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清末民初中国古文献外流…
20世纪的罗贯中交游研究…
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
新世纪《楚辞》文献研究…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
赵飞燕传记文献研究
南戏《张协状元》文献价…
最新热门    
 
论从文献学角度看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

时间:2009-8-8 16:37:52  来源:不详
风尚提供了文献基础。《中国文学编年史·元代卷》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本年”记事云:
  高启与周砥相识于吴,往还唱和。高启、徐贲、杨基、张羽等人结社唱和,或亦在此数年间。高启《荆南倡和诗集后序》:“《荆南倡和诗》若干首,句吴吴(周)履道、毗陵马孝常所共作者也。二君常客阳羡荆溪之南,故以名编。庚子春,余始识履道于吴门,相与论诗甚契,因以一帙示余曰:‘此野人之辞也,恐世之嗜好者少,故未敢出,子今为我评之。’予读之,爱其清粹雅淡,有古作者之意,因乞而藏于家。自是履道与予游集,未尝不道荆南之乐,且日:恨子不识孝常。后予卜馆云岩之西冈,履道每乘舟访予,至则留连累日。予与之缘崖溯涧,搜览无厌。一日,雨霁鸟鸣,乔木荫壑,予邀履道坐盘石,命诸生行觞鼓琴。酒酣,履道起歌其诗数章,既而叹曰:‘自吾别孝常,去荆南,谓山林燕咏之乐,不可复得矣。今乃与吾子相羊于此,岂偶然哉?’又曰:‘吾衰矣,恐无以称列于后,苟得片词之传,使吾名因而自见,亦可以少无憾矣。’予当时甚怪其言之悲也。越二年,履道客会稽,竞卒于兵。予亦遭乱奔走,不遑启处。今避地江浒,暇日理箧,中家乘尽失,独《荆南集》在焉。因抚而叹日:‘此诗不亡,天欲成履道之志乎?’”徐贲《书荆南倡和诗集后》:“予往年在荆溪时,闻有周履道、马孝常者,南山周氏馆二人,情相得,习相同,才气相下上,其闲情雅韵,固非流辈相及。有《荆南倡和诗》一卷,为时所称。后识履道于显亲寺之听秋轩,彼时独不得与孝常见。及予东还,与高季迪以诗倡和于吴,履道亦避地来居,故予三人交结又最密。每燕语间,未尝不叹荆溪之胜,诵孝常之诗之美。无何,季迪东游越,予卜居吴兴之蜀山,履道亦从军去,遂没于兵。呜呼,今已十又五年矣。此帙乃履道之亲笔,季迪所藏者,后季迪序而属其乡人吕志学收之。志学常持此过予山中求题,时洪武四年七月一日也。于时季迪尚无恙,今季迪亦逝去几四载。”《石洲诗话》卷五:“周履道与高季迪、徐幼文结社,其诗清迥有逸气,非一时徒事长吉调者可比。”北郭十友,各家所记名姓不一。高启《送唐处敬序》所言凡六人:王行、徐贲、高逊志、唐肃、余尧臣、张羽。而所作《春日怀十友诗》之十友为:余尧臣、张羽、杨基、王行、吕敏、宋克、徐贲、陈则、僧道衍、王彝。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六《徐贲传》、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八余尧臣条均采此说。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八则去王彝,并高启为十友之数。《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王行》则云:“初,高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据高启《送唐处敬序》所言,诸人除王行而外,皆由他处寓居北郭,且所至前后有相隔数年者,所谓“十馀年,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于是北郭之人物遂盛矣”,即其指也。而观之所作《春日怀十友诗》,则有不尽于北郭唱和者。知“北郭十友”之说,乃后人以高启之名重,而以其所往来之友附会而成。
  元末,张士诚占据吴中,政权相对比较稳定,加上比较注重文化建设,开设了弘文馆、集贤馆等机构,专门征集那些有文学才能的人,形成了以苏州、松汀等地为中心的文学文化圈,文学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至正二十四年(1364),张士诚征聘饶介为咨议参军。饶介,字介之,临川人,其岳父为元代中后期著名诗人丁复。在饶氏为官吴中期间,周围聚集了高启、王彝、杨基、张简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诗人,相互之间曾经举行过赛诗会一类的活动。后来随着张上诚政权的灭亡,这些人或隐居山林,或重新出仕,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都大不如前,其中也包括高启、杨基等人在内。类似的还有刘基、袁凯等人。作为以群体活动为特征的“吴中四杰”、“北郭十子”等文学集团,其相关文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元代末期,群体作家的创作成就,也多在元末既已完成。据后人研究,高启、刘基等人文集中,比较好的作品,大多都是写于元末。
  在元末文学发展过程中,另一股重要的文学力量是以杨维桢为首的“铁崖体”诗人,其活动也主要是在吴中一带。这派诗人,大多受到杨维桢的影响,诗学温庭筠、李商隐,李贺等人,奇崛秾丽,通常所说的“元诗绮靡”,即指杨维桢等“铁体”诗人而言。王彝曾作《文妖》一文,对杨维桢的文风进行过猛烈的批评。高启虽没有直接对“铁体”诗风展开批评,但其风格与杨维桢等人诗风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主体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在元末而不是明初。高启诗风与杨维桢诗风之间的差异,是在冗末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明初建国,吴中文人受到排挤,代之而起的是理学气息浓厚的金华文人,文学的功用色彩日显突出,明代文学逐渐衰落,直至李东阳等茶陵派诗人崛起才重新兴起。《中国文学编年史’元代卷》搜辑、整理的关于高启、杨基等人文学活动的文献,囚为是按年代编排,在反映具体问题上要比一般性的作家研究、作品研究更为清楚、透彻。研究元末明初文学,从这个角度着眼必然能够突破旧有的认识。
  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以编年形式演述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突破了时代限制,通过钩稽关于作家生平、创作、群体活动、流派兴替始末等情况的文献资料,注重将全面性、精粹性和准确性相结合,为拓展文学史的研究视阈提供新的生长空间。经过更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以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辑录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循迹讨源,势必推动文学史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一项基础性的重大学术工程,是关于中国文学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对于提高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推进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以上从文献学角度对其学术价值所作的探讨,只是其中的某些侧面,此外对于中国文学研究所作的推进,可以提供的新的学术生长空间,尚有待读者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进一步发掘和拓展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