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受辱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是…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
网络时代的操盘手和弄潮…
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节日
失落的光荣:后三套集成…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把握…
论六经並称的时代兼及疑…
时代狂人贾宝玉——剖析…
古典时代的政治权力与文…
杂剧《西游记》思想内容…
最新热门    
 
趋异时代报告文学的文体位移——关于“中心/边缘”论的辨证省思

时间:2009-8-8 16:44:42  来源:不详
置有可能寻求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度和丰富创造空间的效果。”[8]边缘不免有些寂寞,却往往能够促使报告文学作家深入生活,走向田野,潜心思考,以冷静的笔触和沉着的创造投入到创作过程中去,从而写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厚重之作。
    第三,善用“边缘”眼光打量社会底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分化比较严重,民众生活尚不富裕,底层百姓生存艰难。当此之时,“边缘”思维更有可能将关注、同情和悲悯的目光投向底层民众和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浓郁的人文主义关怀反映民生,为民请命。这方面,德国作家君特·瓦尔拉夫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二、走向“中心”的意愿
   我们虽然主张甘居边缘,以平常的心态、冷静的思考和平民的眼光来观察、省思、写作,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放弃主流冲刺,更不是要求报告文学作家丢掉理想,漠视“中心”,甘愿退居生活“二线”。如前所述,边缘与中心之分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视觉差。我们不否认报告文学和其他文体一样存在着被生活边缘化的危险,但在文学谱系内部,报告文学却完全可能居于更趋中心的位置。评论家马相武也认为,“与小说、诗歌相比,报告文学更有进入主流文化的条件。报告文学应以自己独特的品格参与到中国全球化的进程中去。”[9]作为一种诞生于火热生活的文体,报告文学有着非常鲜明的非虚构性、批判性和参与性,这一传统特质只能保持,不能削弱。不然,报告文学将失去存在的依据。
   实际情形是,读者接纳,社会需要,这就是报告文学的最高价值所系,也是报告文体持续成长的基本主题和最好理由。不难预期,报告文学只要思考和反映了人民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就不愁不能成为关注的中心乃至焦点。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反腐倡廉、教育反思、三农问题、生态关怀仍然是并将继续成为人民大众和报告文学共同关注的四大热点话题,其“中心效应”也格外引人注目。相比之下,趋异时代的生态报告文学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可望发挥更为显要的作用,其向中心位移的条件也许更为充分。如此说来,我们也不必一味苛求社会有无开阔的胸襟和拥抱的姿态,倒是有必要优先考虑如何调理报告文学自身的现实操守、理性品格和写作方向。一切有使命感和文体意识的报告文学作家都应始终具备着走向“中心”的意愿。

    三、文学性也是一个“天平”
   “文学性”作为广义艺术性的一种基本属性,是20世纪以来现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按照俄国形式主义者罗曼雅各布森的说法:“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总体上看,20世纪现代文论对于“文学性”的解答,大体遵循两条基本路线。一是将文学性视作文学文本的“客观”性质,二是将文学性看作历史惯例的产物。根据目前的情势,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不尚虚构的真实品格,鲜明生动的报告形象,真切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谐优美的文体形式,崇高瑰丽的艺术风格。
   限于篇幅,这里不予详述。但仍有必要概略地强调这样两点。一是要想获得较为显要的文学位置,报告文学必须不断增强其文学性。因为报告文学的题材来源于滚烫的现实生活,所以,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艺术手段,以期延长人们的感觉长度,强化艺术审美效果。诚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旨在使人感觉到事物,而非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乃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于把握,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即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0]否则,竹筒倒豆子式的据实“报告”,既败坏了读者胃口,也辱没了报告文学的门风。二是对报告文学这样一项神圣的“精神装饰工程”,作家理应慎之又慎,力求写出精品,而不能简单地贪多求快。法国批评家布瓦洛早在《诗的艺术》中就讽刺过那些粗糙怠慢、以快为荣的作家。他说,你说你笔头很快,一首诗走笔而成,但这并不说明你多才,只说明你欠精审。我宁爱一条小溪流过细软的沙上,徐徐地蜿蜒流过那开花的草场,而不爱泛滥的洪流像骤雨一般翻滚,在泥泞的地面上夹着砂石而奔腾。此种提示,对于今天的报告文学创作来说尤为切当。
   为一种正在进行的位移辩护和为一个尚未到来的时代祈祷,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也是复杂的。正如有人所说,“母亲的太阳照耀不到未来,儿子的血液流不回历史”。因此,我们还必须以前瞻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面向未来,求真美去杂质,少埋怨多实干,勇探索不惧险,依托报告文学既有的宽广而深厚的精神背景,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中,不断谋求趋异时代报告文学题材创新、手法创新和文体创新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引自龚举善,高婷婷.网络时代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拓展——“网络时代的报告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2]龚举善.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纲[J].江汉论坛,1999,(8).
    [3]邢军纪.巴蜀问答[A].梁多亮.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稿[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63.
    [4]杨守松.最要紧的是“真实”[A].梁多亮.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稿[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50.
    [5]龚举善,陈小妹.当前报告文学的价值取向[J].文艺报,2005-12-22.
    [6]引自佘江涛.捍卫经典  阅读经典[J].博览群书,1998,(8).
    [7]引自http://shizhehun.bloqchina.com
    [8]张荣翼.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38.
    [9]引自阿炳.把脉报告文学  再图创作新局[J].报告文学通讯,2005,(总第9期).
    [10]V.Shklovsky. Art as Technlque, in 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 Four Essays.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5. P12.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