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演讲致辞 >> 正文
农村老家的电话让我郁闷
如何设计农村住宅,你知…
农村住宅风水
农村住宅风水学
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汇报
农村信用社员工09年工作…
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汇报
农村教师提高素质培训心…
二○○九年农村经营管理…
在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最新热门    
 
县农村公路硬化建设推进工作会上的讲话

时间:2009-8-9 2:54:51  来源:不详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其目的是传达贯彻2009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08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交流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安排部署2009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上,县政府表彰了2008年度农村公路硬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兑现了2008年目标责任制,并签订2009年目标责任书,希望大家以先进为榜样,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再强认识,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迅速掀起农村公路硬化建设新高潮,推动农村公路建设事业新跨越。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

    多年的实践证明,路通气顺百业兴。农村公路作为方便农民出行、服务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全面总结经验。总结成绩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工作。近几年来,在省、市交通、公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学谋划,积极运作,全县农村公路特别是村级公路硬化建设呈现出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热情参与、筹资形式灵活多样、管理方式完善配套、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建设质量全面提升”的可喜局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召开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道德理事会和群众动员会等多种形式,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致富路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县上下形成了“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共识,人民群众修路的热情普遍高涨。二是大力整合资金。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各乡镇、项目村在县政府出台扶持配套政策的同时,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形成了全县人民办交通的可喜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县乡村配套资金达2000万多元,其中企业及群众自发捐资1000多万元。有的乡镇按照县统、乡筹、村建的模式,实行“路基自建、石料自理、涵洞自做、差额自补、三杆自移、房屋自拆、占田自调、矛盾自解”的办法,强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公路硬化建设。三是严格质量监督。为确保工程质量,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组建了质量巡查工作专班,编印了技术指导手册,并多次召开技术培训现场会,基本上做到了“服务零距离,质量零投诉,安全零控制”。经省、市交通部门验收,全县已实施的水泥路98%以上的项目为合格工程。前不久,省交通厅、公路局对我县农村公路巡查后概括为:速度快、规划优、质量好,没想到长阳山区县能把农村公路织成路网,初步形成了环形网络化,为农民出行便捷提供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条件,长阳经验值得推广。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我们推动长阳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发扬下去。

    (二)要正确对待困难。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当前,在全县农村公路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急需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建设任务艰巨。很多兄弟县(市)已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开始进入自然村建设,而我县仅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60%。今年,省交通厅提出了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宜昌市建设任务的30%落在了长阳,如不抓紧工作,将直接影响全市在全省的位置,更直接关系到我县自然村计划的执行和其它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计划的争取。我县仅有磨市、火烧坪、龙舟坪3个乡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规划建设任务,其它乡镇建设任务相当大。二是建设难度加大。近几年,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路基条件好一点的,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路都已经修完了,今年建设的基本上都是“硬骨头”工程。三是资金筹集困难。资金筹措渠道来源有限,严重制约和影响建设速度。四是管护难以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农村公路管护工作不够到位,失管问题较为严重。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坚定信心,要有战胜它的勇气和决心,要从近年来积累的农村公路建设宝贵经验中找到克服困难、化解难题的办法,在主动研究办法、不断改进工作中寻求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绩。

    (三)要大胆解放思想。修路是积德行善,修路更是科学发展。多少年来,为了脱贫致富,想路、盼路一直是人民群众最迫切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