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与现代理论物理学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八字预测的先天及后天理…
八字测天地之理论篇
八字测算的理论基础
“六爻的四个层次理论”…
六神在断卦中的应用理论…
爻的四个层次理论及实例…
六爻预测学理论上经验和…
最新热门    
 
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

时间:2009-8-8 16:44:24  来源:不详
……我想强调的是世界各国正在变得相似或标准化的方式,而不是赞颂这些文化差异的方式。人们还可以证明,文化差异不论有多么深刻的社会基础,现在也正在变成平面化的、正在转变成一些形象或幻象,而那些深厚的传统不论是否曾经存在,今天也不再以那种形式存在,而是成了一种现时的发明。人们因此而谴责传媒,但它看来确实是后现代性的一种逻辑,是它内部深层历史的消解。” 19 詹姆逊曾经谈到中国的城市正在迅速“变成后现代过程,尤其在后现代性意味着历史或历史感或历史性消失的那种意义上”。这种美国式的后现代主义批评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使社会人文科学美国式的一体化、标准化的方式。有人用美国“麦当劳化” 20 的思维方式,来形容美国式的一体化与标准化,是个十分形象的说法。在社会人文科学里,这种美国式的标准化、一体化思想,消解着历史的深层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术批评研究。詹姆逊说,英国过去曾是美国的传送带,“而如今的美国又好像成了中国的传送带”,说得十分实在。好像作为呼应,我们的批评文章告诉我们不能再强调“民族国家身份”,否则“无非是想走终南捷径,无法与别人共同起跑,平等对话。而幻想以民族特色来在国际学界争一席之地,以其‘特殊的身份'获得承认,那本身就是打了折扣,这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不是‘中国的’又何妨”?在去“中国的”之后,自然就和西方接轨了,和西方的差距弥合了,一滩水和乳汁交融了。但这恐怕就不止是“终南捷径”,而是“麦当劳捷径”了!我国的文化批评的某些方面,实际上就用这种使历史再度断裂的思维来弥合原有的断裂,但最终是否会使自身的文化传统,化为一溜历史青烟呢!

那么真的存在什么“后现代真经”吗?其实,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派别众多,理论上十分芜杂,自有它的长处和局限。对于这点批评文章也是承认的:“文化研究、全球化理论、后殖民学说、媒体研究等等,分门别类又相互交叉重复,混乱不堪又泾渭分明,左派的批判理论在资本主义搭建的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漏洞百出”。那么,既然认为这类是“混乱不堪”、“漏洞百出”的东西,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真经”了呢!这里恐怕就难说是学术因素在起作用了!后现代以解构逻各斯中心为己任,而现在要把后现代提到“真经”的吓人地步,这就大大有违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去中心的多元化的初衷了。也许,给人不少启迪,主张思想解放,力图拆去凝固不变的教条框框,反对逻各斯中心的后现代文化研究,与解构

以往的文化的价值与精神,确立自己的绝对 权威的“真经”地位,到处消解别人,而惟独不肯消解自己,可能这本来就是它的双重本质特征的表现吧。西方的文化批评本身自然并非“真经”、教条,可是像橘生于淮而成枳,在它移植到中国后,是不是我们使它成了新的“真经”、教条了呢!

利查德·罗蒂作为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位代表人物,是反本质主义、反一元论、主张多元文化的哲学家。最近他访华时说:美国的新左派,“关切身处边缘的弱势群体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往往置国家理念、民族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于不顾,就非常危险了”。又说,“后现代主义因其建设性的薄弱在美国并未占据主流地位,而中国却将后现代主义奉为圭臬,这是有问题的” 21 。引语录自一篇报道,估计与罗蒂的原意出入不大。罗蒂批评了美国新左派的那些思想,相当曲折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一些中国学者(自然并非新左派)的理念。可贵的是,他还讲出了后现代在美国并不占主流地位的真实情况,而在我们这里却炒得如此之热。这位后现代哲学家的话语,对于我,对于在文学理论建设中需要增强历史感的人们,是多少会有一些启迪的。

注释

①见拙文《全球化语境和文学理论的前景》,《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盛宁:《对‘理论热'消退后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的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②见拙文《全球化语境和文学理论的前景》,《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童庆炳:《全球化时代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亡吗?》,《文艺报》2001年9月25日;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与希利斯·米勒商榷》,《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③见《社会科学报》2004年6月17日。

④见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l期。⑤见《文艺报》2004月6月24日。

⑥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同类文章还有李春青:《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文艺争鸣》2001年第3期;曾庆元:《也谈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合法依据”》,《文艺争鸣》2001年第6期;王志耕:《文学理论:走在路上》;田忠辉:《文学理论反思与文化诗学走向》,《文艺争鸣》2002年第4期;曾庆元:《再论文学理论学科的合法性依据——兼答王志耕的〈文学理论:走在路上〉》,《文艺争鸣》2002年第6期。

⑦陈晓明:《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当代文艺学的反思》,《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以下引文均出此文。

⑧这时期出版的有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文学科学基础》(1948年版)查良铮译,平明出版社1955年版;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谢皮洛娃:《文艺学引论》(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柯尔尊:《文艺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⑨佛克马等著:《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页。⑩见《文学报》2004年8月26日。

11可参见童庆炳:《再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 视野》,《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4期。

12见拙文《文艺理论:回顾与展望》,收《文艺理论:回顾与展望》,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13见拙文《会当凌绝顶——回眸20世纪文学理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14陈伯海、黄霖、曹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15郭英德:《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16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52页。

17引文均见《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18詹姆逊(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1页。

19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20这里借用了苏国勋:《抵制社会科学的“麦当劳化”》一文的术语,见《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8日。

21见《社会科学报》2004年7月27日。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