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工作总…
“70码”成为网络新名词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网络时代的操盘手和弄潮…
我国首部网络实名法律遭…
八字造就的网络情缘
网络语气占卜他(她)的性…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最新热门    
 
网络文学本体论纲

时间:2009-8-8 16:44:34  来源:不详
络文学有精神对现实的在场,但这里有没有“真理”(文学性)对文学的完全在场与敞亮呢?或者说有没有技术的“去蔽”造成的文学性“遮蔽”呢?对此,我们还需要有本体论上的逻辑清理。

二、本体表征的双重结构

对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而言,其本体存在首先表征为互联网上显性在场的文学,即这种文学的存在方式及其范式,然后是其隐性存在的存在本质与价值,即作为文学的“文学性”的意义存在。前者的存在可能会对后者形成存在的“遮蔽”,因为恰如海德格尔所说,本体论永远处在“诗、言、思”的途中,诗不是“在”本身,而是在的缺席,同时也是在的“召唤”。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就是在由“言”而“思”、由“思”而“诗”的追寻途中所实现的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间的生成转换,以及显性存在与隐性价值之间的内在审视。因为“真理从来不是现存的和一般对象的聚集,而是存在的敞开,是所视的澄明,是作为透射描绘出的敞开的发生”17 。网络文学的隐性存在或本体存在的隐性结构,就是对它的显性存在或它的本体存在的显性结构的“去蔽中的敞亮”、“存在的澄明”,是文学的价值在展示自己时所依存的现象学本体论的先行结构,它使我们得以从技术化的“隐藏之物”进入文学性的“澄明之境”。先谈网络文学本体表征的显性结构。

网络文学本体的显性存在是一种结构性存在,但它又不同于笛卡尔所谓的“广延物体”的固定性,即一个主客二元分立中可以确证的外部他者。因为电子语言僭越了传统语言分析的边界,置换了对象“在场”与“缺席”的设定方式,用“信息DNA”的吐纳和“比特”的传播方式替代了“原子”的物理属性18 ,使得自身的本体存在“既无处不在又处处不在,既永远存在又从未存在,既是物质又是非物质”19 ,因而,网络文学本体的显性存在既是物质的(电脑、连接终端的电线、调制解调器、键盘、鼠标、手写板、电子压感笔等硬件设备),又是非物质的,如由“比特”(bit音译,指计算机二进制数的位)、文本标识语(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赛博空间(cyberspace)、多媒体(multimedia)、超文本(hypertext)、超链接设计(hyperlink)、虚拟真实(virtualreality)等组成的Internet媒介传播系统;既是潜在的(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又是显在的(接通网络后尺幅之屏风光无限);既是客观的广延性存在(可以在任何一个联网节点实施能动操作乃至下载赋型),又必须依靠主体的技术操作才会有存在的出场,否则网络文学既没有存在形态更无从有存在价值,其本体存在将恍兮惚兮虚无缥缈。所以马克·波斯特称电脑写作是“临界书写”,他说:“与笔、打字机、印刷机比较起来,电脑让书写的痕迹失去物质性。”20

由此可见,网络文学本体的显性结构是一种“软载体”结构,它与传统文学的“硬载体”(如“文房四宝”的线性书写、纸质印刷品的体积重量)存在方式是大相径庭的。这一结构大抵包含几个相互依存的逻辑层面:

第一层面——媒介赋型:数字化载体的技术螺旋。网络文学的第一存在是数字化技术媒介,即以技术为载体,由“网络”存在走进“文学”存在。由现代电子数码技术引发的“第四媒体”转型,使文学从传播革命的技术螺旋中打造出电子化生态空间,从而生成互联网上的文学美学与技术审美的诗学。

第二层面——比特叙事:链接文本的语言向度。网络文学的第一语言是“比特”语言,基于电子化机器语言的编码与解码构成文学语言叙事。网络写作的双重语言叙事造成了日常写作经验的中断和叙事规则的改写,但比特化交互链接的技术手段却为网络电子文本创造了多媒体、超文本叙事的自由空间。

第三层面——欲望修辞:间性主体的孤独狂欢。网络写作的基本动机通常是个我的欲望表达,电子牧

场的孤独狂欢、间性主体的身体修辞、市井社群的“粗 口秀”(vulgarity show)策略,解除了生存世界的“面具焦虑”,创造了自由、平等、真实、感性的“大话”模式和躯体化的“欲望修辞学”。

第四层面——在线漫游:赛博空间的虚拟真实。网络的文学的“接口”在于只有“在线”才能“在场”,只有“在场”才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冲浪”或“漫游”。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虚拟真实”成为在线书写的艺术资源,拟像的符号代码所组成的艺术踪迹,以“能指的星群”重铸网络书写的技术美学,而共时场域的交互与分延则约束着网络文学的艺术边界。

第五层面——存在形态:电子文本的艺术临照。万维网的“电子幽灵”覆盖“地球村”后,以其触点延伸方式实现了咫尺天涯的无纸传播,把“空中的文字”拉近到眉睫之前,让尺幅之屏敞亮信息承载,用远距触摸构成传输隐喻,这一“文化快捷键”的无穷点化让人们充分体验到了目击快感。于是,网络文学以在线资源的全景敞视,铸就了电子乌托邦的艺术临照,以数字化技术强化了文学对现代电子传媒的依赖,既“改造”了昔日的文学形式,又“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从而形成了迥异于纸介印刷作品的电子化文字文本、文学超文本和多媒体文本,创造了新的文学范式,使得电子镜像中的文学存在日渐呈现出“文学的艺术化→艺术的仿像化→仿像的生活化”的层级蜕变。

在这里,媒介赋型是载体,比特语言是文本叙事的工具,间性主体的欲望修辞是网络写作的人本前提,在线性的虚拟真实构成赛博空间的书写内容,而电子化作品的存在范式则完成了从纸介书写向数字化文本的艺术转换。这些要素间的有机融合与脉理渗透,就构成网络文学显性的结构存在,亦便是它的本体论存在方式。

再谈网络文学本体表征的隐性结构。

本体论哲学要追求存在与本质的协调一致,就离不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因为理论思维的逻辑需要通过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认识论途径,去实现存在与本质相协同的本体论。如果说,存在与本质的协同问题是本体论“何以存在”的前提的话,那么,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则成为本体论“何以可能”的现实原则。因此,“就文艺美学而言,这种艺术本体论与艺术认识论的同一,使得本体论问题同时也成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问题。”21 本文从现象学角度探讨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又从价值论角度探索网络文学的存在本质,意在把艺术本体论与艺术认识论结合起来,以前者描述网络文学的显性存在,以后者考辨其隐性存在,从而得到对网络文学存在方式与本体价值的完整阐明。

网络文学本体的隐性存在所要廓清的是网络文学的本体价值,或曰从价值论上探索其存在本质。价值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理性预设,它要探讨的不是“它是什么”,而是“它应该是什么”或“它可能是什么”,这便是价值论的提问方式。网络文学在现时代满足和开发了人们的什么需要,就是其价值所在。另外,本体价值是对存在方式的“去蔽”,是从显性之中发掘隐蔽之物,进而发现遮蔽中的敞开之物——网络文学的真理性存在。网络文学本体首先是一种感性存在,然后以感性形态表征所包蕴的意义,通过合法性在场去追踪价值的踪迹。网络能否担当起沉重的文学意义之思,取决于它能否以本体存在体现本体价值,将存在方式导入领悟真理之途,使形态表象转换为一种哲思和诗意的寓言,探询在网络文学语境中重建精神价值深度的可能性。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说过:“艺术演变成为一个越来越有意识地把握独立价值的世界,它以自身的权利而存在,不管怎样来解释,艺术都承担了这种世俗拯救工程。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日常生活刻板状态中解脱出来的途径,特别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合理化的压力中解脱出来。”22 网络文学为现代人从都市化生活的重压之下解脱出来提供了一个“孤独的狂欢”之途,但它能否拯救世俗还要取决于它是否足以“把握独立价值的世界”,为文化形态打造意义模式,用价值存在确证其本体存在。为此,把握网络文学的隐性存在须经现象学走进阐释学和历史哲学。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第二版序言中所言:“理解从来不是对于某种给定‘对象’的主体行为,而是对于对象的效果历史的主体行为,换言之,理解属于被理解物的存在。”23 狄尔泰也在《历史中的意义》一书中说:“意义是作为我们领悟生命的方式而显示它自己的作用的。”24 网络文学的隐性存在就是其“效果历史”的价值存在,也是我们要考察的“领悟生命的方式”。可以说,在网络化语境中,文学的隐性存在是显性存在的去蔽,是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本真阐明,对它的揭示就是网络文学进一步展示自身并随之揭示自身本体价值结构的澄明过程。这一隐性的价值结构由这样一些不同层面所构成:

(1)体制重建——原点解构的谱系转换。网络文学是人类继口头说唱文学、书写印刷文学之后第三种 文学形态,是技术螺旋对文学“元典”的疏离和消解,是媒介的“格式化”对文学惯例的悄然置换。但这一文学在消解传统文学惯例的同时,也在知识谱系和文学体制两个层面上重建新的文学“原点”,以自己的方式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写什么”、“文学怎么写”、“文学干什么”等这样一些文学“逻各斯”本题。

(2)民间立场——在线民主的母语回归。自由、兼容、民主、共享的网络空间用“在线民主”的现代神话构筑文学的民间立场,用“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抚慰性幻想激励大众的艺术热情,让文学在消解中心话语和权级模式中,实现文学话语权向民间母语回归,展演消费社会大众文化“脱口秀”的符号权力。

(3)电子诗意——文学性的祛魅与返魅。文学的网络栖居更换了人们对文本诗性的认知与体验方式,用“图文并陈”模式重塑“祛魅”(Disenchantment)的文学审美观;而网络文学在对传统的文学性予以技术祛魅的同时,也在实施电子诗意性对传统文学性的置换,打造网络世界新的艺术灵境。

(4)文化表征——后现代语境的底色。网络文学的后现代底色使它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之间形成了“述愿”(Constative)与“述行”(Performertive)的双重逻辑,构成了文学与社会文化语境在理论逻辑上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所表征的文化镜像,不仅预设了网络文学的文化隐喻,也构成其特有的艺术言说。在此要讨论的问题是:网络文学是怎样表征后现代文化语境的,这种语境隐喻了怎样的文学解构逻辑。

(5)人文蕴含——艺术原道的意义承载。数字化的精神现象学,使得人文理性成为网络文学对抗技术霸权的有效武器,用“意义”承载“精神”是网络艺术生产“原道”的图腾。互联网对人文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是网络文学反常而合道的永恒命题,但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仍然是网络写作的“软肋”。只有实现高技术与高人文的协调与统一,网络文学才能获得更多的千秋情怀和终极道义,拥有人文精神的底气和骨力,这种文学才可能真正走进一个历史的节点,赢得文学史的尊重。这是网络文学人文原道中最基本的本体论价值。

最后,网络文学的本体论思辨还要从这种文学“如何存在”、“为何存在”的路径进入其“何以存在”的论题,以图从理论逻辑的“正题”与“反题”走向“合题”——将网络文学的本体论分析从“形态”与“价值”层面,延伸至艺术可能性层面,从观念预设上思考其本体的审美建构与艺术导向,如坚守文学的本体论承诺、注重新民间文学的审美提升和实现电子文本的艺术创新等问题,以完成网络之于这种文学的观念重铸,达成网络文学的学理命意。

在网络介入文学之时,历史的辩证法也同时启动。对于恒定的企慕使我们走近网络,关注这种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质,追寻文学显性的形态构成和隐性的本体价值。实际上任何一种阐释的有效性仍然只是对某种“真理”和“规律”的文化命名和自我目的性选择,对网络文学的本体论阐释自然也不能例外。

注释

①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美国诞生,互联网上第一篇中文网络文学作品是张郎郎的杂文《不愿做儿皇帝》,发表于1991年4月16日《华夏文摘》第3期,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是小小说《鼠类文明》(作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