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巨…
八卦风云:“市场主力”…
美国“自由市场”“自我…
美国“自由市场”:“缺…
美国“自由市场”:“缺…
扑朔迷离的房地产市场信…
房地产市场回暖对经济复…
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交…
五行在市场竞争策划的应…
易经用于策划市场的分析
最新热门    
 
市场冲击下的文学之路

时间:2009-8-8 16:44:59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文学、观念、市场冲击、现实、职业化命 题:文学、市场,一对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共同体。市场的介入使文学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也同时引发了文学边缘化、低俗化等诸多问题。在市场环境下,在变革中的文化体制下,文学应以怎样的面目求发展,求繁荣?文学与市场,怎样达到双赢?

  路 径:坚持社会效益第一,适应市场变化,从作家到出版社等各环节,出文学精品,出顺应时代的大作品。
  讨论文学与市场的关系,必须置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现在世界上80%的人口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这就是时代潮流,中国正是顺应了这个时代潮流,才可能在经济上如此高速发展。当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必然要影响到上层建筑,必然要影响到意识形态,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文化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以前我们习惯于将文化当做一种宣传工具,甚至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实际上文化也是一种产业,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困难、更复杂,它包括宣传、新闻、文学,还有出版,这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我主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与体验,谈一谈在市场冲击下,文学应该怎样改变,应该走上怎样的发展道路。

  市场环境里的文学态势

  ■提示:文学边缘化、低俗和私人化写作、文学是否在自娱自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历着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文学的位置在哪里?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学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文化体制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将逐步分开并区别管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就是文化企业,首先要养活自己,要赚钱。这就有一个问题,文学到底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还是经营性产业单位,至今还不太明确。我们很直接地向中央有关部门反映过这个问题,如果进不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就是经营性的文化企业,这就非常严峻了:市场对文学的冲击,究竟有多大呢?
  我说一组数字:全国期刊9000多家,文学类期刊约占10%,这八九百家文学期刊中,能勉强生存的占不到10%,90%以上的文学期刊陷入生存危机或者经营困境。说不好听,有时还到处向企业化缘……市场对文学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这里有很复杂的社会原因。
  很早以前我提过一个观点,文学界很多朋友不赞成我这个观点,主要是问题提得很残酷。我说(传统的)文学实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为什么呢?我们放眼西方,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世界,文学的生存一样是很艰难的,许多文学期刊基本上是靠大财团养的,或是传媒财团,或者是影视财团,或有大的企业家来资助,政府或许有少量拨款,但数量极有限。
  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传统)文学这一块反而变得非常艰难。我没做过专门研究,仅仅请大家去思考这个问题:当我们进入工业社会和高科技社会,甚至是信息化社会,文学的位置在哪里?
  很多人都说文学边缘化,文学边缘化由很多因素造成。比如媒体革命:以前只有纸介媒体,后来出现了广播,又出现了电视,现在又出现了互联网,再后来又有手机短信和手机文学。我们的观念是不是该改一改了?前年中国作协全委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的时候,中宣部分管文艺的副部长李从军同志到会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学到底是强势还是弱势?他在台上突然点名要我回答,我说文学是强势,我们要有大文学概念。这个很重要,如果仅仅以传统意义来理解文学,那就是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评论等等。大文学的概念一定要包括影视,影视是强势媒体。美国文化产业产生那么高的经济效益,他们的好莱坞大片与电视剧抢占了世界影视市场70%的份额。而我们现在的纯文学界往往对新的文学形态采取不认可的态度,或者干脆说是抵制的心态。这就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穿着破长衫,吃一碟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文学就是纯而又纯那么一小块?高科技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已经强势地介入每一个家庭,我们却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参与,更不愿利用这种新文学形态的优势。文学走向边缘化,意思就是已经受到市场挤压,生存空间已经很小,我们怎么来更新这种传统的文学观念呢?
  当然,文学的困境还因为眼下一部分文学直接走向了低俗化或私人化写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的文学还有过一段风光无限的时期,比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文学》发表,《人民日报》转载,全国人民争相传阅,全国人民议论纷纷。那时的阅读倒不是中宣部或者是政府来组织的,而是老百姓自觉的,文学起着突破禁区的作用。
  那个时期的文学,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也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包括《于无声处》那样为天安门“四五”事件平反的话剧,包括雷抒雁那首赞颂张志新的《小草在歌唱》的长诗。包括荣获过茅盾文学奖的熊召政,当时写了首诗也挺有名的——《举起你森林般的手,制止!》。全国都在朗诵这些诗歌,那时的文学在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真理标准的讨论,拨乱反正,启动中国改革方面起到了冲锋陷阵的作用,起到了新闻媒体和其它意识形态部门所起不到的作用。但今天回过头来看,这种地位也是不正常的,因为承载了太多文学以外的其它社会功能。现在文学是归位,你该坐在哪里就坐在哪里。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地推进,文学如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当然就慢慢地走向“边缘”。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学是不是真正关注了现实生活?市场对文学
  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每年国内长篇小说出版量是800到1000部,加上书商操作那一块,加起来就是1000多部长篇小说,但在全国真正有反响的不过十几二十来部,大量的小说都是自费出版,真正印数超过1万册的小说少之又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仅仅是自娱自乐!这些书是无法进入市场的。
  ■小结:文学正在“归位”,在市场的环境中寻找其应有之地位。树立大文学的观念,拓出更广泛的生存空间,才是文学的强势之路。

  “畅销”的文学

  ■提示:文学与市场是否是两个无法相容的概念?答案是否定的。文学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一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文学为什么进不了市场?是不是老百姓真的不需要文学了,那也不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我想必须强调两点:
  一、精品文学的市场还是巨大的。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印了几十万册,加上盗版,那就是100多万册。王安忆的《长恨歌》,发行20几万册,加上盗版,也是近百万册!王安忆写旧上海写得很细腻,是非常纯粹的小说,就因为它是精品,所以发行量高。还有余秋雨的散文,争议虽然大,有一点你是必须承认的,它绝对是文学散文而且是(有一定文化含金量的)大散文。他的《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发行量都超过60万册,这种发行量的散文,中国现在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再举个例子,王朝柱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长征》。长征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烂熟于胸,所以当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个电视剧时,根本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一天没事,偶尔看了一集,大吃一惊,长征的故事和人物拍得这么精致。我吩咐驾驶员马上给我买光碟,结果他跑遍北京城所有的书店,光碟都卖完了。中宣部并没有下文,是老百姓自己买光了!这就叫做市场!连长征这样大家已很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老百姓也这样爱看,就因为它是精品,是文学精品!再比如贾平凹的小说也是很畅销的,一开机就是20万。他为什么畅销?有一个现象是可以探讨的,主要是因为他写了《废都》,当时引起的争议已经大大超出文学的范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件,也就是说作品出来已经不单单是文学界关注,而是整个社会的读者群都在同时关注!
  二、关注老百姓现实生活的作品,它是肯定有销路的。中央提出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实作家写作贴近生活是不需要中央来号召的,文学是人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正处于大变革时代,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文学是要出大作品的,这个时代是要出大作家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去研究你所处的大变革时代,去研究你所处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方面写作做得最好的一是张平,二是周梅森,还有陆天明、柳建伟等作家。
  张平写了长篇小说《抉择》,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的票房价值当时在中国仅次于《泰坦尼克号》,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有中央领导的批示,那么扣除这些因素排除一半或排除2/3,剩下的1/3是老百姓自己掏钱去看的,那也是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价值最高的!因为它关注现实,老百姓痛恨腐败,老百姓议论腐败,老百姓也希望反腐败!张平非常尖锐地揭示了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的深刻矛盾,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共鸣是顺理成章的事。
  周梅森每年在作家出版社出一本书:《中国制造》、《最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一共出了6 本,每本书印数都超过20万册。《中国制造》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矛盾,就是我们目前的干部管理体制的某种缺失。当时我正在中央党校学习,带了几百本送给我的同学们,他们恰好都是地市级领导人,正是周梅森笔下的主人公。所有的同学都说写得太真实了,太好了,我们每天都处于这种工作和矛盾之中。当时还有一批省部级干部在那里学习,又要走了200本,看完之后也认为小说对我们的官场写得太深刻太真实了,这样的小说拍成电视剧后无论在哪里播放收视率都会是高的。
  我们要求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生活,变革大时代呼唤大作家大作品,怎么理解呢?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最好时期,同时也是引发众多矛盾的时期。整个社会在转型,我们作家对这些究竟了解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是翻天覆地的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促使我们国家由农业社会形态,快速进入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同时进入信息社会进入高科技社会,这样的转型和变革是惊心动魄的。作家们如果能把握这些本质的东西,能深刻表现这种变革的历史进程,那么你的作品不但能得到当代人的欢迎,还可能流传于后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时期:那么多的辉煌,那么多的成就,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困难,纠集在一起,这正是最能出好作品、出大作家的时候呀!关键在于我们的作家能不能走出书斋,能不能真正深入社会思考问题!
  ■小结:文学实际上可以创造很多财富,可以做到品质和市场的双赢。变革的时代呼唤精品,呼唤深刻表现社会本质的精品。关键在于作家们能不能把握时代,思考现实,升华思想。

  谁来为文学买单?

  ■提示:在外力作用越来越消退的情况下,文学走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