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心智
20世纪《论语》散文艺术…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
说不尽的《论语》
探源溯流说《论语》
王元化谈《论语》
两千年的《论语》到底隐…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
《论语》人物名字研究
最新热门    
 
《论学绳尺》与南宋论体文及南宋论学

时间:2009-8-8 16:43:05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南宋人林子长、魏天应编注的《论学绳尺》,完整地展示了宋代论体文章的形态、文法、内涵,包容着南宋文章家的论学理念,体现了两宋科场论文及应用论文的写作时尚。具有独特的文章学价值,对于研究古代论体文的发展、两宋科场论之风貌、南宋论学绳尺、以及后世八股文之渊源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

【关键词】 《论学绳尺》 宋代论体文 南宋论学

     论体文至宋代成为科举必考,至南宋遂有程式化倾向,探讨论文作法的“论学”因之而显,出现了一些选辑以议论文为主并附加笺评批点的文章选本,其中《论学绳尺》(以下简称《绳尺》)最为独特。此书专收南宋科场论文,共收入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一百五十六篇论文,有笺注、批点、讲评。卷首另有《论诀》一卷,录当时文章家语。此书是目前仅见的南宋论学专书,“论学”之称自此始。此书对于研究南宋论体文的形态和作法、南宋论学及其对后世论学的影响、八股文的体制渊源,都是不可多得的原始文献。然而自20世纪初白话文兴起以后,古文不昌,此书也就鲜有人提起。本文拟对《绳尺》的编著流传情况、《绳尺》与宋代论体文、《绳尺》与南宋论学等问题进行研究。
     一 《论学绳尺》的基本概况
     1.《绳尺》的编著、流传情况
    《绳尺》现存最早为明成化刊本,有“成化乙丑二月丁未丰城游明序”。其书以天干为集次,共十集,日本内阁文库藏八集,阙乙、戊二集,而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绳尺》恰好只有乙、戊二集,版式一样。此外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亦有庋藏。复旦藏本是“校正重刊”本,增何乔新序,版式与成化本小异(1),而内容全同,唯游序落款处损毁,但约略可辨残破处正是“成化乙丑二月丁未丰城游明序”几字。《四库全书》所收《绳尺》十卷,乃据明成化本录入(2)。成化本名为《批点分格类意句解论学绳尺》,署名为:京学学谕笔峰林子长笺解,乡贡进士梅墅魏天应编选,福建按察司签事游明大升重辑校正。此将笺解者置于编选者之前,异于常例,故四库本变为“魏天应编选,林子长笺解”。并于《提要》云“天应号梅墅,自称乡贡进士;子长号笔峰,官京学教谕,皆闽人也”。
    考林、魏之生平,林比魏早八十余年,则此书诸多问题颇须考辨。
    林子长是隆兴元年进士,擅诗文。同年进士楼钥、虞俦、袁说等人的文集里均有和林子长诗,称林为同年。陈造《江湖长翁集》有与林子长唱和诗十余首,称林为计使、运使、教授、郎中、教官、右司。卷三十《祭林子长右司文》云:“其学粹醇,其文炳彪……其骚雅也,今代之元刘,其政术也,前身之求由。”
    魏天应是建安人,《诗人玉屑》编者魏庆之(1192?—1272?,号菊庄)之子(3)、谢枋得(1226—1289,号叠山)门人。蔡正孙编成于1300年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4)卷三《寄讯魏梅墅》题注云:“故友魏梅墅天应,菊庄之子,一乡之快士,与余为四十年交,游忘于醉乡吟社中。”可知魏天应乡隐未仕,卒于1300年之前。据《宋史》谢枋得传,谢是宝四年进士,曾为考官,因忤贾似道而罢官,德元年复出,参与抗元军事活动,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后,兵败而“卖卜建阳市中……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天下既定,遂居闽中”,拒仕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福建行省参政魏天强行执谢入朝。谢临行作诗明赴死之意(5)。诸门生纷纷和诗,壮其行而悲其情。魏天应作《和叠山先生韵》二首并序。天应师从叠山必在至元十三年谢氏居闽之后,至二十六年之间,即谢五十一至六十四岁间。魏庆之比谢年长约三十岁左右,则其子魏天应的年龄或许比谢小不了许多。诗序说“天应足患痼疾”不能为老师饯行,说明当时他的年龄不小了。
    据以上材料,林子长既是隆兴元年(1163)进士,他中进士时如果二十岁,则其生于1143年,如果大于二十岁,则生年更早。那么他比谢枋得和魏天应至少要早七八十年。据现有文献还找不到与魏天应同时的林子长。此林当过教授、教官,“其学粹醇,其文炳彪”,那么他评点笺解科场应试文章的修养应该不错。“官京学学谕”,可以参与评判试卷,因而能直接获得带有考官评语的科场论文。
    林子长的仕履期在孝、光、宁朝,社会相对安定,科举规模扩大,“每试必有一论,较诸他文应用之处为多,故有专辑一编以备揣摩之具者”(6)。作教师的林子长编著《绳尺》,正应此需。此书之“出处”、“立说”、“评曰”及笺解、总评等等,皆切要实用,显示出职业文章家的专业修养。
    现存《绳尺》十集中,可确定时间的约一百一十二篇。每集都有林子长之后的作品,而全部作品都在魏天应以前。假定林子长中进士后又活了五十年,到1213年,则一百一十二篇中有三十九篇在1213年前,七十三篇在其后。另外四十四篇的时间尚不确定,其中或许也有林前的。这样的“假定”虽不精确,但可大致确定:林编选并笺解的篇数充其量也不过三四十篇,其余大部分由魏历时数年分三批编著而成(下详)。魏天应生长在书香之家,观其送叠翁二诗及序,文才甚佳;又观其为《诗人玉屑》所作“补注”、“续评”,可见其学养较深。《绳尺》大部分出自他的编选和笺解,所以游明在序中并未将编选和笺解分开:“昔试论之散出于省监,人得之者盖鲜,及林、魏二先生为之编选笺解,然后盛行于当时。”
    《绳尺》成书必在宋末,因为元初无科考,后虽恢复科举,但以赋易论,“论学”遂寝,魏天应和书肆都不可能在入元之后还编刻《绳尺》。此书中最晚的作品是咸淳十年(1274,宋代最后一次科举)甲戌榜进士黄龙友的科场论文(卷十),可证此书最后一卷的编成时间当在咸淳十年之后的一二年间。游序也明确地说此书“由宋而元以迄于今”。
    魏编刊行不久,宋元更替,其书散佚。明代恢复宋制,以论试士,于是此书又成为有用之书,游明乃重辑重刊之。游明是江西丰城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天顺中为福建司按察签事,提督学校。成化本《绳尺》卷首有游明作于成化五年的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未录,但《文津阁四库全书》录有此序,阙二十一字。游序云: 《论学绳尺》,予初闻其名于太学,而后于乡之宿儒袁氏家得其丁癸二集,辄付子侄录之,以为法程。乃奉命至闽,以董事为职,遍询是集,无能知者,遂命诸生博访于儒家,乃于福州得其丙、丁、戊三集,继于兴化得其甲、己二集,然皆弊脱略,而所抄多缺文。方以简策散逸,莫得其全为恨,适侍御六安朱公从善来按闽,因得誊其乙集,且资其丙、丁集以补遗。既而宪副四明余公允清来抵任,复得抄其庚、辛二集,而赖其戊、己集以补缺,壬集则侍御莆田杨公朝重自吾西江采录以遗,与予家旧所录者,皆至焉。于是散者复合,缺者亦几庶复全矣……予复得以采辑成编……时成化乙丑二月丁未丰城游明谨识。(7)
     游明的好友何乔新为游明重辑刊行的《论学绳尺》作序云:
       《论学绳尺》凡十卷,宋乡贡进士魏天应编选南渡以降场屋得隽之文,而笔峰林子长为之笺释以遗后学者也。元取士以赋易论,于是士大夫家藏此书者盖少。至国朝始复宋制,以论试士,而此书散逸多矣。予友佥宪司事游君大升董学于闽,极力搜访始尽得之,正其讹补其缺,然后此书复完,爰命工刻之,而属予序诸首。(8)
     游、何二序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此书重辑过程,以及游明正讹补缺、增减笺释的情况。然而成化本在游序之后半页空白处,有一刊记,非常重要而且可疑:
       按旧本于己集则云:“前刊五集已盛行于世,今再依前式续三集。”又于壬集则云:“前刊八集,天下学者得之,胸中已有一定绳尺,再续壬癸。”是盖三次编选而后成也。今所采辑,则又倍之,故去其说而约其意。于此幸鉴。
     此刊记是成化本的出版说明。其明言“旧本”有十集,又说“今所采辑则又倍之”。按成化刊本共一百五十六篇,那么旧本应是七八十篇。这可能吗?依前所述,林编只有三四十篇,且不会分十集三次编选,那么旧本只能是魏编本。“旧本……云”说明此书在南宋分三次编选刊行。据此书每集都有林子长之后作品的情况可以断定:三次编选必出于魏天应一人之手。然而游明重辑自序及何序都只说补阙,未言增广,况且游明也不可能成倍地增广,因为他已经不可能重新采辑七八十篇南宋“场屋得隽之文”,他序中明说收集到的是甲至癸十集。可知“今所采辑则又倍之”的话实乃书肆虚夸之语。游明所见旧本之署名,必是林前魏后,故其重辑本仍之。
    在没有其他文献佐证的情况下,笔者谨据现有资料推测:其书大约先由林子长收集编选笺解并应用于教学。由于特别切合考生实用,可能累年有所增补,终不过三四十篇,可能付梓,但必非十卷,更未必分“格类”,书名是否“论学绳尺”亦未可知。林子长是闽人,此书必亦在教育相对发达的闽地流行。魏天应是闽人,其求学备考时,应该读过这部由乡前贤编注的教材,而且长期阅读揣摩,深得其意。当时闽中书肆发达,科举参考书属畅销书。于是魏在林编基础上,又用心收集历年“场屋得隽”的论文,依林书笺解评说之体例增广之,并依书肆之需,将林编和新选混合重编,不论时序先后,细分格类以示“论学”之渊深、“绳尺”之玄妙,分三批作成了这部《批点分格类意句解论学绳尺》。由于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出自魏,所以署名魏编;由于林是前辈,又有“京学学谕”的身份,所以称其为“笺解”者,排序按年辈林前魏后。其时魏天应大约已到中年,博学厚积而未得功名,有时间,有精力,有编选并笺评此书的条件和学养。他尽可能保留了林笺以及“考官批曰”等材料,不足者则依例补写。
    游明对此书内容的正误补缺工作大概不多,因为游序中有一段话说明他对此书的基本内容尚欠理解: 今观是集,乃宋京学谕林先生子长与乡贡进士魏先生天应历选古今诸儒论之尤者,萃为一编,而命以是名。
     这简直太离谱了!此书所收一百五十六篇,全是南宋人的论体文章,连北宋的都没有。游序有如此大谬之语,说明他并未一一审阅内文。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他收集到的宋本十集比较完整,无须多加审视;二是游明请内行人帮忙整理,自己并未详审。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说明游刻本与宋本无大差别。那么游序所言重辑之功,在内容方面就有限了:
       顾今所辑录者,犹颇缺遗。是以忘其愚鄙,妄以己意,补其缺文;于其避讳,如易桓为威之类,悉改正之;于所释之未切当者,窃增损于其间,又考诸经传子史,以订其讹误……至有文亡而犹存其题者,庶同志之士录示以补之也。
     重辑时做了这些工作是可信的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