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国家经济发展受到社会秩…
太极图与和谐文化
常规秩序与异态冲突──…
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与…
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
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
休闲与和谐文化建设
《礼记》的养生思想与和…
传统伦理与和谐社会中国…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
最新热门    
 
秩序与和谐:礼之意义及现代价值

时间:2009-8-8 16:36:32  来源:不详
乐也,洋洋乎尔矣。后之君子,诚有志于礼乐,法颜氏、曾氏其可也。是故记礼之文,《中庸》其尽之矣。”即此可见,在彭氏观念中,“无体之礼”、“无形之乐”才是真正的礼乐,才是人道的精华。而“无体之礼”、“无形之乐”的实质,就是“中和”精神的体现。所以,彭氏强调道:“礼乐者,中和之异名也。不明乎天命之性,而慎独以为基,其可以议于礼乐乎哉!”   

由以上历代学者对礼之意义的追问来看,礼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设施,也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规范,更非是无谓的装饰品、点缀物,而是有着与人生诸多面向存在攸关的深层意含。尽管古代学者对礼之意义的释读有一定差异,但他们的落脚点则大体一致,即追寻礼之为礼的意义所在。在他们的思想框架中,礼既至大无外,也至小无内:大而言之,礼是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准则的一种体现,礼、理之辨即此一属性的揭示;就社会存延而言,礼是达到有序、和谐状态的内在要求;具体到政治层面,礼亦不失为一治理模式;至于个人之立身,礼的涵化和浸润更是提升和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总之,在他们看来,礼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甚而天下,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礼既是一种达到社会有序、和谐状态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许这些认识不免偏颇之处,但他们的思索是严肃的、理性的、有深度的。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甚至面对天下,古代学者对礼之意义的追问和建构,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我们继续追问和探索。 

 

二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故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是一种继承、传延河发扬创新的关系。可以说,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离开传统,便不可能有什么现代化,而只能成为他者的克隆物或四不像的怪物。同样,人也是传统的产物,人作为社会个体离不开传统,犹如其作为自然个体离不开大地和空气一样。一句话,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传统是无法割断的。或者说,传统是打不倒的,我们也不应该打倒它。那种主张同传统“彻底决裂”的论调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持此论者本身也不可能彻底超越传统,毕竟在他身上流淌着特定文化和传统的因子。当然,我们也必须敢于承认,传统中也参杂着不少不合理的成分,也有良莠之分,就如父母通过其遗传基因赋予子女智慧的同时,也有可能将遗传性疾病传给子女一样。所以,面对传统,不是要不要继承的问题,其关键乃在于应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和如何在新的时代加以创新的问题。 

对于礼,我们也应作如是观。 

曾几何时,中华文明因礼而走向辉煌!又曾几何时,中华文明因礼而背上沉重包袱!其功其过,遂成为世人为之争执不下的谜。 

不可否认,在传统社会王权主义的支配下,所谓的三纲五常、纲常礼教、尊卑贵贱等观念,无疑带有很大的偏面性,给广大的基层民众造成极大地束缚。但细究起来,这是君主专制政体的罪过,与礼本身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同是一个礼,什么样的人来使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传统专制礼教的弊端,就在于统治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只考虑如何来掌控广大民众,过分夸大在下者对在上者的卑和顺,而忽略了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抹杀了礼的应有之义,破坏了群体的平衡效应。但如果换一思路的话,以礼之秩序与和谐的精神来措施、施政的话,或许可避免一些偏差,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运行样态。就此而言,礼之遭到非议,是事出有因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又不免有过激之嫌。纲常礼教固然可憎可恶,但以礼为教则并非一无是处。因为社会的存在总需要一些准则来维系,以礼为教虽然不是唯一的,但礼所蕴含的讲求秩序与和谐的主体精神,则是无论如何有必要的,也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来看待礼。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子大叔与赵简子的一段对话,颇耐人寻味。《左传》载,赵简子问子大叔揖让周旋之礼,子大叔回答到:“是仪也,非礼也。”赵简子又问什么是礼?子大叔阐发道:“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则实之。……’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此可见礼之为礼,并不是简单的仪式所能含括,而是有其深邃的意义的。清人林昌彝曾指出: 

天下不可以意治也,故有其事、有其文,意著于事而敬行,事筦以文而仪立,敬与 

仪合而礼成。六经之籍,唯《礼》独繁,固圣学之枢,百王之轨也。世降民迷,论者以 

为有其事而无其意,不若事不足而意有余也。……夫先王之制,至详且尽也,学古者犹 

不能无疑。饮食冠常,礼所生也,而古之王者,一食也必百二十品,……文矣,而远于 

人情。诚若是,则《礼经》何为而作?……而谓委曲繁重之数,皆桎梏斨贼之具,将率 

天下群趋于苟且便利,如是者国必不治。盖礼制之行,以文治亦以己乱,以诱贤亦以范 

不肖,故曰出于礼者入于刑。刑与礼之数各三千,有阴阳之道焉,相为倚伏者也。纳诸 

轨物,则二气均,上下平,礼明而刑措,自然之符也。……故曰:为治之道,不在多言。 

说礼之家,有如聚讼。然亦有其时焉,世质则济以文,世文则返诸质;累治之世其礼备, 

积乱之后其礼简,此天地自然之数,存乎权而已。夫礼之用无有穷也,修身者所以治人 

也,修意者所以修身也。天下未尝不可以意治,意与事相周,事与文相足,敬与仪一者 

昌,意与治反者亡。信斯言也,虽百世不变礼,可也。  

此一对礼之意的体认和总结,可谓深有识见。但可惜的是,林氏生逢道光、咸丰、同治之危局,其“宏识卓见”(魏源评语),已难挽清廷行将颓塌之衰运。 

不惟古代一部分学者对礼之意(或义)深有触及,现当代学者亦有不少抉发。柳诒徴先生尝言:“礼之涵义孔多,就普通人所常言者明之,则礼者秩叙而已矣。樊然众生,漫无统纪,何以为群?何以立国?整齐教诲,必有秩叙而后可相安以生,故社会之初型,原于私欲争夺,争夺不已,脊脊大乱。聪明睿知之人,察其所以然,因势利导,循其原委,区其经曲,求其条理,定为秩叙,括之曰礼。故曰:礼者,秩叙而已矣。”“秩叙”是什么?柳氏阐释道:“秩叙者,本于人之性情,人之性情本于天,故《虞书》说典礼,谓之天叙天秩,天叙天秩,即《乐记》所谓天理,天理者,天然之条理也。”在他看来,“吾国一切典礼,皆依此伦理为之节度而文饰之。故欲知吾民族立国数千年能由部落酋长达此大一统之国家,广宇长宙,雄长东亚,其根本何在,即在循此人类群居之条理,以为立国之本。简言之,即以礼为立国根本。博言之,即以天然之秩叙(即天理)为立国之根本也。”不惟如此,“并世民族,构成发展,固亦不外此天然之条理”。基于这一认识,他批评那些“因他族之俗及吾国末俗流弊,而诟病吾国伦理者”说:“诟病之端,皆缘未究礼经及史迹之嬗替,而归咎于前哲。实则古礼之协于人情,合于民治,其精奥赅备,固非徒执臆见近事所可测定。”由此,柳氏得出结论:“综览史册,治乱兴衰,虽不一而足,而由此天叙天秩,使吾国族之绵延壮伟,常日进而无疆。世之性情凉薄者,不喻其故,转羡初民浅化,正知营私欲、计权利者之为美。而欲拨其本实,谓昔之人无闻知。其蹈常习故者,又惟损公肥私,或营营于乞寿文、求象赞之末以为孝。呜呼!秩叙伦理,岂易言哉!”  

在《礼——中国文化传统模式探析》一文中,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