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合同范文 >> 正文
生态伦理思想三个层次辨…
摄影金像奖“造假”:折…
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态多样…
越古越是“原生态”?
中国文人的生态:从汪曾…
对“原生态”文化现象的…
四川瓦屋山出“水怪”?…
生态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
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洁美小…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最新热门    
 
生态市建设方案(1)

时间:2010-1-23 11:28:05  来源:不详
与扬州城区间的归江河网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建设邵伯湖─凤凰群岛水生态功能保护区;在扬州城区与滨江复合生态区间、扬州城区及仪征城区间规划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扩大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在各园区间建设生态功能区或生态廊道;在铁路沿线、主要交通干道、主要河道两侧建设生态廊道。使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生态功能区与建设区的面积比不小与1:1,以保证生态服务功能的容量和完整性。
(6)建设古城人文商旅区。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弘扬古城特色。保护古城区街坊布局形式和建筑风格,相邻地带的新建筑应与之协调。减少古城区居住人口,减少居住建筑,按传统风貌改造成商业服务业建筑。修复古城生态功能,整治河道和街巷尽量采用可渗透河岸和路面,增建绿地。严格控制道路拓宽尺度,减少古城区机动车交通。将古城保护、新城区开发、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生态交通网、生态园林、生态林业、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水网、生态交错区)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综合考虑,统一规划设计,为城市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园、生态社区的发展奠定基础。
(7)把城市综合开发建设强度控制在生态承载力之内。对本区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环境容量)进行定量研究分析,根据环境容量目标,规划建设各类环境基础设施、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使土地占有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地表水的纳污负荷与自净能力基本平衡,排入大气的污染负荷与其自净扩散能力基本平衡。
(8)把有利于生态的理念应用到居住区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建设生态居住区,逐步普及生态住宅。制定生态居住区标准和建设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组织建筑物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建设节能、高效、美观的人居环境。每年新建的生态住宅面积不低于当年住宅建设总面积的10%。规划期末区内生态住宅比例达到30%以上。
(9)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保持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在城市绿化中避免品种单一,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10)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大力推进城市绿色景观、水景观和交通景观的生态建设,开展典型景观生态示范来带动全市景观生态,尤其是水景观的生态建设。
3、滨湖复合生态区
本区由湖滨平原地和宝应湖、高邮湖的一部分和邵伯湖以及京杭大运河段所组成。湖滨平原地区包括了宝应、高邮、以及邗江9个乡镇。该区人口共计19.32万人,土地总面积42.42公顷,湖泊面积9300公顷,人均GDP为7603元,生态资产为D型。
本区可以细分为三个复合生态亚区:湖滨复合生态亚区、湖泊湿地复合生态亚区和沿运河湿地复合生态亚区。
生态区的建设基础
生态区位:本区是扬州市以湖泊湿地和运河湿地为主导的平原地区,生态资产是以湖泊和湖滨土地资源为特征,湖泊湿地及湖滨生态过渡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独特性、水生物资产的多样性是本区的比较生态优势,也是本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服务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南水北调”东线三期工程输水走廊从本区通过。
社会文化基础:本区人口较少,人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量大,城镇发展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水生态资产的丰富性与文化资产的匮乏在本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此带来的经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是本区未来社会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外部生态支持系统:本区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得益于其周边水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容量。其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外部生态支持由三大水系组成:一是人工水道——京杭大运河,二是境外西部的洪泽湖纳淮河水系水经金沟裁湾入本区的高邮湖;三是长江水系经三江营到六闸入本区的邵伯湖。这三大外部水系对本区水生态资产和水生态服务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支持作用。此外,本区的主要支持系统还有淮安市、安徽天长市;市域范围内的支持系统有西部的丘陵复合生态区、南部的主体城郊复合生态区和东部的里下河复合生态区。
表3─4 滨湖复合生态区建设控制指标
生态区
类型 生 态 控 制 指 标 分阶段生态控制目标 参考
标准
  现状 2005 2010 2020 
滨 湖 复 合 生 态 区 工业废水 处理率(%)
处理达标率(%)
回收利用率(%)
总污染物排放率(%) 35
50
10
80 100
95
30
80 100
95
50
80 100
95
50
80 —
100


 生活污水 处理率(%)
回收利用率(%)
总污染物排放率(%) —

95&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