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浅析古今名人八字
浅析梁启超故居风水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浅析剑术运动中的美
浅析《左传》中梦境的意…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
我为伤春心自醉——浅析…
最新热门    
 
浅析宋代词人“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

时间:2009-8-8 16:37:50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宋代词人;惧怕登楼;“危楼”意象

  论文摘 要:中国文人自古喜爱登高作赋,然宋代词人却普遍具有“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词人在词中或者用“怕”、“莫”、“休”、“怯”等字眼进行直接表达,或者以“危楼”意象委婉流露。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登楼易生愁”的客观情状以及宋人自身忧郁的个性特征所致。

  中国自古就有登高之习,尤其是文人更有喜爱登高的天性,因为“兴会则深室不如登山临水”,大自然中的奇景异观更易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然古人登高又有登山、登台、登楼之分。最初登高之举多为登山,随着古代建筑的发展,以“高”为特征的“楼”便成为中国文人更喜欢的登临场所。特别是到了宋代,楼的建筑更是蔚然大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就曾描述北宋都城卞京歌楼酒馆的建筑之胜云:“举目则青楼画阁,棱户珠帘,雕车竞争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其卷二又记载了各色楼宇20余座。南宋都城临安也是一个“西湖万顷,楼观矗千门”(辛弃疾《六州歌头》)的繁盛之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就曾记载了都城临安宫中楼、酒楼等名字30余个。可见,“高楼林立,自然为宋代各类人物提供了典型的活动环境。对于男性来说,楼是他们经常流连徘徊的场所。因时代悲剧使然,宋人既没有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没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豪迈气概。他们往往流连于歌楼酒肆,徘徊于落日楼头,低吟浅唱,无语凝望。而对于女性来说,楼则不仅是她们几乎全部的生命空间,更是她们通向外界的唯一桥梁。闺楼幽深而足不能出户,伫立楼头,思人怀远,往往忧怨成词。”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宋词中才出现了众多的登楼之作,形形色色的楼意象也会频频出现。然而不少词人却在词作中流露了“惧怕登楼”的内心感受,试读以下词句:
  多病嫌秋怕上楼。苦无情绪懒抬头。雁来不寄小银钩。(周紫芝《浣溪沙》)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搂,十日九风雨。(辛弃疾《祝英台令》)
  小楼柳色未春深。湘月牵情入苦吟。翠袖风前冷不禁。怕登临。几曲阑干万里心。(张辑《阑干万里心》)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
  因甚不伙梳洗、怕登楼。(陈允《南歌子》)怕上高搂,归思远、斜阳暮鸦。(奚岊《长相思慢》)只为相思怕上楼。离鸾一操恨悠悠。(赵必王象《浣溪沙》)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张炎《甘州》)独怜水楼赋笔,有斜阳、还怕登临。(张炎《声声慢》)水悠悠。长江望数据无归舟。无归舟。欲携斗酒,怕上高楼。(汪元量《忆秦娥》)
  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张先《偷声木兰花》)
  莫上危楼。楼迥空低雁更愁。(王千秋《减字木兰花》)劝君墓上玉楼梯,风力劲。山色暝。忍肴去时楼下径。(周紫芝《天仙子》)
  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游次公《卜算子》)莫上小楼高处望,楼前诘曲来时路。(黄机《满江红》)
  楼高莫上,魂消正在,摇落江篱。(吴文英《采桑子慢》)
  明月楼高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幂遮》)
  楼底轻阴。春信断,怯登临。(章稟《声声令》)在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出诸多词作中的词句,正是为了说明宋代词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惧怕登楼”。不难看出,以上词句中或者直截了当地用“怕”字和“怯”字来表达词人登楼的感觉;或者用“莫”、“休”等告诫式的语气描写人物心理。总之,“惧怕登楼”的内心情感已是昭然若揭。而且不论是婉约派的词人还是豪放派的词人,也不管是词中的女主人公还男主人公,这种心理感受都时有流露。可见。“惧怕登楼”几乎成了宋代词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
  另外,宋词中“危楼”意象的大量运用也可进一步阐释宋代词人的这一心理特征。翻开《全宋词》,词作中的“楼”意象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诸如青楼、妆楼、秦楼、翠,楼、玉楼、碧楼、迷楼、绣楼、画楼、风楼、琼楼、层楼、重楼、高楼、城楼、江楼,等等,形形色色,美不胜收,无疑给宋词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危楼”意象也是频频出现:“危搂欲上危肠怯”(贺铸《木兰花》),“莫上危楼。楼迥空低雁更愁”(王千秋《减字木兰花》),“休去倚危搂,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怕伤心,休上危搂高处”(何梦桂《喜迁莺》),“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搂”(石延年《燕归梁》),“黄昏也,独自倚危楼”(赵鼎《小重山》),“怯上翠微,危楼更堪凭晚”(吴文英《惜秋华》。粗略检索《全宋词》,“危楼”意象出现竟达80余处,而和其意象接近的“危栏(阑)”意象也在词中出现70余次,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表情达意最常用的方式,优秀的作品往往会借助于意象。意象的反复使用,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有了特定的内涵。”那么,从意象内涵角度看,宋词中“危楼”的含义既非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危房”,意谓“楼破欲坍塌”;也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高楼”,如李白诗中所描写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诗中以极尽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楼之高,然而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人云的“危楼”的向往。许慎《说文解字》卷九下云:“危,在高而懼也。”细细玩味词中之意,宋词中的“危楼”意象其实写的是人的心理感受,是对楼的畏惧心理在词中的反应,也正是上述宋代词人“惧怕登楼”心理倾向的一种委婉含蓄的流露。
  那么,宋代词人为何会有这种“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呢?这与中国文人向来喜爱登高的习性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是“登楼易生愁”。由于楼自身所具有的高大特征,又往往处于高远之地,容易让人产生“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的孤独之感和悲凉意绪。正如王勃《滕王阁序》所云:“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天高地迥”、“宇宙无穷”会让人乐极生悲,顿生人生短暂之悲、人生迷茫之感。再者,它往往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宴饮饯别之所,因而容易让人产生离别的伤感和相思的苦痛。更重要的是,楼本身承载着历史沧桑的文化内涵。由于“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为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同时,它也是一种极有艺术感染力的建筑类型。它们体量高大,华美壮观,有‘琼楼玉宇’之美誉;它们飞檐凌空,遏云蔽月,表现了人们向往高空的通天欲望,是人们能够产生‘可上九天揽月’之遐想”。故而楼阁在某中程度上变成了古代帝王们炫耀奢华和显示权威的工具。传说黄帝就曾建造十二楼,秦始皇建造了辉煌的阿房宫,秦二世为了追求上达天际,也曾“起云阁,欲与南山齐”。汉武帝亦效黄帝建“井干楼,高五十丈”。在这种文化思想影响下,历代宫苑之内无不是“重楼连阁”;历朝豪门仕宦之家亦皆是“高楼池苑,堂阁相望”。而且,随着社会和楼阁建筑的发展,楼阁遍布了市井和百姓之家,各种城楼、市楼、望楼、歌楼、酒楼等拔地而起,一些寺院、道观以及风景胜地,都建有体量颇大、造型奇丽的楼阁建筑。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多数楼阁已遭毁灭,得以遗留下来的无疑就变成了历史古迹,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沧桑而成为历史的见证:它们不仅见证了昔日的辉煌,也见证了时代的更替和衰亡。那么,人们在登楼之际会产生深沉的思索,往往会浏古览今、追昔伤往,无名的愁绪就会油然而生。所以当崔颢登上黄鹤楼时,就流露了人去楼空、古人不得见的空漠感;王勃登上滕王阁发出了“阁中弟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的历史悲叹;李白登上宜州谢跳楼喊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宜州谢跳楼饯别校叔书云》)的心声;辛弃疾登“上危楼”,也“赢得闲愁千斛”。
  其次,“登楼易生愁”只是宋代词人惧怕登楼的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宋人本身是忧郁的。因为“登楼易生愁”,即使无愁者登临也会生愁,正如王昌龄在《闺怨》诗中所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的“少妇”本“不知愁”,但是一上翠楼赏春,便触景生愁,悔之莫及。那么,心中本已有忧愁者登临时自然会愁上加愁了。如王粲滞留荆州时,因久客他乡,才能又不得施展,心中充满了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这时他登上当阳城楼,本是想“聊暇日以销忧”,其结果却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侧”(《登楼赋》)。而宋代词人正是一个忧郁的群体,他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文人有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宋代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国家积弱,志士仁人有志难酬,生命短促的感伤和社会价值难以实现的悲哀交织在一起,形成他们多愁善感且阴柔化的个性,所以他们往往“过早地感受到了将使万物衰败的‘秋气’”,而“出现忧患人生的迟暮之感”。那么,他们登楼就更易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忧愁情状,也会像王粲那样那样消愁不得反更生忧。更何况登楼的背景又多是斜阳正在、落日搂头之时,词人独倚危楼,凭高目断。宋人厌倦了外在事功,而“转向内心,在个人的情感生活中品位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自身深层的孤独心理亦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日暮黄昏之时独自登楼以内省。“一眉山色为谁愁。黄昏也,独自倚危楼”(赵鼎《小重山》),“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石延年《燕归梁》)。我们知道,由夕阳暮霭为中心所构成的黄昏景象,灰朦一片,缺乏明丽的色彩,再加上又值倦鸟归巢、渔人舟回这万物归憩的时刻,本身就极易引发文人们悲怨孤苦的内心情感,那么,多愁善感的词人此时独自登楼,面对此时此景,情何以堪?怎会不萌生“惧怕登楼”的心理呢?
  当然,尽管宋代词人普遍具有“怕登楼”的心理特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爱登楼,“爱登楼”是文人们喜爱的外在行为方式,而“怕登楼”则是这一行为方式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正是因为宋代词人喜爱登楼,才会出现怕登楼的情感体验,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总之,“一登楼就生愁”的客观情状以及宋人忧郁的个性造成了宋代词人“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词中或者用“怕”、“莫”、“休”、“怯”等字眼进行直接表达,或者以“危楼”意象委婉流露,宋代词人惧怕登楼的心理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从而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进一步窥探到宋代词人那多愁善感的“词心”,同时也增强了宋词的感伤意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