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心智
20世纪《论语》散文艺术…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
说不尽的《论语》
探源溯流说《论语》
王元化谈《论语》
两千年的《论语》到底隐…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
《论语》人物名字研究
最新热门    
 
《论学绳尺》与南宋论体文及南宋论学

时间:2009-8-8 16:43:05  来源:不详
,但游序对正误补缺的工作量只是含糊言之,并且诚实地说明有“同志之士”的功劳。如此看来,游明重辑刊刻时基本保留了宋本面貌。
    《四库全书》依成化本录入,改变作者顺序为魏、林,每集序号以“一”至“十”代替“甲”至“癸”,放弃了成化本中的游序、每卷之前的目录(目录中每格均有一段“类意”)、每篇行文中的眉批、点抹及作者名下的“省元”、“状元”等身份(约三分之二作者名下有头衔)。
    《四库提要》说此书“凡甲集十二首,乙集至癸集俱十六首,每两首立为一格,共七十八格”。此说不确,每卷格数、首数并不平均:卷一7格12首,卷二至十各16首,但格数不一:卷二8、卷三10、卷四11、卷五9、卷六8、卷七8、卷八9、卷九9、卷十8。总计87格,去其重复则为54格,156首。
    2.《论学绳尺》的体例
    游序描述他所见到的旧本体例:“首之以名公论诀总目,次之以作论行文要法,每集则分其格式而为之类意,每题则叙其出处而为之立说,且事为之笺,句为之解,而又标注于上,批点于旁。”
    今存成化本与游明的描述一致,说明游是依宋本体例和式样刊刻的,甲至癸十集,每集有目录,目录中每格之下有题目、作者、类意。如:
       立说贯题格:《汤武仁义礼乐如何》王胄;《三王法度礼乐如何》常挺
      类意:前篇谓仁义之中……(共53字);后篇谓为法度者……(共53字) 每卷正文的样式为:
       《汤武仁义礼乐如何》王胄,此篇与《三王法度礼乐论》同意
出处:《前汉•贾谊传》上疏: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
立说:谓仁义之中自有礼乐……(共86字)
        批云:立说有本祖,行文有法度,明白而通畅,纯熟而圆转。真可为后学作文之法。
正文中,随文有笺解批评,即游明所谓“事为之笺,句为之解”。成化本每页上方有眉批,文旁有点抹。
        文后总评:前篇谓人心有仁义则有礼乐,此篇谓人心知礼乐则知法度。是用其主意,仿其步骤。不可不参看。
     此外,编者又特别作了眉批和点抹以提示文章结构和重点。
     以上除正文以外的所有笺评解释性文字中,除了少数标明“考官批云”者外,应该都是编注者林子长或魏天应所为,非常中肯实用。
    《四库全书•崇古文诀提要》云:“宋人多讲古文,而当时选本存于今者,不过三四家:真德秀《文章正宗》……吕祖谦《古文关键》、谢枋得《文章轨范》,及   此书而已。”与此四书相比,《绳尺》名气略小,但体、用独特。五书比较,体例互有异同。
    吕祖谦《古文关键》选唐宋韩、柳、欧、曾、三苏、张耒八家之文六十篇,主要是论文。卷首总论文法。四十一篇有简短评语,十九篇无评语,全书无笺注,但有点抹(9)。评语主要是对立意布局进行评说。如《重答张籍书》“此篇节奏严洁铺叙明白”、《与孟简尚书书》“此一篇须看大开合”等。在四十一篇有评语的文章中,有九篇是文前文后都有评语的。

    林子长与吕祖谦同年进士,名气远不及吕。《古文关键》与《绳尺》,皆因学习者之需而编,二书可比较处有六:1.卷首皆有总论,但《古》乃吕氏自家之论,《绳尺》采诸家之论,论家多为吕、林之后人,可知必为魏辑。2.《古》于韩愈《谏臣论》题下标为“意胜反题格”;《答陈商书》标为“设譬格”;《捕蛇者说》标为“感慨讥讽体”,此与《绳尺》之分格类似。但《古》唯此三篇标示格、体。3.《古》于文前文后置评语的方式与《绳尺》类似,但《古》或有或无,《绳尺》则每篇如此。4.《古》选唐宋八家文,依人依时序编排,虽多系议论文章,但论、说、书、序各体都有;《绳尺》则唯选南宋“科场得隽”之论。5.《绳尺》有详细的随文笺解,《古》无。6.二书之宋本皆有点抹,《绳尺》还有眉批,《古》无。此二书体例相近,令人想到吕、林乃同榜进士又同朝为官,虽各编一书,但皆一时风尚使然。
    比吕、林晚四十余年的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及《续集》共四十卷,是历代至唐各体文(及诗歌)总集,其中议论文十八卷,无评点。与《绳尺》类似之处是行间有注释。
    楼昉《崇古文诀》“选古文凡二百余首……大略如吕氏《关键》,而所录自秦汉而下至于宋朝,篇目增多,发明尤精”(10)。此书每篇题目之下有数十字评语,与《绳尺》的“批曰”类似。其评语多数是评说文意,少数兼及文法或渊源。评语之外,就只是文选的原始文本。但卷十一韩愈《与孟简尚书书》评语之后标明“文字抑扬格”,虽是特例,但与《绳尺》“分格类意”的方式一样。
    《文章轨范》七卷,首有明人王守仁序云:“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自汉迄宋凡六十有九篇,标揭其篇章句字之法……是独为举业者设耳。”此书前二卷题曰“放胆文”,后五卷题曰“小心文”,其笺解评说的体例与《绳尺》颇多类似:每篇题下有评语,极少数篇后又有评语;没有“出处”、“立说”;随文笺解主要是提示文法,而不像《绳尺》那样注释字词语句。魏天应是谢门弟子,但林子长比谢早八十余年,故《绳尺》的体例形成应在此书之前。
    与上述四书相比,《绳尺》是最适合考生学习揣摩科场论体文的参考书,最能反映南宋科场论文的体制形态,最能体现南宋“论学”之“绳尺”。
     二 从《论学绳尺》看两宋论体文
     1.论体文的源流
    论体文源远流长。刘勰认为“论”的立名源于《论语》(11)。《论语》属语录体,虽以论事论理为主,但与后来具有论辩性质的完整论文尚有很大区别。战国时期,论体文发育迅速,出现了《庄子》、《荀子》那样成熟的文章。汉代论体文章更为成熟,如贾谊《过秦论》等。刘勰认为此时的论文堪称“论家之正体”(12)。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与论体文相得益彰(13)。到了唐代,论体文的内容愈加丰富,《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八至七百六十专收论体文,中有大量唐论,内容无所不及。
    论体文在唐代成为科举文体。进士科最初只试策,不试论。唐文宗大和三年(829),礼部奏请:“进士举人……次试议论各一首。”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14)。
    宋沿唐制,科考尤重论文,试必有论。《宋史•选举志一》:“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庆历四年,范仲淹、欧阳修改革科举,将诗、赋改为末场,论、策改为头两场。其后王安石变法,废除科试中的诗赋、帖经和墨义,改试经义、论、策。
    与科举相适应,学校课程和测试自然也要作论体文。《四库全书•论学绳尺提要》云:“当时每试必有一论,较诸他文应用之处为多。”考生平时习作的论文,在科举时还能派上实际的用场,因为有些科试,除了考场作论以外,还须提交平时所作的策、论以供参考。《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说:“元祐二年,复制科。凡廷试前一年,举奏官具所举者策、论五十首奏上。而次年试论六首,御试策一道。”
    宋代科举规模远过于前代,科考范文读本便应运而生,恰值印刷出版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因而南宋书坊间出现了不少专供考生参考的文章选本。由于论体文在考试中最重要,所以多数选本都以议论文章为主,《绳尺》就是这样一部论体范文选。
    2.《论学绳尺》的选源
    《绳尺》入选作者一百三十人,全是南宋人,最早是绍兴二年(1132)进士陈时中,最晚是咸淳十年(1274)进士黄龙友。其中有十一人入选两篇以上,最多是陈傅良九篇。一百三十位作者大致分三类:进士七十七人(其中有状元三人,探花一人,省元二十七人);公魁、私魁、舍魁、解试等四十一人;其余十二人或为“乡先生”,或未注身份(15)。其中有著名文章家,如吕祖谦、陈傅良、戴溪、冯椅等。可知《绳尺》基本上是南宋一百多年科场“元、魁、进士”的试卷总集,其指导科考的权威性、实用性可谓独一无二。
    当然,其中有几位“乡先生”的文章大概不是“场屋得隽之文”。即便是“元、魁、进士”之作,也未必是中举时的考卷,比如陈傅良九篇中,只能有一篇是考卷,其他则是平时之作。但他既是进士,更是名重当时的文章家,故其权威性又高于一般“元、魁”。
    3.从《论学绳尺》看科场论的题目
    科场论的题目由朝廷出,一般是从经典著作中截取某段文字,让考生对这段文字的观点进行论辩和评论。从《绳尺》一百五十六篇的“出处”,可知南宋科考论的命题范围:《左传》3;《史记》4;《前汉书》52;《后汉书》6;两《唐书》17;《晋书》2;《老子》1;《论语》11;《孝经》1;《荀子》10;《孟子》23;《扬子》14;王通《文中子》、《中说》7;班固《西都赋》1;萧统《文选•昭明太子序》1;韩愈《原道》2、《进学解》1。
    题目出自史书最多,占一半多。其中评论君臣之道的最多,有三四十种,如《太宗英武仁恕如何》等。其他或评论历史人物如《萧曹丙魏孰优》;或评论典章制度如《孝文几致刑措》;或评论军政策略如《唐兵制节目如何》。
    出自经、子、集部的题目,重在考察考生的儒学修养,论文以说理为主,论题总在忠恕仁爱、修身养性等范畴,反映出宋代理学对科举的影响,如《仁义礼智之端如何》。
    《绳尺》对每个题目都注明出处,这对指导读书范围、阅读深度、训练猜题和临场认题能力等,大有裨益。
    4.从《论学绳尺》看科场论的文体形态
    《四库全书•论学绳尺提要》说当时的科场论“限五百字以上成”。考察《绳尺》的一百五十六篇文章,篇幅多是八百至一千五百字左右。论文格式通常以“论曰……”起头,以“……谨论”结束,但有三十八篇无此格式。此格式与北宋科场论文一样。实用论文则无此格式。论文的结构,以卷一王胄《汤武仁义礼乐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