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国家级”公祭黄帝是宗…
李向平:大寨造大庙,信…
“香”的阶序性——今日…
中国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
宗教与民族的互动: 藏…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
30年来财神信仰及其研究…
最新热门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与泉州回汉文化融合

时间:2009-8-8 16:38:32  来源:不详
件,占5.2%。而与汉族之陈、黄、李、庄等50姓联姻434件,占94.8%,可见丁氏回族婚配对象主要是汉族。汉族妇女进入回民群体,带来了汉族的传统观念及行为习惯,使丁氏回族在更多层面上接受了汉文化,从而促进回汉文化的交融。
  
  3.政治压力是回汉文化融合的催化剂。民族文化融合既有和平的因素,也有强制的因素。随着元明统治政权族属的更替,回族的社会地位也发生转换。元代倍受优遇的穆斯林在明初被视为“棼乱我族类”者,而“色目之道,夷狄之俗”则被当作弊端,回族社会地位卑下。在大汉族主义和排外风潮的冲击下,必然出现的文化反应是有意识地自我抑制本文化的外显内容,如风俗、宗教、节日等。丁氏迁居陈埭后,迫于政治压力不能不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来历,在宗教观念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积极采借汉文化的因子,主动附会汉族文化思想。因此,陈埭丁氏虽信仰伊斯兰教,但当时并没有在陈埭建立清真寺,只是在家中面西诵读《古兰经》、做礼拜而已。为了能在广袤的汉族社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丁氏力图与周围汉族和谐相处。“植业于城南之陈江二舍许,因而迁居,子孙相传,隐伏耕读于其中,力行为善,咸知自远于法而保其家,故其属日以蕃。”丁氏还积极响应政府于洪武十四年(1381)为有效管理户籍而“更定版籍”之令,丁善主动让3个儿子占盐籍为帖,宁使“无盐之产而有盐之征”,藉以名正言顺地立户入籍于陈埭。在“撒戍之事”发生后,丁氏先祖甚至在编修族谱时,扳附于同姓汉族宋朝端明殿学士丁度而祖之,“以昭其裔不出于回回也”,并且以“聚书”为陈埭丁氏的堂号。这些做法都是丁氏回民在政治压力下,为应对时局所采取的对策及对汉文化的大量借助。
  
  4.科举入仕,对回汉文化融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最能使一个民族接受外来文化的途径便是教育。丁氏先祖认识到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提高政治地位,只有走科举仕途之路。因此迁居陈埭后,丁氏回族主动附会儒家思想,重视汉文化教育,参加科举考试。“首登仕籍”的是八世丁仪。而后“文人辈出,世而增昌”,丁氏从第八世起至民国之前的第二十世,累代均有人登科中榜。据统计,陈埭丁氏在明清两代登进士者12人、举人21人,以及贡士26人、秀才105人。甚至出现“六试七联捷,四闱十登科”的盛况。丁氏文人辈出,科举人仕者多,历代仕宦,不乏于朝。丁氏回族的文人政客,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封建传统儒家文化,人仕途者所恪守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这就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而且,他们凭借着其政治地位和博学多才的学问成为族中最有威望的人,具有影响带动全体族人众趋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汉文化思想在丁氏回族中的深入普及,促使其家族逐渐改变了原有那些不符合封建礼制的习俗,向着“渐变以合于礼”发展。这些官僚、乡绅、文人在陈埭回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埭丁氏回族世世代代同汉族人民友好相处,共同生活,既保留了具有自己个性特质的传统文化,又增进了汉族文化,促使回汉文化互相交融。回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是陈埭丁氏回族社区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能避免文化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加强民族间的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