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合同范文 >> 正文
生态伦理思想三个层次辨…
摄影金像奖“造假”:折…
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态多样…
越古越是“原生态”?
中国文人的生态:从汪曾…
对“原生态”文化现象的…
四川瓦屋山出“水怪”?…
生态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
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洁美小…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最新热门    
 
生态市建设方案(1)

时间:2010-1-23 11:28:05  来源:不详
0 85 90 >90
 农林病虫害防治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10 >30 >50 >70 >70
 农业土地资产 人均耕地(亩/人)
基本农田保护率(%) 1.0
85 >0.95
>90 >0.92
>90 >0.90
>90 —
>90
 水资产 水分生产率(公斤/立方米)
人均水资产量(立方米/人)
单位GDP水耗(立方米/万元) 1.1

>700 1.4
2000
<200 1.5
2200
<200 1.8
>2200
<200 1.8
>1000
<200
 水体岸带保护 岸带植被覆盖率(%) 60 70 80 85 —
 水土保持 退化土地治理率(%) 50 60 70 85 >80
 天然水体保护 Ⅲ类以上水体比例(%)
湖泊换水周期(天) 90
---- 95
---- >98
---- >98
---- 100

 能源利用 清洁能源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10
15 40
>10 50
>10 60
>10 —

 植被覆盖 林木覆盖率(%) 15 18 20 22 国标
注:“----”表示本指标对该区不适用;“—”表示缺少数据或暂无参考标准
生态区建设定位
根据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和江苏省加快苏中沿江开发战略的要求,本区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本区的比较生态优势,即水生态资产丰盈和水生态服务功能强、环境容量大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群、新兴城镇群、港口群,建设现代化的新型滨江复合生态区,推动全市经济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
(1)按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和“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力集合”的要求,在沿江区域重点形成纺织板块、化工板块、汽车及船舶制造板块、高科技信息产业板块、生态农业和林业板块、物流旅游服务业板块。
(2)充分发挥沿江81km岸线优势,加快港口建设。整合沿线内港口资源,合力打造“扬州港”品牌,建设“一港多区”。
(3)呼应以市区为中心,江都、仪征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主城区向沿江地区发展的战略和镇江、扬州两市相应跨江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沿江新兴城镇群。因地制宜,对区域内交通、产业、旅游优势突出的6-8个中心集镇进行城市组团式规划建设和生态城镇示范建设,促使沿江区域内城镇与城市交通便捷、产业融合、互联互动,加强沿江地区与主城区的生态关联性、景观互补性和布局的协调性,提升区域的整体功能。
(4)区域内的各项开发建设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要求相统一。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5)运用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的理念,推进一、二、三产业的结合,培植区域新兴产业优势。通过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工程建设,形成开放型生态产业。
(6)利用本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建立以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为主导的生态食品业。
(7)通过规模化的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和工艺更新,将传统乡村工业转变为产品质量高、品种多样、少污染、节能降耗的现代乡村生态工业体系,变工业生产的粗放型、外延型为集约型、内涵型和服务型。
(8)为推进本区人居环境建设,通过示范建设和技术引进促进生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并充分利用本区资源,发展多品种绿色的生态建材业。
(9)建立滨江湿地保育带,在科学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挖掘湿地资产的生态产业化潜力,在食品、工业原料等方面进行合理产业化开发,并整合长江水域及镇江滨岸带的水-陆自然景观特色,形成独特的长江-沿江湿地生态景观走廊,发展以生态、科普、研修、度假、休闲、观光等为主体的滨江生态旅游业。
(10)采取生态防治技术有效控制血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