫廷贵族所欣赏的乐舞、以及现代舞台上属“表演性”的舞蹈相比较,随意性强,在自娱中体现人类的自我生命价值,沟通人际间的纯真情感。表演时可以不受场地、人数、乃至礼数的局限与束缚,以民众的审美习性即兴发挥,自由活泼地抒发内心的喜悦,表现出毫无矫揉造作的潇洒气度,这正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得意延续的原因。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