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李石曾与近代戏剧
最新热门    
 
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时间:2009-8-8 16:36:25  来源:不详

学术的发展,其原因不外乎自身的内在演进、外在因素的支持与促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乾隆初叶兴复古学之风的酝酿与形成,即是此一学术法则的体现。当时,清廷倡之于上,名儒硕彦行之于下,而更有地方大吏,乘时势而起,于古学的兴起与演进,予以扶持与资助。其中,两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即是开风气之先者。

 

卢见曾的仕宦经历

 

    卢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自号雅雨山人。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1],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九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有九。其先世于明初由涞水徙山东德州左卫,遂世居于此。祖父裕,庠生;父道悦,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知陕西陇西、河南偃师两县,逝后入祀乡贤祠。

    卢见曾生而颖异,年十五(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补博士弟子员[2],康熙五十年(1711)举于乡[3],六十年(1721)中进士[4],出虞山汪杜林、石首郑又梁两先生之门。时汪公阅头场卷,即拟荐;而郑公阅二场表判,为之惊异,遂言于堂曰:“人言北人不谙四六骈体,此岂吾南人之所有耶?”[5]两公重之如此。是科,清圣祖诏进士未入馆选者,咸一体命儒臣教习三年,见曾遂留馆竟学。雍正元年(1723)试于廷,见曾名列一等。当是时,世宗以新登宝座,颇有意于整饬吏治,而重亲民之任,是以有凡进士在高等者以知县即用之命,见曾得选为四川洪雅县令。见曾念及父亲年高,欲陈情归养。而道悦先生致书戒之曰:“汝自顾才行何如?今恩遇过分如此,而不思一效犬马之力,可谓孝乎?且余虽老,康强如故,未遽就木也。”[6]见曾感父斯言,遂于雍正二年(1724)赴洪雅任[7],从此步入其一生中的仕宦生涯。

    卢见曾就官洪雅不久,于雍正四年(1726)正月、十一月,及五年(1727)七月,连遭其父及生母王氏、嫡母程氏丧。服阕后,于雍正九年(1731)补官江南亳州蒙城知县,并协理州务。未三月,旋授六安州知州。雍正十二年(1734)六月,由六安调治亳州。未几,世宗亲擢见曾为庐州府知府,又奉檄摄凤阳府事。雍正十三年(1735)秋,迁知江宁府;未逾月,而调任颍州府以去[8]。乾隆二年(1737),初任两淮都转盐运使[9],但刚上任七月有余,因“被参一十七款,共诬赃银一千六十两”[10],及总督、盐政劾其与邵基“为党”[11],遂罢官扬州[12]。高宗薄其罪,因于乾隆五年(1740)命见曾往塞外军台效力。乾隆九年(1744),卢见曾奉召由塞外还,起牧滦州。十年(1745),迁永平府知府。十六年(1751),迁为长芦盐运使[13]。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再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在任十年,以老得请还家。在《告休得请留别扬州故人》诗中,卢见曾表露心迹道:

        力惫宣勤敢自怜,薄才久任受恩偏。齿加孙冕余三岁,归后欧公又九年。犬马有

情仍恋主,参苓无效也凭天。养疴得请悬车日,五福谁云尚未全。祖道长筵舟满河,

绿杨城外动骊歌。重来节使经三考,归去与人赋五紽。绛帐唱酬郊藉在,清门交际纪

群多。二分明月樽前判,半照离人返薛萝。……长河一曲绕柴门,荒径遥怜松菊存。

从此风波消宦海,才知烟月足家园。……痴愿无多应易遂,杖朝还有引年恩。[14]

其疲惫官场、息意田园之意不觉溢于言表。返家后,卢见曾乃“修坟墓,置祭田,恤宗族,教后学”[15],大有颐养天年之乐。而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之时,所赐“德水耆英”[16]匾额,更令卢见曾为之感到欣慰和鼓舞[17]。晚年的卢见曾,虽不免为知己的零落而伤怀[18],但其“摩挲明岁朝天杖,捡点连年见道心”[19]的情怀,却依然萦绕于心。岂意“烟月足家园”的好景不长,宦海风波再起。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淮盐政尤拔世以相沿充公之提引舞弊入告,于是历任盐政如高恒、普福等皆得罪,而卢见曾因曾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亦牵连入案。高宗对此十分震惊,因命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立案办理。六月二十五日,高宗谕军机大臣等曰:“卢见曾久任两淮运使,提引之事,皆伊经手承办,似此上下通同舞弊,岂得诿为不知?著传谕富尼汉,即行传旨,将伊革去职衔,派委妥员解送两淮,交彰宝并案审讯。仍一面将卢见曾原籍赀财,即行严密查封,无使少有隐匿寄顿。”[20]然出乎高宗意外的是,经富尼汉奏,“查抄卢见曾家产,仅有钱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经出示招人首告,始据监生李容等,首出寄顿各项”。高宗遂指示富尼汉,严加追究走漏风声之人,若卢见曾坚持不说,即加以刑讯,待审得实情后,再将卢见曾“锁押解赴扬州,并案问罪”[21]。后经审问卢见曾之子瑛及孙荫恩,荫恩乃供出预通信息之纪昀、王昶及黄骏昌,后又牵引出徐步云。七月二十四日,高宗就卢见曾“寄顿赀财”走漏风声一案作出裁决:

        大学士刘统勋奏,审讯卢见曾寄顿赀财一案,先后究出向与卢见曾认为师生之候

补中书徐步云,伊戚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昀,并军机处行走中书赵文哲,军机处行走郎

中王昶,漏洩通信,应照例拟徒。……得旨:徐步云与卢见曾认为师生,遇此等紧要

案件,敢于私通信息,以致卢见曾豫行寄顿,甚属可恶,著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纪昀

瞻顾亲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余依议。[22]

其后,因查出卢见曾尝令商人代办物件,且不行发价银一万六千余两,因将卢见曾解赴扬州严审究拟。八月三十日,“刑部议覆江苏巡抚彰宝奏,原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隐匿提引银两,私行营运寄顿,照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应如所奏,从之”[23]。然而,还未来得及秋后执刑,卢见曾却于九月二十八日故于苏州[24],其颇为坎坷的一生至此方得以解脱。

    卢见曾一生为官,勤于吏治,锄强治剧,颇能识其大体,所至皆有殊绩。如其任六安、亳州、庐州及颍州时,于水患之祸,皆能兴利除弊,造福一方。张殿传曾评价卢见曾之重浚颍州西湖之功,曰:“此记(指卢见曾所作《颍州重浚西湖记》——引者注)中一段,疏别是非利害,直是见得到,做得彻。然非心乎民瘼,亦不能直行独断如此。诸御水患记,当以此为第一。”[25]见曾又颇能爱才好士,其“官盐运时,四方名流咸集,极一时文酒之盛。金农、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26]。而其“汲引后进,孜孜如不及,其奖拔皆有名于时”[27]。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卢见曾于所到之处,每以兴学造士为先。如“在洪雅,建雅江书院;在六安,建赓扬书院;在永平,建敬胜书院;在长芦,建问津书院;扬州旧有安定书院,更因而廓其规制,严其教条。前后所成就者,不可枚数。于前汉古迹,缺者补,坏者修,罔不兴举”[28]。在所作《雅江书院记》、《永平府书院碑记》、《问津书院碑记》、《试帖初桄序》中,卢见曾自道其经营书院大略曰:

        乙巳春,予来宰是邑,会落成焉。……征邑士之贤而文者,从予游,为讲道艺、

敷弦歌之地。颜其门曰雅江书院,广文教也;颜其楼曰雅雨楼,志风土也;又易桂香

阁曰望春阁,邑故多孝廉,无捷南宫者,为从予游者勉之也;堂曰博文,仍旧额,前

有作者,不忍没也。[29]

        乃延名师立学规,征七属士之才者肄业焉。……夫古之教者,文武不分途;古之

学者,体用无偏废。……二三子朝夕诵习于斯,仰瞻庙貌,溯其德业之巍巍,明乎见

而知之之为何事,而敬以为主者,之于家国天下,无所处而不当。斯其处也有守,而

出也足以有为。如以举子业为文章之能事,而不究其全体大用之所在,则与骑射技勇

以为武者等耳。二三子尚其顾諟,以毋忘斯义。[30]

        翼日,诸生踵门谒请所以名是书院者,爰进而诏之曰:“若滨海,亦知夫海乎?孔

子之道,犹海也,学者蕲至乎道而止。今之制义,其津筏也。学者因文见道,譬如汎

海者……”[31]

        余束发后习为诗,今七十年矣。……维扬安定书院,余初任运使时,偕博陵尹公

所经始。大江南北,士肄业其间,享大名,显当世者,踵相接。迨余再莅维扬,弟子

员日益夥。弗精弗勤,虑且坐废,请于上官,稍更张之。厚其廪饩,检稽其出入先后,

娄东沈光禄、武进刘侍读主教席。光禄以经术课士,侍读之学出入史传选骚,其爱士

皆癖于余。而余亦间至讲堂,或时延诸生,上下其议论。其负过人之才者,置上舍,

有加礼。行之比年,诸生文益上,诗益工。虽遇合之故未知何如,有数人焉,足以窥

古人之心,成一家言,而必用于世无疑也。[32]

见曾之汲汲于此,亦可谓用心良苦。惠栋曾曰:“先生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绩。其在津门,奏课之余,修理学官,创立书院,以身为士子表率。所以扬厉而鼓舞之者,虽文翁之化蜀郡,何武之治扬州,不是过也。”[33]汤先甲亦称:“抑吾师政事文章,啧啧人口。前在江南时,洊历诸郡,转运淮扬,所至辄有声烈。暇则引诸后进讲论德艺,饮酒歌诗,意洒如也。一时从游者,踵相接,多所陶成。”[34]惠、汤二氏所论,洵可见卢见曾吏治注目之所在。

 

兴复古学的为学宗尚

 

    卢见曾一生沉浮宦海三十余年,于民生利弊多所更张,且取得了有效的成绩。然官事之余[35],甚且贬谪塞外军台之时,见曾于学问之途,亦颇能沉潜切究,有所心会。其中,对古学的研讨与张扬,乃其为学的倾心所在。

    卢见曾之为学历程,前后得益于庭训之熏陶、师友之讲益,进而形成自己为学宗尚古学的趋向。其父道悦(1640-1726),字喜臣,号梦山,先后官陕西陇西、河南偃师二县,一充乡试同考官。其“幼而好学,甫就塾师学为文章,出语即惊人”。据见曾称,当其罢官陇西后,“贫甚,衣食于奔走,因以游览天下名山大川,遍交当世贤豪,而浙江陆公龙其、江南赵公申乔、吾乡郭公琇,称莫逆焉”。道悦先生尤工于举子业,其“教子弟及门人,循循有规矩。门人之受业者,及偃师之士昔尝奉教者,皆能文章,掇巍科,砥行而砺名焉”。其所为文,多散见于试牍及房刻之中,而“所为诗,有《公余草》一卷行于世,晚年有与谢方山先生唱和诗及诸杂诗”[36]。卢见曾为学之发蒙,即承其父之教而起。又见曾之岳父萧韩坡先生,其于文章,“以韩、欧为门径,欲轥古秦汉作者之庭,而入于其室。故瘦而坚,中腴而外淡,识之者盖鲜焉”[37]。萧氏此一治学取向,于见曾亦颇有影响。

    卢见曾之于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