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合同范文 >> 正文
生态伦理思想三个层次辨…
摄影金像奖“造假”:折…
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态多样…
越古越是“原生态”?
中国文人的生态:从汪曾…
对“原生态”文化现象的…
四川瓦屋山出“水怪”?…
生态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
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洁美小…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最新热门    
 
生态市建设方案(1)

时间:2010-1-23 11:28:05  来源:不详
人。
(4)建制镇37个:其他现有镇(乡)级政府驻地,人口1─2万。
3、人口发展策略
近10年来,扬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8.22‰下降



为2000年的2.07‰。预测到2005年,人口达到472万;2010年,人口达到476万;2020年,人口达到485万(未计机械迁入部分)。
(1) 稳定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00年2.07‰的基础上保持稳中略降的态势;2005年为1.8‰ ,2010年为1.7‰ ,2020年为1.5‰ 。
(2)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的整体健康、科学、技术、思想、道德水平和市民基本素质。
(3)改善人口结构:努力改善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区和城乡结构。
(4)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医疗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生活质量。
4、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
继2002年扬州市区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后,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三城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形成江苏省苏中地区扬州——仪征——江都——高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
5、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至2005年,全市共创建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4个,其中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到2010年全市再创建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22个,县(市)各有1—2个乡镇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2020年全市80%以上的乡镇达到国家、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名单见表4─1。
表4─1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一览表
建成时限 2005年 2010年
区域乡镇
名   单 仪征:新集镇、青山镇
江都:邵伯镇、丁伙镇、武坚镇
高邮:卸甲镇、司徒镇、
      菱塘回族乡
宝应:夏集镇、汜水镇
邗江区:汊河镇、甘泉镇、
        李典镇
维扬区:西湖镇 仪征:大仪镇、朴席镇
江都:小纪镇、大桥镇、宜陵镇、真武镇、
      樊川镇
高邮:郭集镇、高邮镇、三垛镇
宝应:山阳镇、望直港镇、射阳湖镇、柳堡镇
邗江区:杭集镇、沙头镇、公道镇、头桥镇、
        瓜州镇
广陵区:湾头镇、汤汪镇
维扬区:平山乡
乡镇数 14 22
(1)组织编制小城镇环境保护专题规划,结合各乡镇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工作,2005年市域80%乡镇全面完成环境规划编制和修订。
(2)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严禁滥垦、滥伐、滥采、滥捕;加强环境管理,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100%,无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发生。
(3)开展农业生态试点工作,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创建乡镇2005年无公害食品基地占总种植面积比例达50%以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污水达标排放率大于7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90%。
(4)2005年市域15%以上的重点中心镇和建制镇建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中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大于日排生活污水量的60%,90%以上的城镇生活垃圾及时得到无害化处理。
6、创建生态村和生态居住区
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绿色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生态意识。
(1)创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在城市,2005年扬州城区范围30%以上的社区,县(市)城区15%以上的社区建成“绿色人居环境社区”;2010年城区50%以上的社区,县(市)城区及重点中心镇30%以上的社区建成“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2)创建“省级生态村”:在广大农村,2005年仪征、江都、高邮、宝应、邗江各建成6个以上,广陵、维扬各创建2个以上的“省级生态村”;2010年,四县(市)及邗江建成12个以上,广陵、维扬两区创建5个以上的“省级生态村”;2020年80%以上的村达到生态村标准。
(3)创建“绿色星级宾馆”、“绿色学校”:2005年建成“绿色星级宾馆”20座,“绿色学校”90所;到2010年新增“绿色星级宾馆”15座,“绿色学校”60所。
结合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活动和康居示范工程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