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李石曾与近代戏剧
最新热门    
 
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时间:2009-8-8 16:36:25  来源:不详
戴震:《戴震文集》卷11《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而钱大昕《题惠松崖征君授经图》亦曰:“汉儒说经重诂训,授受专门先后印。三代遗文近可推,大义微言条不紊。后人凿空夸心得,一笔欲将郑服摈。虚谭名理诃玩物,陈义甚高词已遁。我朝经术方昌明,天遣耆儒破迷闷。红豆风流手泽贻,三世大师清望峻。正谊常睎董仲舒,识古共推刘子骏。尤长羲《易》泝九师,辅嗣说行存亦仅。郢书燕说一例芟,坠简逸象尽日捃。画吞仲翔洵已足,论持赵宾兼肯仞。苦心孤诣识者谁,后有子云或能信。礼堂写定不得传,令子趋庭万人俊。群书暗诵才翩翩,家法相承语谆谆。青紫拾芥何足云,朴学千秋宜自奋。吾生亦有好古癖,问奇曾许抠衣进。廿年聚散等浮沤,宿草青青老淚抆。展图仿佛见平生,苦井长眢几时浚。黄门精熟继长翁,试听它年石渠论。”(《潜研堂诗集》卷10)

[61]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2《九经古义序》。

[62]  详见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5《易汉学跋》;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卷上《周易虞氏义序》;焦循《又复王伯申书》(罗振玉:《昭代经师手简二编》);王引之《王伯申先生手札》(载焦循:《焦氏遗书》卷首)。

[63]  沈大成之生卒年,历来说法不一,有1696-1777或1709-1781之说。汪大经所撰《沈先生大成行状》则称:“先生生于康熙庚辰十月二十五日,殁于乾隆辛卯十月二十九日,年七十有二。”(钱仪吉纂录:《碑传集》卷141《文学下之下》。)也就是说,沈大成之生卒年为1700-1771。而汪大经在文中自言:“大经与先生为世好,从学五年,稍窥其学行。去岁十月二十七日,先生自扬归,病亟,呼大经,受授诗文丛稿,并东原先生与先生书《学福斋集序》。……越二日,而呼易箦矣。”观此,汪大经之说当为有据。兹从汪说。

[64]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2《桥东录》。

[65]  惠栋:《松崖文钞》卷2《学福斋集序》。又惠栋:《松崖文钞》卷2《秋灯夜读图序》记:“甲戌之岁,余馆德水卢使君衙斋,讲授之暇,篝灯撰著。每涉疑义,思索未通,恨无素心晨夕。一日,使君以诗文数册示余,余读之惊,然未及询作者何人也。久之,典谒引客入,相见,则余故人,云间沈君学子,向所视数册,皆出君手。余喜甚,叩所疑者,学子一一晰之,余闻之愈惊。既而促膝话旧,知君归自武林,道吴而至广陵。……广陵诗社诸君,闻声争交欢。……使君既得君如左右手,社中诗老颇以失君为怅,而余则说经论文,亹亹甚乐。”

[66]  汪大经:《沈先生大成行状》,见钱仪吉纂录:《碑传集》卷141《文学下之下》。

[67]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0《虹桥录上》。陈黄中《惠征君栋墓志铭》曰:“两淮卢运使馆之官舍,居三年,后以疾辞归。”(钱仪吉纂录:《碑传集》卷133)王昶《惠定宇先生墓志铭》曰:“余弱冠游诸公间,因得问业于先生。及丙子、丁丑,先生与予又同客卢运使见曾所,益得尽读先生所著,尝与华亭沈上舍大成手钞而校正之。故知先生之学之根底,莫余为详。”(《春融堂集》卷55)

[68]  段玉裁编:《戴东原先生年谱》,乾隆二十二年、三十五岁条曰:“是年,识惠先生栋于扬之都转运使卢君雅雨署内。文集内《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所云‘自京师南还,始睹先生于扬之都转运使 司署内’者也。……而《沈学子文集序》云:‘彊梧赤奋若之岁,余始得交于华亭沈沃田先生,既而同处一室者更裘葛。’似先生是年冬日出都,在扬州交沈沃田。沃田名大成,华亭名士,老客扬州,以是知之。”戴震与惠栋、沈大成之交往,又见《戴震文集》卷11《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沈学子文集序》。

[69]  王昶:《春融堂集》卷55《惠定宇先生墓志铭》曰:“及丙子、丁丑,先生与予又同客卢运使见曾所,益得尽读先生所著。”

[70]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8《新刻大戴礼跋》曰:“吾宗雅雨先生,思以经术迪后进。……知文弨与休宁戴君震夙尝留意是书,因索其本,并集众家本,参伍以求其是。义有疑者,常手疏下问,往复再四而后定。凡二年始竣事,盖其慎也如此。”

[71]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8《新刻大戴礼跋》。

[72]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经义考序》。

[73]  《汉书》卷30《艺文志》第10。

[74]  《后汉书》卷35《张曹郑列传》第25。范晔论郑玄之学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75]  以上皆引自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郑氏周易序》。

[76]  以上皆引自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李氏易传序》。

[77]  以上皆引自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周易乾凿度序》。

[78]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第61。

[79]  参见《汉书》卷88《儒林列传》第58。

[80]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尚书大传序》。

[81]  卢见曾:《尚书大传·跋》,见《雅雨堂藏书》。

[82]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8《新刻大戴礼跋》。

[83]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大戴礼记序》。

[84]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8《新刻大戴礼跋》。

[85]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大戴礼记序》。按:卢见曾此辩,当本于戴震之说,详见《雅雨堂

   藏书》刻《大戴礼记》所附《戴校大戴礼记目录后语》。

[86]  戴震:《戴校大戴礼记目录后语》,见《雅雨堂藏书》所刻《大戴礼》。

[87]  戴震:《戴震文集》卷3《与卢侍讲召弓书》。

[88]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8《新刻大戴礼跋》。

[89]  戴震:《戴震文集》卷3《再与卢侍讲书》。

[90]  按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三十八岁条曰:“是年冬,有《与卢侍讲绍弓书》,论校《大戴礼》事云:……玉裁按:校刻《大戴礼》,盖即扬州运使卢公见曾雅雨堂本也。卢学士文弨先为校订,刻既成矣,先生复细校之,故有庚辰冬、辛巳夏两与学士之书,胪举应改之字。今考雅雨堂刻本,凡庚辰札内所举者,已皆剜板改之,皆先生所为也。其辛巳札内所举,皆未之改,则先生已离扬之故也。”又乾隆二十六年三十九岁条曰:“是年夏,有《再与卢侍讲书》,论校《大戴礼》事。盖《大戴礼》一书,讹舛积久,殆于不可读,先生取雅雨堂刻一再雠校,然后学者始能从事。至癸巳,召入四库馆充纂修官,取旧说及新知悉心核订,其书上于先生既殁后一月。自后曲阜孔广森太史因之作《补注》。”

[91]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8《新刻大戴礼跋》。

[92]  按《四库全书总目》卷51《史部》《杂史类》《战国策注三十三卷》条称:“旧本题汉高诱注,今考其书,实宋姚宏校本也。……此为毛晋汲古阁影宋钞本。虽三十三卷皆题曰高诱注,而有诱注者仅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与《崇文总目》八篇数合。又最末三十二、三十三两卷,合前两卷,与曾巩序十篇数合。而其余二十三卷,则但有考异而无注,其有注者多冠以续字,其偶遗续字者,如……,其非诱注,可无庸置辨。……是元时犹知注出于宏,不知毛氏宋本,何以全题高诱?……近时扬州所刊,即从此本录出,而仍题诱名,殊为沿误。”(第461-462页)是知卢见曾此刻,有所疏失。

[93]  以上皆引自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高氏战国策序》。

[94]  以上皆引自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匡谬正俗序》。

[95]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封氏闻见记序》。

[96]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摭言序》。

[97]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北梦琐言序》。

[98]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文昌杂录序》。

[99]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70《经籍》14《雅雨堂丛书》134卷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140页。

[100]  卢文弨:《故两淮都转盐运使雅雨卢公墓志铭》,见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卷17。文中所说刻汪应铨、马朴臣、李葂、郭肇锽诸人集,详见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2《容庵斋诗集序》、《马相如遗稿序》、《李啸村三体诗序》、《郭侍读诗集序》。

[101]  卢枢:《雅雨堂文集·跋》,《雅雨堂文集》卷末。

[102]  说见前引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经义考序》及惠栋评语。而值得指出的是,惠栋评语中的思想,早在其所作《九经古义》序中已发之。惠栋:《松崖文钞》卷1《九经古义述首》曰:“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著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与经并行。五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余家四世传经,咸通古义,守专室,呻稿简,日有省也,月有得也,岁有记也。顾念诸儿尚幼,日久失其读,有不殖将落之忧。因述家学,作《九经古义》一书,吾子孙其世传之,毋隳名家韵也。”

[103]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39《惠先生栋传》。

[104]  王昶:《春融堂集》卷43《易汉学跋》。惠栋自道作《易汉学》缘起曰:“六经定于孔子,燬于秦,传于汉。汉学之亡久矣,独《诗》、《礼》、《公羊》,犹存毛、郑、何三家。……惟王辅嗣以假象说《易》,根本黄老,而汉经师之义荡然无复有存者矣。……栋趋庭之际,习闻余论,左右采获,成书七卷。自孟长卿以下五家之《易》,异流同源,其说略备。……以栋之不才,何敢辄议著述?然以四世之学,上承先汉,存什一于千百,庶后之思汉学者,犹知取证,且使吾子孙无忘旧业云。”(《松崖文钞》卷1《易汉学自序》。)

[105]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补编》之《与王德甫书一》。

[106]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39《惠先生栋传》。

[107]  卢见曾:《周易述序》,惠栋:《周易述》卷首。

[108]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24《古文尚书考序》。

[109]  以上皆引自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2《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序》。

[110]  详见:《清代传记丛刊》及《四库禁毁书丛刊》第74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