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古典家具的档次普遍要高…
两大韩国家族近400年墓…
八大彭姓家族的名墓之“…
现代家居风水与健康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再探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古代家祭偶像杂谈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最新热门    
 
宋代家族与文学【第二章】 ——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2:54  来源:不详
东菏泽一带,以晁姓为主的村庄就多达五十三个。晁迥十七世孙明代晁瑮在《新修清丰县志》卷七《乡贤二》“晁子与”[13]条下对入宋后晁氏的居住变迁做过精炼概括:

    晁氏本澶州清丰人,厥后因仕而居汴,因水而迁济,因请老而憇嵩、郑,因南渡而散楚、蜀,譬之水木,枝委虽殊,源本则一。

    文中所言。“因仕而居汴”,概指中眷晁迥一支而言;“因水而迁济”,主要指晁迪、晁遘两支而言,据晁补之《宋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军州事赠特进吏部尚书南安晁公改葬记》(《鸡肋集》卷三十一)可知,晁迪子宗简墓本在开封祥符县,但患地卑水多,端、之两代时将祖茔迁于任城鱼山。“因请老而憇嵩、郑”,当指晁说之兄弟而言;“因南渡而散楚、蜀”,居楚者主要指晁谦之一支和晁公迈一支,居蜀者主要有晁公武兄弟。

    晁氏的迁徙较为频繁,其变化还可从卒葬情况反映出来。晁氏卒葬地可考者如下:

    (1)开封祥符,为东、中、西三眷祖茔。大中祥符二年,晁佺与父晁宪同葬祥符县旌孝乡[14]。熙宁二年十一月,西眷晁遘妻张氏葬“开封府祥符县旌孝乡,合仪同(晁遘)之兆”(《元丰类稿》卷四十五《寿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庆历四年九月,东眷宗简葬此。《鸡肋集》卷三十一《宋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军州事赠特进吏部尚书南安晁公改葬记》)

    (2)新郑东里,中眷祖茔:晁宗悫葬郑州新城县旌贤乡贾村,皇祐五年六月晁仲衍亦葬此(王珪《华阳集》卷五十《晁君墓志铭》)。元祐五年五月,仲衍子晁端禀葬于郑州新郑县之旌贤乡(《鸡肋集》卷六十三《寂默居士晁君墓表》)。晁说之子晁公寿政和四年甲子四月乙卯葬东里祖茔《景迂生集》卷十九《嵩隐长子墓表》。晁公迈妻夏氏、王氏皆先卒,夏氏,祔晁咏之葬于新郑东里(《宋故传密居士晁公墓志铭》,见赵荣华《刻有墓志铭的北宋石渠紫端砚》,《南方文物》1996年第3期)。

    (3)济州任城鱼山,主要为东眷茔地,西、中眷亦有人葬此。东眷:晁仲偃治平二年(1065)卒,葬鱼山,其父宗简庆历四年卒于越州官任,先葬祥符,大观四年(1110)三月,改葬任城鱼山(《鸡肋集》卷三十一《宋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军州事赠特进吏部尚书南安晁公改葬记》)。仲参(宗简子)治平四年卒于通判舒州事,熙宁二年葬济州任城县谏议乡吕村之原(《临川文集》卷九十六《虞部郎中晁君(仲参)墓志铭》),元祐元年,仲参妻公孙氏葬鱼山(《鸡肋集》卷六十四《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晁端友熙宁八年(1075)卒,元丰七年(1084)十月归窆巨野鱼山(《鸡肋集》卷五十二《与鲁直求撰先君墓志书》)。端友妻杨氏绍圣四年(1097)葬任城吕村祖茔(《鸡肋集》卷六十一《追祭吕村山川神文》)。晁端仁崇宁元年葬于济州任城县之鱼山(《鸡肋集》卷六十七《朝请大夫致仕晁公(端仁)墓志铭》),其妻叶氏元丰三年葬鱼山(《鸡肋集》卷六十四《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晁端本与妻阎氏崇宁二年葬鱼山之茔(《鸡肋集》卷六十八《夫人阎氏墓志铭》)。晁端中元符三年葬于任城县吕村鱼山(《鸡肋集》卷六十八《雄州防御推官晁君(端中)墓志铭》)。晁端礼政和三年卒于昭德外第,葬鱼山世墓(《景迂生集》卷十九《宋故平恩府君晁公(端礼)墓表》)。端仁子晁损之宣和四年葬任城鱼山(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二十《龚丘县主簿晁君(损之)墓志铭》)。晁补之卒于泗州,葬任城县吕村之原(张耒《晁无咎墓志铭》)。西眷:晁仲询卒政和五年,葬济州任城县谏议乡鱼山(《景迂生集》卷十九《宋任城晁公(仲询)墓表》)。中眷:晁仲熙绍圣三年葬于济州任城县谏议乡吕村之原(《鸡肋集》卷六十四《右朝议大夫致仕晁公(仲熙)墓志铭》)。

    (4)杭州江都,西眷晁宗恪与夫人闾丘氏合葬于“杭州江都县之广陵乡”(《元丰类稿》卷四十六《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

    (5)江西抚州,南渡后晁氏主要墓葬地之一。中眷:晁公迈妻夏氏、王氏皆先卒,夏氏,祔晁咏之葬于新郑东里,王氏,祔公迈葬于抚州宜黄县崇贤乡大塘山之原(《宋故传密居士晁公墓志铭》)。晁子与,公迈次子,葬临川长安乡长冈金鱼塘之原(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五《迪功郎致仕晁子与墓志铭》)。东眷:晁鼎之,端智子,南渡后居江西金溪县仙岩,子公宣,寓临川之水梁寺,徙城之地藏寺,卒,年五十五,配赵氏、韩氏,先卒,合葬抚州金溪长宁乡坊之原先墓之次(据《晁氏家乘》卷九《宋真乐居士公宣公墓志铭》)。晁公谔乾道元年,葬于临川县崇德乡嵯峩山之西(楼钥《攻媿集》卷一百八《司法晁君(公谔)墓志铭》)。

    (6)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晁谦之居信州,卒葬铅山鹅湖,子孙因家焉(《明一统志》卷五十一)。

    (7)浙江台州(今浙江临海),晁公为曾知台州,死葬此(《浙江通志》卷二三八)。

    (8)南京正觉寺,晁说之死葬建康府正觉寺,邵博祭文曰:“昭德之第、旌贤之阡,公胡不归,埋此道边”(《四部丛刊》本《嵩山文集》附录邵博《祭待制晁四丈文》)。

    (9)澶州清丰,据云晁迥墓和晁宗悫墓均在清丰县城西北25公里阳邵乡西阳邵村西500米处。清乾隆三十四年晁氏后裔国子监正晁合宜凭吊时已是墓碑杳然,故封土列树。嘉庆二年重树碑刻。濮阳市人民政府2000年立《晁宗悫之墓》碑,列为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27日,笔者与安阳师院查洪德教授、濮阳市博物馆王义印副馆员查访该处,四望麦田无垠,宗悫墓仅余一矮丘,晁迥墓则不可觅矣。然王珪《晁君墓志铭》明言仲衍与父宗悫皆葬新郑东里,清丰之墓疑为晁氏后人所立衣冠冢。但晁氏族人葬于清丰者当不乏其人。

    (10)四川嘉州(今四川乐山),中眷晁公武兄弟避金兵之乱入蜀,公武爱嘉州之胜,晚居之,卒于符文乡小石桥(嘉庆《四川通志》卷四十六)。

    另外,尚有晁仲询之子端规兄弟寓赣州(今江西赣县),其孙公定徙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晁升之寓盱江(今江西南城县)[15],卒葬地不详。

    晁氏世居澶州清丰,可能因为这里“地平土旷,四望如砥……林麓映带,土壤闳沃”(嘉靖《新修清丰县志》卷一《形胜》),“所产皆世所常有,非珍奇异品,然以资民生、足国用,则不待外求而足也”(嘉靖《新修清丰县志》卷三《物产》),可见清丰是一个容易生存的农业县。而五代时晁佺徙家彭门,一则因其仕于此,二则可能为了躲避战乱,后梁和后晋在澶州大小百余战,弄得白骨遍野,人烟荒芜。之后晁氏徙于开封昭德坊,则是因官而居,之后晁氏以昭德坊为中心,东西散居,甚至坟茔也选择在离开封不远的新郑和祥符,当然是因为昭德坊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内,有利于家族的发展。晁氏东、西眷迁任城,一方面因为祥符大墓地卑水多,有碍墓穴养护;一方面也是因为昭德乃中眷房产,东、西眷京官不多,难以长久留居炊玉薪桂的都城。而济州交通便利,物价较低,地势较开封为高,晁氏远祖北魏晁晖又曾封济州刺史,在当地可能有一定的基础,选择济州,比较符合生活实际和情感逻辑。晁氏在济州巨野、任城购田修茔,与当地名门联姻,成为济州有影响的望族。后来晁补之嫌巨野低卑贫薄,又迁居济州金乡城东:“济为州治,巨野下土,草木不殖。其西北无山,东南五十里乃有山,而金乡其东南邑,故缗城地,……凡九榖果蓏,土有宜有不宜,此咸宜。若松桧梅柚,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者,植此皆良,又不可知也。以余为儿时所闻见,其俗饶美,大家率轻作业,乐善而好士,厚子弟于学……又好为园圃游乐事以相尚,而非为利……元符中余南归,始自巨野迁此邑。”(《鸡肋集》卷三十《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补之的迁徙不仅有地利原因,还带有强烈的文化选择因素。南渡后晁氏徙居江浙川蜀,当是由于战乱而致,但四川、江西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应是晁氏选择居住此地的重要原因。至于晁公武爱嘉州风景之美,而终老此地,更是带有个人趣味的主动选择了。

    中国古人向来安土重迁,其迁徙通常源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迫不得已的色彩非常明显。就像生物,为了应付自然环境的变化,寻找有利于自己生存繁衍的空间,常被动地进行迁徙活动。而晁氏,除了因为天灾人祸等个体无法抗拒的力量不得不背井离乡外,还常常为了家族获得更好的前途和更有利的条件主动迁徙。晁氏的这种特点,在宋代士人家族中具有普遍性。如临川王氏家族,在王安石叔祖王贯之和王安石之父王益时代分别为子孙选择了新的定居点真州和江宁,并没有返回故乡临川,其原因正如有的研究者分析:“新的定居点如真州、江宁都处于商旅交通要地,政治、经济、文化都较故里发达,进则有利于子孙仕途进取,退则有利于他们安身立命。”[16]再如四川青神陈氏家族,自天圣五年陈希亮与侄儿陈谕、陈庸同年进士及第后始显于世。陈希亮及其子孙陆续因官为家,散居各地,陈希亮定居洛阳,其孙陈挥(长子陈忱之子)北迁河东临晋,曾孙陈与义(第三子陈恂之孙)一支居湖州,其侄陈庸居汝州,可谓四处开花[17]。另外,从归老与卒葬看,北宋诸多名臣中,原籍外地,而卒葬不归故乡,却葬于两京及附近区域的就不在少数,如潘美(925—991)、曹彬(931—999)、张咏(946—1015)、王旦(957—1017)、寇准(962—1023)、陈尧佐(963—1044)、鲁宗道(966—1029)、曹玮(973—1030)、王曾(978—1038)、范雍(981—1046)、夏竦(985—1051)、程琳(988—1056)、庞籍(988—1063)、范仲淹(989—1052)、晏殊(991—1055)、宋庠(996—1066)、宋祁(998—1061)、包拯(999—1062)、曾公亮(999—1078)、陈希亮(1001—1065)、文彦博(1006—1097)、狄青(1008—1057)、范镇(1008—1089)、吕公著(1018—1089)、宋敏求(1019—1079)、王珪(1019—1085)、鲜于侁(1019—1087)、张商英(1043—1121)等[18]。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十八《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也列举了14个北宋的例子。宋代最著名的几位大文豪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老死之地都不在故乡:欧阳修原籍江西庐陵,晚年退居安徽颍州,卒葬开封新郑旌贤乡;王安石原籍江西临川,晚年退居及卒葬皆在金陵;苏轼平生贬谪漂泊,卒葬河南郏城小峨眉山。笔者还曾据上海图书馆馆藏12000余种家谱提要做过统计调查[19],发现宋人因官是乡或因兴趣而卜居的例子数以百计,远超其他各代。兹举数则为证:

    《济阳郡丁氏宗谱》:始迁祖洙,世居天台温岭,南宋初官江西转运副使,任满还乡,路过缙云,爱其山水民情,遂置产立业,筑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

    《东阳画溪王氏宗谱》:始祖安,北宋时以官居于东阳,安之子望因守墓占籍画溪。

    《锦川王氏宗谱》:始祖鼎新,出自徽籍,北宋时迁居须江,传至六世孙光泽,受衢州属邑教谕,任满卜居本邑锦州。

    《四明朱氏支谱》:始迁祖云溪,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