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心智
20世纪《论语》散文艺术…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
说不尽的《论语》
探源溯流说《论语》
王元化谈《论语》
两千年的《论语》到底隐…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
《论语》人物名字研究
最新热门    
 
《论学绳尺》与南宋论体文及南宋论学

时间:2009-8-8 16:43:05  来源:不详
能不孤立呢?接题便由此引出全文论述的重点:圣人待人以宽。论项即从小讲到原题。小讲须宕开话题,使议论开放一些,引起转折变化,从理论上为大讲进行铺垫;原题则收拢话头,把议论拉回到主题上来。戴溪说“原题贵新”。冯椅说“豕顶欲肥而缩”。欧阳起鸣说论项“先看主意如何,却生一议论起来,或行数句淡文,或立意用事起,或设疑反难起……设疑为易,后用事证佐,则不枯”。福唐李先生《论家指要》说题下(据其上下文看,即论项部分)有四种方式:“本意起贵乎转换,不要重复;用证起贵乎的切,不要牵强,不可丛杂;辨难起贵乎是当,不可泛讲,连论头下径说去,贵乎有议论,不可率略。”《仲尼不为已甚》的小讲是反题意假设:“夫其望我过高也,而吾又详责之……”意思是别人已经把圣人看得很高了,圣人如果再对别人要求很严,自己就孤立了。笺注云:“止斋文法多如此衮缠,若如此则是太甚了。”这就是“设疑反难”,即欲扬先抑、先从反面说起。责人过严就孤立自己,这样的事孔子当然不干。于是原题,即还原到题目:“故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夫子之道所以至今不废也。”话头从正面收拢。这只是一例,小讲未必都用“设疑反难”之法。但原题必须收拢话题,明显的标志是主题句第二次出现。
    论腹即大讲,根据题意展开议论,纵横古今,事理兼备,正反开合,抑扬转折,放得开,收得拢,有思想深度,既见学识,又见才智。所以戴溪说“讲题贵赡”,冯椅说“牛腹欲肥而大”,陈傅良说“讲题谓之论腹,贵乎圆转议论,备讲一题之意。……实事处须是反复铺叙,方得用语圆转;又须时时缴归题意,方得紧切如小儿随人入市,数步一回顾,则无失路。若一去不复返,则人与儿两失矣”。欧阳起鸣称之为论腹和论腰:“铺叙要丰赡,最怕文字直致无委曲,欲抑则先扬,欲扬则先抑,中间反复,惟意所之……变态极多。大凡转一转,发尽本题余意,或譬喻,或经句,或借反意相形,或立说断题。”
    论尾就是结题,简明扼要地扣住题目,结束议论。冯椅说“蜂尾欲尖而峭”。陈傅良说“结尾正论关锁之地,尤要造语精密,遣文顺快……有文外之意”。欧阳起鸣认为论尾最好是“多有警语……百丈竿头,复进一步”。如《仲尼不为已甚》的结尾:“其从容气象,宛然孔氏家法也。噫,甚矣!轲之似夫子也!”因为题目出自《孟子》,所以结处顺势说孟子知孔子家法,太像孔子了!既扣了题,又点出孔孟之道相承,余味悠长。
南宋论学的结构论,还没有严格分为后世所谓“八股”,但“其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式,实后来八比之滥觞,亦足以见制举之文源流所自出焉”(21)。
②文法论
    广义的文法指作文的一切方法,包括以上所述立意谋篇布局结构之法。但《绳尺》的《论诀》和笺解所谓“法度”或“文法”,多是指狭义的文法,主要是行文论证之法。如卷一《圣人备道全美》批曰:“法度整严,气象广大,首尾相照应,有如常山蛇之势。”卷二《博施济众何如》批曰:“此篇是真要看他间字回斡,冷语发明,最有法度。”林图南论行文法有:抑扬、缓急、死生、施报、去来、冷艳、起伏、轻清、厚重。他对此一一解释并举例说明,兹不赘述。
    文法既有常规,又尚变化。论学家据变求常,因常知变。比如危稹谈“论中使譬喻,须一句比喻,一句使实事为上格”。吴镒谈照应“首尾相应,其势如击蛇”。《绳尺》中谈论最多的是抑扬、照应、转折之法,兹不赘述。唯《论诀》所录林图南论行文法,使用了八种术语,大意如下:
    折腰体即折断再续。他举的文例是在叙述和议论史事时,中间插入一段抽象的道理或比喻,然后再继续。他说如果是俗手,就不会用这种折断———宕开———再继续的手法。蜂腰体是转折之法,其形式是:……不是……而是……
    掉头体是另一种转折法———转说其他。“读者正凝神欲观其收拾,又却别颂去,使之搜寻一饷,然后得其意旨所向……必也深藏固秘,邀勒艰难,彼然后不敢以为易得”。林图南在此处引用吴行可的一段话颇有助于理解诸法之别:
       掉头体似折腰而非折腰,似双关而非双关。折腰则缘上意而生语,此不缘上意而别生语,于收拾处方牵上意而入文也。双关则平分两脚,意要偶语,要齐,有似破义中以一脚收此,虽两脚意,不要偶语,不要齐,不须中生一脚,但以下脚收上脚也。
     单头体就是顺着一个话头说,不转折。如“意在高祖,便举项羽以为头;意在于自便,便举宽仁以为头。所谓一引一结,单头体也”。
    双关体,如《方能甫光武以柔道理天下论》“先开其刚,与刚柔作两门关,取柔放其中;开其定天下、治天下作两门关,取理天下放其中”。然后取两“中”合一,即“以柔理天下”。这就是双关体。三扇体是设置三层意思,逐层深入之法。
    征雁不成行体(亦名雁断群体),如阮霖《马周言天下事论》“提起六件事,若分为六脚即太冗,直若分为两脚即太长,惟是分作四脚,不长不迫……段段变文”。
    鹤膝体,如陈惇修《孔子用于鲁论》“自入孟子处,乃鹤膝体……论本是孔子,乃用孟子插入来,故如接花木而用鹤膝枝也”。
林图南设此八种名堂,是用比喻的方式讲解文法,略有巧弄玄虚、似是而非之嫌。
③风格论
    《论诀》首录吕祖谦云:“论各有体,或清快,或壮健,不可律看。做论有三等:上焉藏锋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焉步骤驰骋,飞沙走石;下焉用意庸庸,专事造语。”此所谓“体”,就是指文章风格。吴镒也说:“论体有七:一圆转,二谨严……”
    吕祖谦在其《古文关键•论作文法》中,曾列出二十种文章风格:明白、整齐、紧切、的当、流转、丰润、精妙、端洁、清新、简肃、清快、雅健、立意、简短、闳大、雄壮、清劲、华丽、缜密、典严。他称之为“格制”,涉及文体风格、语体风格、修辞风格等等。《论诀》戴溪云:“史论易粗,宜纯粹。性理论易晦,宜明白。”此指文体风格。戴溪又说:“议论贵含蓄,譬喻贵警拔。”此指修辞风格。陈傅良云:“造语有三:一贵圆转周旋,二贵过度精密,三贵精奇警拔。”这也是讲修辞风格。陈亮云:“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宏富;不为险怪之辞,而自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这是谈行文之总体风格。
    《绳尺》笺解中的“批曰”,常常涉及文章风格,其中最突出的是推重古雅渊博,特别看重用典。如:“文有古体,语有古意,当于古文求之,其源委得之柳子厚《封建论》。”(卷一《太宗治人之本》批)“议论有据,文字亦老。”(卷三《尽心知性存养如何》批)“说有本祖,文有法度,说得极透彻,老笔也。”(卷六《尧舜行道致孝》批)“有据”、“有本祖”是考官判断作者学力的主要依据,“有古体”是考官对作者笔力的评价,批语中最常见这些评价。
    在渊博典雅的基础上,再求语辞之简洁、清新、华丽,文势之阔大、流畅等等。如:“立说祖关、洛语话,行文有前辈典刑,清密而敷畅,圆活而老成,数十年来罕见此作。”(卷四《文帝道德仁义如何》批)“说有本祖,文亦华丽。”(卷四《孝宣优孝文》批)“文势圆转,节节相应,深得论体。”(卷六《仁圣博施济众》批)“文简洁而气和平,逶迤曲折,颇得止斋法度。”(卷六《君子以仁礼存心》批)“深得论体”是批语中常用的综合评价,包括立意、结构和风格等等。风格是多样的、具体的,笺评总是针对具体文章加以评点,其中包含的风格论既丰富又具体,便于学习者领会。
     结束语
     南宋论学讲究“绳尺”,对学习者有益也有害。作文之道玄妙无涯,初学者往往摸不到门路,“绳尺”就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但同时也形成束缚。《四库全书•论学绳尺提要》言科场论文“其始尚不拘成格,如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自出机杼,未尝屑屑头颈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后,讲求渐密,程式渐严,试官执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于是双关三扇之说兴,而场屋之作遂别有轨度。虽有纵横奇伟之才,亦不得而越”。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云:“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
南宋论学之兴与论体文程式化是相伴而生的,它们既是论体文高度成熟的标志,也是论体文走向僵化的标志。 
[作者简介]
张海鸥,1954年生。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教授。发表过专著《宋代文化文学研究》等。
孙耀斌,1975年生。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该系博士生。

注释:
1成化本每行22字,重刊本每行24字。
2笔者以四库本与内阁文库本细勘从而确认。
3参张健《魏庆之及〈诗人玉屑〉考》,刊于日本宋代诗文研究会会刊《橄榄》第12期(2004年)。
4日本长泽规矩也编选《和刻本汉诗集成》丛书本。
5四库本《叠山集》卷一《魏参政执拘投北行有期死有日诗别妻子及良友》。
6《四库全书•论学绳尺提要》。
7见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第八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8此序见四库本何乔新《椒丘文集》,又见《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第八册,第216—220页。
9《四库全书•古文关键提要》:陈振孙谓其“标抹注释以教初学”,则原本实有标抹。
10《四库全书•崇古文诀提要》。
11见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12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327页。
13参彭玉平《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4《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条制三》。
15笔者据多种史乘和地方志作了《〈论学绳尺〉作者情况考》,字数繁多,此处不便注释。
16《东坡全集》(四库本)卷四十至四十四共收论六十三首,苏辙《栾城应诏集》收论三十余首。
17《论学绳尺•论诀》。
18见明刊本每卷目录,四库本未取。
19批云:止斋之论,论之祖也,此篇又为止斋诸论之冠,文圆活而味悠长,读之终日不厌也。
20这与其他人所称“原题”不同。陈指推究题意;他人指小讲宕开一段之后,再收回话题。
21《四库全书•论学绳尺提要》。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