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古典家具的档次普遍要高…
两大韩国家族近400年墓…
八大彭姓家族的名墓之“…
现代家居风水与健康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再探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古代家祭偶像杂谈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最新热门    
 
宋代家族与文学【第二章】 ——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2:54  来源:不详
>

    赵泽,娶晁咏之女(晁子应姊妹行,《淳熙稿》卷十四《次韵晁大舅祖子应》),赵泽系赵蕃祖父,迪功郎、海州朐山县主簿,赠承议郎(见《漫塘集》卷三十二《章泉赵先生墓表》)。

    (3)晁遘支

    晁宗恪“女六人,长适太常博士集贤校理曾巩,铭公墓者也。次适某官刘某,某官高元振,某官燕若济。”(曾巩《元丰类稿》卷四十六《光禄少卿(宗恪)晁公墓志铭》)

    晁仲询女八人,“婿曰迪功郎东道总管司干办公事张表臣,承直郎京东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庞逊孺、登仕郎闾丘公肃、进士闾丘公禧、进士闾丘公达,三早逝。”(《景迂生集》卷十九《宋任城晁公(仲询)墓表》)

    (4)未详何支

    晁仲渊,婿赵滋,曾官淮阳司录参军、湖州归安主簿(李昭玘《乐静集》卷三十《赵知录墓志铭》);李众,奉议郎、保康军节领州事;(《乐静集》卷二十八《李奉议墓志铭》);王龟龄(安仁),士子,举不第。(《鸡肋集》卷六十九《王君墓志铭》)

    晁仲徽婿韩跂,字至之。官至朝请大夫,知淄州通利军镇江府。至之父讳直彦,赠金紫光禄大夫,大父讳琚,赠开府仪同三司,韩琦三兄。(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十八《韩至之墓志铭》)

    张斯立(1024—1065),字挺卿,官万寿县令,始娶晁氏,继娶苏颂长妹苏氏。(《苏魏公文集》卷五十八《颖州万寿县令张君墓志铭》)。

    钱暌,娶补之从祖姑,暌官中大夫,父惟济,伯父惟演(《鸡肋集》卷六十五《通直郎权通判环州事钱君墓志铭》)。

    唐之问,聚补之堂姐妹。唐之问系钱忱(钱端礼父)之岳丈,钱端礼之外祖父。(《攻媿集》卷九二《观文殿学士钱公(端礼)行状》)唐之问又系陆游外祖父。(《渭南文集》卷三十《跋诸晁书帖》:“某之外大母清丰君,实巨茨先生女兄。”)

    王元,娶晁氏,王元系三槐王旦裔孙。

    陈外,娶晁氏,外,朝请大夫赠正议大夫,官宦世家。(《诚斋集》卷一三二《西和州陈史君墓志铭》)

    从以上记载看,晁氏择妇较重妇德和出身,晁氏妇大都贤淑知礼,出身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人家庭,有的还是皇族或世家大族,如晁公肖尚宗室女,晁宗悫娶华阳王氏女,晁明之娶安阳韩氏女,晁子健娶真定韩氏女,晁子阖娶巨野李氏女。晁氏与王氏、韩氏、闾丘氏等还形成了世代通婚的关系。这些家族的女子由于家庭薰染,大多具有相当的德行和文化,素质较高。不难想像,作为母亲,她们的知书达礼对儿女先天资质和后天修养产生的影响。正是由于她们的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才使晁姓男子能够专心学问或举业,增大了成功的比率。她们构成了维系晁氏代有文名、家声不坠的重要一环。

    晁氏自晁迥、晁宗悫光大其门,跨入世家大族行列,因此具有了与众多高门联姻的基础。这里仅结合晁说之《崇德县太君王氏墓志铭》(《景迂生集》卷二十)做一延伸讨论:

    “本朝父子参知政事俱以厚德称者,唯王氏,是谓惠献公若安简公,惠献公之子、安简公之弟尚书驾部郎中讳举善娶丞相文定张公之孙,生女淑静,得内外奕世之美,嫁谯国文肃盛公弟谏议公之子、太子左赞善大夫、知邵武军、赠金紫光禄大夫、讳遵甫……说之先妣,文肃公之孙也,得以为夫人铭。”

    真定王化基(惠献公)、王举正(安简公)父子皆参知政事。举正弟举善娶张齐贤(丞相文定公)孙女,生王氏,嫁与盛度(文肃公)弟盛京之子盛遵甫为妻,而说之之母为盛度孙女,说之所娶盛氏自然为盛度重孙女,晁家与盛家亦是世亲。再加上与东莱吕氏、华阳王氏、上蔡謝氏的婚姻[10],吕蒙正侄女嫁给王珪伯父,王珪之姑嫁晁宗悫,王珪叔父之女嫁晁仲蔚,晁说之女嫁谢克家,谢克家孙娶綦崇礼女,盘根错节,几乎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直接与间接的援引关系。如庆历年间,王伦乱京东、掠淮南,知高邮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以牛酒金帛迎之,盗不为暴事;张海乱京西,知光化军韩纲性苛急,兵变,纲弃城走。后廷议其罪,富弼、欧阳修议诛,范仲淹议宥之,仁宗从范之议。欧阳修愤而上书:“大臣之家,父子兄弟,并在朝廷,权要之臣,皆是相识,多方营救。故先于江淮官吏宽之,只要韩纲行遣不重。今大臣不思国体,但植私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五)韩纲为韩亿长子,韩亿继室王氏为宰相王旦长女,与苏耆(苏易简子)、范令孙(范质孙)、吕公弼为连襟。亿本人曾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庆历初虽已致仕,但影响还在,亿又与范仲淹关系友善,曾被指为仲淹朋党。范仲淹与王旦家族亦有姻亲,王质有两女,长嫁范纯仁,次女成人后嫁给范纯礼。范氏与晁氏关系亦佳,后来范仲淹子范纯粹还娶晁仲参女为妻。尽管范仲淹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未必出于私意,但显然欧阳修上书是有针对性的,同为庆历新政的中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有相当的差异,这可以为理解庆历新政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总之,世家大族以复杂的姻戚关系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展自己的势力,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深思。

      

    虽然与名门世家的联姻有利于提高和维持自己家族的声望,获得许多政治上的帮助和其他便利。但晁氏更多的还是与一般官僚通婚,是否名门高第并非晁氏通婚时考虑的首要条件。这主要与晁氏自晁迥、晁宗悫后,子孙虽不乏以文学知名的才士,却多为中下层官员有关。宋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加速了社会的流动,使像真定韩氏、相州韩氏、东莱吕氏那样的累世公卿的政治型世家变得极为罕见,因此择婚时主要凭借的是择婚人(多系父母)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实力,实行基本上趋近于与择婚人自己门户相当的婚姻,家世声名只是其中一个非主要考虑的因素。

    晁氏择婿非常重视女婿的才识,尤其是文学才能。如曾巩、张表臣、朱弁、韩淲在宋代均以文学知名,钱惟演、范仲淹、吴育、叶梦得、汪藻、陆游、赵蕃等文学家族也与晁氏有姻亲关系。有时女婿虽是布衣之士,但因富有才学和潜质,前程看好,晁氏也果断将女儿嫁给对方。如王安仁“为人孝弟博闻,敏于辞章”,虽为布衣,晁仲渊仍将女儿嫁给了他,可惜他二十七岁时早卒。不过晁氏女无悔无怨,“早寡而庄如其闺中时,(子)彬、彤皆举进士,以文义称,三女适李公权、阎璪、祝晋,皆进士。”(《鸡肋集》卷六十九《王君墓志铭》)李稙幼明敏笃学,晁补之见之曰:“此国士也”(《宋史》卷三七九)遂妻以女。”朱弁尚是太学生时,晁说之“一见其诗,奇之,与归新郑,妻以兄女。”(《晦庵集》卷九十八《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更为典型的是曾巩,晁宗恪嫁女晁文柔(1037—1062)时,曾巩尚是一未第的贫穷士子,皇祐六年(1054),十八岁的晁文柔嫁入曾门,“食菲衣敝,自若也。事姑,遇内外属人,无长少远近,各尽其意,仁孝慈恕,人有所不能及。”(《元丰类稿》卷四十六《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三年后(嘉祐二年),曾氏兄弟四人及妹婿二人同时及第。因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是问才学而不问家世,有了才能,才能飞黄腾达,对对方前景看好因而允婚,是一种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也是一种特殊和潜在的门第婚形式,这种情况在宋代不乏其例。如王旦长女少为族人宠爱,世家大族多有求婚者,王旦皆却之,而将长女嫁给了刚刚登第韩亿,族人哗然,因为韩亿当时门第不显,且上有严厉的亲老须奉养,下有前妻留下的子女须抚育,因此“愿于大家著姓为相宜”,但是王旦认为“此非渠辈所晓知也”,仍以女归韩氏(苏舜钦《苏学士集》卷十五《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后韩亿官拜参知政事,韩氏家族也成为著名的朝廷望族,被人目为“桐木韩氏”。再如“杜祁公衍既贵,有女,其夫人钟爱,必求佳婿。衍以文章器业为天下第一,无如苏舜钦,乃以女妻之。”而苏舜钦当时不过是光禄寺主簿,且为再婚。“明道先生程颢,十岁能为诗赋,十二三群居庠序中,如老成人,故户部侍郎彭思永至学舍,一见异之,许妻以女。”(均见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四《人伦部·择婿》)“谢师厚方其为女择对,见山谷诗,曰:吾得婿如是足矣。”(《诗话总龟》卷八)“(王)彦光鉴裁甚精,李乐庵为布衣时,流落兵火之余,一见以为佳士,妻以女弟。今参政周公(周必大)初第时,爱其博洽,即纳之为壻,二公寻即荣遇,而又学术气节耸动当世。人于是服其知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六)实是不胜枚举,有人以为宋代士大夫以财论婚,这种观点恐难立足。

    可以看出,婚姻不问阀阅,择妇重妇德和出身,择婿重个人门第和才识,不仅适用于晁氏婚姻,也是宋代士大夫婚姻的重要特点。刘伟文的博士论文《宋代家庭形态探索》(杭州大学1993年)曾根据《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北宋人的神道碑和墓志铭作过统计,129户士大夫家庭,门第婚占了93户,另外36户不详,南宋士大夫婚姻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也证明了宋代士大夫婚姻是以门第婚为主的。而宋代以才论婚的例子,除以上所举,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四《人伦部》中还有收集,可以参看。邓小南先生的《宋代士大夫家族中的妇女》(《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又为我们提供了宋代士大夫择妇的详实例证和精彩分析,此处不述。

    四 枝委虽殊,源本则一
    晁氏地望,周朝以来应在南阳西鄂县(据晁补之《晁夫人墓志铭》)。西汉晁错时居颍川,北魏时一支又袭封济州(据《魏书·晁晖传》),约于唐末迁居澶州清丰[11]。宋代晁氏族人也都承认澶渊为其始迁祖的迁入地,晁补之《祭陕州二叔父文》就云:“我宗之牒,鼻祖澶渊,起国之初,大于文元。”(《鸡肋集》卷六十)晁冲之赠晁贲之诗亦云:“飘零南北一衰门,知是澶渊五世孙。”(《具茨集》之《别饰道二十弟贲之》)至后晋、后汉时,晁佺仕于彭门(今江苏徐州之别称),始将家迁此(《宋史》卷三百零五本传载:“晁迥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人,自其父佺,始徙家彭门”)。入宋后晁佺任大理寺丞,始居京师昭德坊。晁佺有子三人,迪、迥、遘,分别成为宋代晁氏东、中、西三眷之祖(晁说之《积善堂诗》)。

    晁佺次子晁迥在真宗朝长期知制诰,诏令多出其手,位居清要,居住在开封昭德坊内。其子宗悫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又被赐第于昭德坊内[12]。从此昭德坊成为晁氏一族新的根据地,甚至晁氏族人都被人称为昭德晁氏。围绕昭德,中眷晁氏多居于祥符、新乡、新郑一带,而东眷、西眷晁氏则散居于济州巨野、任城、金乡一带,东眷主要居济州巨野,西眷主要居济州任城,后来补之移居济州金乡。另外,澶州故里和彭门(今江苏徐州的别称)也有晁氏族人居住。靖康之乱后,晁氏为官者大都南迁,寓居于江西、浙江、四川等地,而少数为官者及大多数族人,则滞留北方,繁衍生息。至今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