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上海“小男人”?
上海调查
上海商铺网
风水解读上海金茂大厦
风水解读上海金茂大厦 …
上海豪宅的销量创新高
上海倒楼开发商侵吞6千…
居住习俗--上海搬迁仪式
专家研讨世博会与上海文…
全国首届“佛教英语培训…
最新热门    
 
上海租界地与晚清小说的繁荣

时间:2009-8-8 16:45:15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晚清上海租界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发生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学者们论述的较多,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上海租界对小说的影响,人们探讨的还不够深入。晚清小说的繁荣以上海为中心,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租界的存在。其中的报载小说的迅速发展又促成了古代小说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 晚清;租界;影响;小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活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是我们研究文学艺术的基本原理。但晚清小说形成的热潮为何不在北京,而是上海,为何以报载小说的形式出现。这一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实践上的调查和学理上的阐释。我对晚清的小说期刊、文艺杂志、报纸做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把其中登载的小说作成了目录,一座含金量不高的巨大矿藏被我们发现了。这座矿藏的成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上海租界的存在与发展在小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关于晚清小说兴盛的原因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租界对小说的影响力度还不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细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慨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顿有掊击之意矣。[1](P205)

 

这是鲁迅先生在研究清末谴责小说兴盛的原因时所说的一段话。指出腐朽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却仍旧故步自封、阻挠改革,百姓深知清王朝已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小说家们以小说为武器,对清政府展开了猛烈的攻击。鲁迅先生的分析着眼点在于人们为何要谴责政府,未对小说兴盛的原因作出深入的分析。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也探讨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他说:


    第一,当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此前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运用上需要多量生产。第二,是当时知识阶层受了西洋文化影响,从社会意义上,认识了小说的重要性。第三,就是清室屡挫于外敌,政治又极窳败,大家知道不足与有为,遂写小说,以事抨击,并提倡维新与革命。[2](P1)


阿英先生对鲁迅先生的观点做了两点补充,强调新闻事业的发达和小说观念的转变对小说繁荣的作用。欧阳健先生在他的《晚清小说史》的引言中肯定了鲁迅先生“把眼光投向庚子(1900)以后,以为小说至此而‘特盛’,是很有见地的。”接着又说:“只是其时是否因为‘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顿有掊击之意’而导致小说创作繁荣,则需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接着欧阳健先生做出了这样的分析:“1903年的39部,几乎全是新型小说。也就是说,这一年的小说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确确实实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事实揭示我们:在1901年—1903年间,一定有一个特别重大的历史性事变发生,因而影响了小说自身演进的轨迹。”“那么,这个历史性事变是什么呢?就是清廷自1901年开始的改革。”[3](P3~5)改革影响到晚清小说的发展和繁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凭这一点也很难全面把握晚清小说繁荣的真正原因,而且这一点更不是普遍的规律。因为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安石的变法也没有在文学界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胡适先生在《官场现形记?序》中曾提到租界对晚清小说的影响:“向来人民对于官,都是敢怒不敢言;恰好到了这个时期,政府的纸老虎是戳穿的了,还加上倘来的言论自由——租界的保障。所以受了官祸的人,都明白地攻击官的种种荒谬,淫秽,贪赃,昏庸的事迹。”[4](P1234)胡适先生已注意到租界的存在与“谴责小说”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展开论述。
    各位学者对晚清小说繁荣原因的探讨各有各的角度和着眼点,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晚清小说兴盛的原因,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为了更全面地弄清晚清小说兴盛的原因,总结出一些经验,供人们参考,还有必要把着眼点放在上海租界上,对晚清小说兴盛的原因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相对于清廷,特殊而宽松的政治环境


    清廷于1901年刊布了《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其中就有《造妖书妖言条例》,1903年复通令查禁悖逆书刊。清政府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除了禁止书籍外还对报纸进行查禁。1902年2月间《申报》刊出查禁《春江花月报》的报道,1907年2月间《申报》刊出查禁《民报》的新闻,1908年11月《申报》又刊出查禁《新世纪报》及《自由新报》的报道。不管清廷怎样大禁特禁,却无法阻挡人们利用小说这个武器来反清、反帝、批判现实、抒发理想,而且是声势越来越大,对清朝的灭亡起到了催化作用。清廷在历朝历代中文禁算是比较严厉的,文人们面对文字狱还是毛骨悚然的。那么晚清的小说作者为何可以凭借小说大骂朝廷、官场,鼓吹维新、宣扬革命呢?这与租界的存在有着重要的关系。
    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清末时局变动中曾多次扩张,占据很大地盘,并逐渐形成行政、立法、司法俱全的市政管理机构,成了独立于清政府的“国中之国”。这个“国中之国”“保护”了一批文化人。殖民主义者禁止清军随意进入租界,并侵夺了中国政府对居住在租界内犯法华人的逮捕权,这一特点,有利于清季以来的反对势力。对此,1914年陈独秀先生就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说,“租界是中国最安全的地方,是最安静的地方。”1919年五四运动时孙中山先生也说,“上海是自治区域的模范。”著名近代史家陈旭麓先生1988年在“租界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上说:“以公共租界为例,它曾确实带来中国中世纪所没有的东西。”“租界是非正义的,是侵略者的产物,然而上海公共租界,它有值得学习之处,它送来了资本主义及其先进事物。”[5](P644~605)新闻自由、法治等无疑都是它送来的先进事物。即使要封闭报纸也要经过法庭审理,好歹有个程序,并不是任意就封了。当时在上海从事与小说传播有关的文化人就有:江苏的狄楚青、李伯元、曾朴、刘颚,浙江的蔡元培、夏曾佑、王国维,安徽的有陈独秀、胡适,广东的有吴趼人、苏曼殊,福建的有林纾,陕西的有于右任。他们或直接从事小说创作,或办报纸登载小说,或从事小说理论研究,使小说有了作者和传播者。
    租界这种相对于清廷,特殊而又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催生了一批报刊杂志。姚公鹤曾在《上海报纸小史》上谈论上海报纸的地位时说到:“是上海报纸发达之原因,已全出外人之赐。而况其最大原因,则以托足租界之故,始得免婴国内政治上之暴力。然则吾人而苟以上海报纸自豪于全国者,其亦可愧甚矣。”[6](P261)托足租界靠外国势力来生存确实是国人的耻辱,但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报刊的存在是与租界相维系的,而这些报刊又是小说的重要传播媒体。在上海租界内出版过《苏报》、《国民日日报》、《中国白话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等持不同政见的报刊。大量登载小说的三大日报《申报》、《新闻报》、《时报》也在租界中发展。租界中出版过《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案纪事》、《孙逸仙》等书籍。当时出版小说的出版社、书局也大都设在上海的租界区,如月月小说社、竞立社小说月报、小说月报社和小说林社,可以说当时小说大都在租界地出版。报刊杂志有了租界这样的生存环境,它们得以迅速繁盛起来。报刊杂志为了吸引读者、填充版面,需要大量的小说,小说以惊人的速度繁荣起来就成了必然。

 

二、丰富多彩的题材来源


    租界地内没有户籍制度,界内的居民不需要登记户口,不要说中国居民,就是来自海外无护照、无国籍的侨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并可自由迁居。加上租界内经济发达,界内建有众多的工厂、码头、商店、公用事业及戏馆、舞厅、茶楼等娱乐设施,向流入租界的华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租界内帮会、黑社会的势力很大,公开的或地下的烟馆、赌场、妓院数量众多,贩卖鸦片、走私军火、拐骗妇女等“黑道”生意也十分兴隆。上海作为一个商埠,其贸易地位在乾嘉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所谓“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7]当时的上海还不如苏州、扬州。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的上海租界是华洋分居,由于战争,华人不断涌入租界,结果是华洋居住界限被打破。“上海兵事几经三次,第一次道光时英人之役,为上海开埠之造因。第二次咸丰初刘丽川之役为华界人民聚集租界之造因。第三次末太平之役,为江、浙及长江一带人民聚居上海租界之造因。经一次兵事,则租界繁盛一次……”[8](P60)租界人口因战争而增加。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模式以及相应的消费方式都不得不发生变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之后,许多人被迫离开土地进城当学徒和做工,连妇女也进入纱厂或丝厂谋生,租界的各种诱惑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是造成租界人口剧增的又一原因。上海在道光年间,人口仅50多万,同于我国的一个普通县份。开埠后人口大幅度增长。到上世纪初,超过100万。到20世纪20年代末,已达300余万。租界人口的迅速膨胀,租界的房产也兴旺起来,英国商人造的房子也租给华人,并出现了华洋杂居的局面。随着上海商业的发达,人们发现:“夷场上添社戏馆、酒肆、娼楼,争奇竞胜。各路避难侨居者,尽有迷恋烟花、挥金如土。”[9]有人把当时上海的繁华社会概括为十景:“一曰桂园观剧,二曰新楼选馔,三曰云阁尝烟,四曰醉乐饮酒,五曰松风品茶,六曰桂馨访美,七曰层台听书,八曰飞车拥丽,九曰夜市燃灯,十曰浦江步月。”[10]王韬还谈到:“租界中诸圜,尤以宝善街为销金窝:自宵达旦,灯火辉耀,与日市无疑,饮馔诸物,求之无不具备,咄嗟立办,游人以群聚,几于踵趾相错也。”[11]19世纪70年代初的《申报》即曾发表过这样的文字:“凡中国之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惟洋泾浜一区几于无微不至,无美不臻。”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从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各方面的迅速变化看,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堪称翘楚。在晚清,西方的许多娱乐消费方式已传入上海,使得“蕞尔一弹丸地”的上海,能够“举中国20余省,外洋20余国之人民衣于斯,食于斯,攘往熙来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