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受辱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是…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
网络时代的操盘手和弄潮…
解析房地产价格定价因素…
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节日
失落的光荣:后三套集成…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把握…
论六经並称的时代兼及疑…
时代狂人贾宝玉——剖析…
古典时代的政治权力与文…
最新热门    
 
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

时间:2009-8-8 16:44:26  来源:不详
受,诗意泛化一下又有什么不妥呢?

再次,对什么是消费社会中的“诗意”问题,也应有一个新的理解。拿中国画来说,昔日描写幽壑高林、渔樵寺庙谓之有诗意,到“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以及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等人,描写平民百姓以及百姓日常生活器物也不能说它就缺乏诗意。徐悲鸿画马固然符合传统的诗意,但写实写史的题材如《田横五百壮士》等也有诗意。当今的一些文入画,将候车的白领、闲居弄猫的妇人画进画中,也不能说就无诗意了。茅盾文学奖得主、长篇小说《白门柳》作者、广东画院院长刘斯奋,他的画撷取日常生活现象入画,不仅入时,而且也揭示了日常生活的诗意。当今油画界描写日常生活成为画家们的共同倾向。2004年第10届全国美展,广东作者孙洪敏所作的《女孩·女孩》,画的是两个入时但又精神疲惫的女孩,其意义也是较丰富的。此画曾获得银奖提名 ⑨ 。细想一下,西方的一些优秀画家,过去描写的也多是贵族的日常生活,如洗浴、梳妆、宴会等,它既是时尚,同时也充满诗意。如今的画家本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把笔触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思想深刻,也同样会获得诗意的。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通过一定的技术诗意还可能被放大与加强。如灯箱广告中的巨幅照片,电视中富有诗意与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片等。在这一点上,我倒很赞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本雅明,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以电影等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诞生,虽然使得传统艺术的“光韵”(相当于“诗意”、“韵味”)消失,但因为它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 ⑩ ,使艺术成为大众的东西,从而使得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既然现代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发生了转变,为什么“诗意”就不会发生转变呢?在当代社会,我宁可将“诗意”理解得更广泛些,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过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里的“诗意”不仅指人类应具备精神家园,亦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当代文艺具备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给陷入物质迷茫当中的人以启蒙与警醒,让人在现实中重建对合理生活的希望与信心,不也是当代社会的“诗意”吗?

至于文学艺术的商品化是否会造成文学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丧失,这也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本雅明和詹姆逊都认为艺术的商品化会损害艺术的创造性,尤其是詹姆逊认为在后现代文化时代,艺术的独一无二性消失,成为模仿的“类像”。丧失创造性和艺术个性的现象在当今的文艺生产或文化生产中固然存在,因为文学艺术作为商品流通自然会造就一批制造“通货”的生产者。但购买艺术的大众口味也是变化的,到一定的时候他就不满足于“通货”而要求接受“精品”了。其实,在商业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文学艺术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赢得市场的占有量,如果没有强烈个性与创造性,消费者也是不买账的。优秀的艺术生产者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在适应市场中坚持其艺术理想和艺术个性。巴尔扎克曾经为了市场而写作,但他在大量创作中也留下部分具有创造性的“精品”。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曾迎合过大众的口味,但他创作的优秀作品仍然是所有剧作家中最多的一个。在消费社会,连物质产品的生产也要打个性的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手表、手机、微型洗衣机等,其工艺设计师在能保证其功能实现的前提下,也越来越追求外型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最近,德国的皮勒(Piller)教授首次提出了“个性化批量生产”的概念,即客户(购买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自行设计所需 要的个性化产品,再由厂家组装、生产和配送。戴尔公司的电脑已开始实施按用户要求组装各种个性化电脑。瑞士的一些手表厂可以由客户对手表的设计进行参与。皮勒教授的研究小组正伙同阿迪达斯公司,在网站上请消费者自行设计运动鞋,并由其他用户参与修改,最后再由用户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款式进行批量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艺术作品,更要面临大众的评头论足,如像戏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如果缺乏独创性和个性,就会被大众无情地抛弃。因此,在市场经济与消费时代,艺术的商品化同样也向艺术的独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在于艺术家和理论家是否能应对这种要求与挑战,拿出更具独创性的作品来。

以上是我为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问题所作的辩护,目的是想从积极或正面的方面去理解文学存在的价值以及发展的前途问题。我总觉得我们当前的理论界、批评界对文学存在的价值、文学的意义、文学的发展路向太过于悲观。一些理论家、批评家总是认为当前的文学由于受到价值多元与市场经济的冲击,意义趋于贫困化、平面化、低俗化,有的甚至持一种“新左派”的立场,认为当前文学已完全丧失了批判性,沦为了金钱与肉欲的奴隶,是与消费社会、市场经济合谋而扼杀了文学。我以为这些看法有失辩证法。我不否认当前文学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这些弊端的解决只能靠发展。发展也是文学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硬道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大大发展起来了,这应该是事实。比如90年代始作家和批评家都开始重视叙事,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重大转变;文体大大发展,单散文一项就出现了许多突破;小说创作中也有像阿来的《尘埃落定》、陈忠实的《白鹿原》、张平的《抉择》等重磅作品,其价值并不逊色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还有文学与电影电视的联姻,既形成了电影电视的繁荣期,反过来电影电视又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观众等等。这些都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娱乐与精神的需求。可以肯定地说,当前文学并没有衰退和走下坡路的迹象,更没有要“终结”的预兆。如果当前的文学正在变得无意义、无价值,正在当着金钱的奴隶,那文学还有什么前途呢?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消费社会的到来真的就成了文学的克星了吗?技术时代的到来真的就会使文学彻底从地球上消失吗?我看未必。想中国宋元明时期,文学亦曾面对过市场,经历过消费与肉欲泛滥时期,宋元话本中不也是有佳作留存吗?“三言二拍”不也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其中也不乏追求精神至上的优秀之作吗?就是颇存争议的《金瓶梅》,不也风风雨雨撞入到21世纪来了吗?想当年这些东西都曾是迎合过市场和大众的,它们倒也构成了中国文学中“有意义”的部分与环节。当今文学在迎接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挑战中,依然在寻找和探索新的定位、新的意义、新的价值,出现了许多新的转变和转机。我对消费时代文学的前途是充满希望的。

文学是人学,是关注人、研究人、研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生产。古往今来,文学充满对人类和社会的爱,歌颂也罢,批判也罢,都是为了追求人类与社会更美好的前程。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以来,文学似乎表现对人类、社会绝望的成分多,但正如阿多诺所言,人们正是从卡夫卡式的绝望之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拯 救。从批判中得到拯救,从绝望中获得希望,这正是文学的人文关怀。用佛家语说这是大慈悲。文学与文化研究之所以相通,是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渗透着批判精神,充满着对人类社会的拯救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在21世纪不会过时,往后恐怕也不会过时,除非文学不再是由人来创作。人文关怀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21世纪文学及其文学研究只要坚持批判、拯救,并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大方向就不会错。这可能是文学还之所以为人们热爱而未能被终结抛弃的原因。

注释

①②参见陈新年:《消费经济转型与消费政策——关于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83期。

③见李康化:《文化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载《文化蓝皮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声、谢绳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④参见贺剑锋、刘炼:《我国图书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对策研究》,《出版科学》2001年第4期。

⑤彭亚非文、费勇文载《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⑥[英]约翰·费斯克:《大众经济》,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4页。

⑦[英]特里·洛威尔《文化生产》,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同⑥,第128页。⑧周际华《家荫堂汇存从政录》。

⑨参见《南方日报》2004年9月12日第7版。

⑩[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