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再寻“金枝”——文学人…
最新热门    
 
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例

时间:2009-8-8 16:44:57  来源:不详
读文本里的主体性就必须对具有历史的、特定性的、处于一个多重的地位上的、在生产者和产品、作家和文本、撰写者和叙事声音(scriptorandnar-ratiyevoice)之间的中介环节进行追踪”20,要求研究社会身份的“多重基体”,用社会身份新疆界的关系论、情景论、流动不固定论的观点,取代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的僵化模式。同时,她也不得不指出:

    既然现在存在着公认的传播较广的文学研究和教学的范畴供分析和教学,如按历史分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亚时期),按地理位置/国家划分(如美国文学、中国文学、西非文学),按文体划分(如小说、戏剧),按文学运动或传统划分(如现代主义),以及按历史原因造成的社会集团身份划分(如女同性恋文学、犹太文学),那么社会性别仍应该被确认为名正言顺的必不可少的研究范畴。21

    卡勒讨论女性主义阅读理论时虽然强调了“过程性”,但他主要是从文本出发,从文本再到文本,未注重文本以外的各种因素对读者的影响,忽视了“过程中的主体”的多重参照背景,即历史、现实、作者、读者等在文本再语境化中的重要作用。伊瑟尔虽然有泛化接受主体的倾向,但在讨论接受者对文本的补充时,他不得不承认,“无论每个读者可能具有什么样的体检,他总是必须采取一种态度,这将把他置于一个与本文有关的预定位置之中”22;他必须持有一定的观点,从而使他与本文的迄今还

    不确定的联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确定性”23。而“误读”论的倡导者哈罗德?布鲁姆也同样明确指出,“阅读作为一种艺术有赖于对那被阅读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期待”24;作为阅读主体的“妇女”不是白纸一张,有一连串的文化库存或“态度”、“确定性”及“基本的期待”,这些因素皆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紧密相连。这诚如弗?詹姆逊(F.Jameson)所指出的那样,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读者,一般都“亲身体验过我们无法从精神上逃脱的不幸异化了的现实世界”,否则,只能将这部作品当作“精神崩溃的记录”,而不是对现实社会的指控。

    其次,阅读主体的性别倾向源自读者生活经验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于性别角色的主体差异。

    不存在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本质,人们的主体性是由特定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符码厘定的,在共同的人性之上还存在每个人的性别差异与性格爱好个性等,两性既相似又相异,主体性具有性别特征。个人的主体性是由三个层面建构的:男女两性所共有的“人性”元层面,是一种“较抽象的规定性”(马克思语);由男女性别差异所形成的“类的属性”是中间层面,是一种较具体的规定性;而个体的“个性”是顶层面,是一种更具体的规定性。“人性”层面经由性别的“类”层面转换为个性层面,个性层面又经由性别的“类”层面还原为普遍的人性层面。故性别规定性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人们的现实存在中起着较关键的作用。三个层面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相近性及互补性,相互渗透,相互建构与制约,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主导风貌。25性别角色即男女的期望理想化与一般化的男女行为准则。性别角色的差异来自两性的性相(gender)差异。性相是根据社会认定的性质,亦即与个人认同有关的属性、自我感觉、衣着形式及态度与兴趣等两性品质。性相差异产生了男女不同的文化理想和阅读习惯。这种差异虽然与两性生理有关,但主要是由于历史和文化造成的。这样一种文化造型,从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便开始了。譬如,貌似天真稚拙的童话,便参与了性别价值取向的教化、性别角色的定位。因此,卡纳所谓的女性读者“必须予以努力争取的先决条件”是客观具备的,来自于阅读主体诸多的“前摄因素”,一些缠挟着性别倾向的“期待视野”用不着“努力争取”,妇女“作为妇女”的阅读并不十分困难,多数情况下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并不需要特别的身份定位。

    接受主体的性别倾向起码会产生两种积极作用:第一是扩大作品内涵,丰富审美感知;第二是修正我们的一些错误观念,帮助达到一种人类的自我觉醒。应该承认,女性主义批评对读者主体的进一步厘定,将主体、语言、社会历史及文化价值联系起来,弥补了读者接受理论的不足之处,为批判文学领域内的男性中心主义,提高广大妇女乃至男人的两性平等意识和鉴赏水平,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当然,过分强调阅读的性别倾向,强调每位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必须联系到性别价值定位是不妥当的,它可能扼杀了阅读感知的丰富性、生动性,导致将文学欣赏蜕变为政治识读,导致阅读感知的单一乏味和一种封闭的无限循环的解释圈的形成。很明显,女性可作为女性而阅读,她们也可以作为工人、农民、少年、老人、黑人或白人而阅读,读者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因素也可能对鉴赏有所影响。另外,一些女性主义者过分强调男女二元对立,宣称男人由于缺乏理解妇女作品的必要的生活体验,便必然曲解妇女的作品的观点也是欠妥当的。“妇女”不是铁板一块,工人阶级妇女的工作体验,对于资产阶级上层妇女来说往往是陌生的,而男性工人则可能具备这方面的体验。人们的文学鉴赏感受,许多是建构在间接经验之上的,故“越界认同”(crossidentification)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如德里达所言,“阳物中心论的逻辑随时准备着翻转或颠覆自己”,文本“写得越好,就越发动摇自身的界限或越能让人想到这些界限,还有阳物中心论的界限、一切权威与‘中心论'、一般所说的霸权的界限”,“像尼采、乔伊斯、蓬热、巴塔耶、阿尔托等人那些文本,是极端阳物中心论的,其方式多种多样。它们产生解构的效果,同时恰好又反阳物中心论”,“又有谁会安然相信乔治?桑、乔治?艾略特,或者像弗吉尼亚?伍尔夫、格特鲁德斯坦恩或海伦?西克苏这些非常伟大的现代作家就写那种单纯属于非阳物理性中心论或反阳物理性中心论的文本呢?26凡优秀文本,其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接受者可从各种角度登堂入室,性别因素

    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注释:

    ①LisaJardin,StillHarpingonDaughters;WomanandDramaintheAgeofShakespeare,London,1989,p.172.②⑩161718JonathanCuller,OnDeconstructionTheoryandCriticismafterStructuralism,LondonandHenley,1985,p.53,P.137,P.49,P.64,P.54.

    ③林树明:《抗拒的阅读;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与读者接受理论》,《上海文论》1991年第5期。

    ④13CrisWeedon,FeministPracticeandPoststructuralistTheory,GreatBritain,1987,p.23,P.174.

    ⑤简?汤姆金斯:《读者在历史上:文学反应的演变》,《读者反应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256页。

    ⑥⑦ElaineShowaLter,TowardaFeministPoeticsTheNewFeministCfiticism,NewYork,1985,p.129,P.130.

    ⑧⑨瞿秋白:《小小的一个问题——妇女解放的问题》,《新社会》第七号(1920)。

    11JeneferRobinsonandStephanieRoss,Women,Morali-ty,andFiction,AestheticsinFeministPerspective,1993,Hypatia,p.114.

    12张小虹:《文本里有女人吗?阅读〈黄色壁纸〉》,《中外文学》第22卷第10期,1994年3月。

    1415汤姆金斯:《感伤的力量》,《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页,第489页。

    19罗宾?R?沃霍尔:《歉疚的追求:女性主义叙事学对文化研究的贡献》,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2021苏姗?S?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等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41页,第450页。

    2223沃?伊瑟尔:《阅读行为》,金惠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79页,第281页。

    24哈罗德?布鲁姆:《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吴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25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8—409页。

    26见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