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巨…
应聚焦民主主义还是爱国…
以“社会主义”来打靶
以“民粹主义”来践踏
资本主义的成功之处就在…
政府调结构为何总是弄巧…
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共和…
你们是真正的国际人道主…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最新热门    
 
结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

时间:2009-8-8 16:38:43  来源:不详
的、由瞿铁鹏翻译的英国人特伦斯·霍克斯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988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刘豫译的美国人罗伯特·休斯的《文学结构主义》;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尹大贻译的美国人伊·库兹韦尔的《结构主义时代》;此外,英国人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在1988年也由王逢振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荷兰人佛克玛、易布思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在1988年由林书武翻译,三联书店出版。以上译著由于对结构主义的历史发展、批评理论及批评实践、代表人物、定义内涵的介绍系统而全面,颇具权威性,因而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结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步伐,使中国的结构主义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众多的纷纷介绍结构主义的刊物中,《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法国研究》、《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当代文艺思潮》成了急先锋,带动结构主义研究思潮在中国的全面高涨,促进了批评家们对结构主义实践的深深的思考和革新改造。
  结构主义理论登陆中国后,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结构”这一概念深化了中国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模式。因为结构主义专家们所谓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的、表征的并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社会现象(包括文学现象)都是一些纷繁无序、杂乱无章的现象存在。如果要清楚有序的认清这些现象,必须要首先弄清楚它的内在的本身的物质结构。况且,在客观现实世界中,无论是自然界、社会领域,还是人类意识形态活动,结构都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此,从结构主义理论的观点看来,世上一切现存的现象也都有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是事物的外部表征,人可以通过感知而认识;深层结构则是事物的内部关联,人不能单凭借经验、概括或感知去把握,只有借助理性推理才能认识它。文学批评的研究如果采用语言结构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对传统的文学批评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质疑,改变传统的那种单一的、死板的意识抽象分析模式,使批评的中心从作家本体转移到了作品本体上来,这可树立一种以作品本体为核心的结构主义阅读理解模式。就具体操作而言,结构主义理论的运用与实践一般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将作品本体分解成若干基本内核元素,以此分析它们的功能创建方式;第二步,重新组合这些基本内核元素,并归纳出一个概括性较强的作品本体结构模式。当然,在组建结构模式时,可以采用一些采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树形图、流程图或环形图,其中,环形图可设计为圆形、矩形、或为菱形,因为环形图比树形图或流程图更为概括、明朗。
  到了90年代,随着西方大量文学理论思想的侵入,结构主义的接受变得更为客观成熟和深入了。伴随着对结构主义的改造和创造性的运用,加强了人们对它的接受和研究深化的热情,并把研究的中心转向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结构主义大师热奈特的《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半)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谢维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一出版就受到了欢迎。中国当时出现的以全新的叙事方法的先锋派小说,对叙述人、叙述结构、叙事语言的探讨的深入,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在中国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根基,并使得小说结构、语言、叙事等结构主义批评观念可以深入到中国的文学批评话语中去。当时发表的论文有胡亚敏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探讨》、徐贲的《小说叙述学研究概况》、张寅德的《叙述学研究》,林岗的《建立小说的形式结构批评框架—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述评》,以及赵毅衡、申丹、微周等撰写“叙事学研究”论文。专著有徐岱的《小说叙事学》,傅修延的《讲故事的奥妙:文学叙述论》、罗钢的《叙事学导轮》、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等等。这些著作要么概括和阐释中国古代叙事学思想及西方叙事学说,建构起以叙事模式为前提的本体结构、构成要素、基本范式、操作机制及修辞特征为框架的叙事理论;要么注重文本基本结构分析,将叙事学研究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结合起来,对其中一些主要理论和分析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评析,使结构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陈平原等学者在对叙事作品和叙事方式方面的深入比较研究,以及在改造、借鉴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方面,成就犹显突出。其中,陈平原的成就是主要借用、改造和综合了热内特、托多洛夫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学理论,设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学理论框架。他根据这一个框架,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层次研究中国的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叙事模式的转变,这是一种熔化了内容和形式于一体的全新的叙事学理论模式。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图书馆,1984年版.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厚城、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白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5]《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三联出 版,1980年版.
  [6]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7]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8]周小亮:《休谟及起人性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9]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 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0]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刑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12]季广茂:《隐藏视野中的诗性传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 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14]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三联出版社,1958年版.
  [1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